【作 者】刘钊: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摘 要】[目的]了解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特征,评析其传播效果,为提升其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以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为调研对象,从期刊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开放获取、新媒体运营等角度探讨媒体融合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结果]90%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下传播力一般或者良好,主要表现在期刊开放获取网站建设有待规范和优化、媒体形式比较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新媒体传播有待深入开发。[结论]建议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力、拓展服务功能,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提升期刊的展示度和凝聚力。
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约140种,占全国高校科技期刊总数的10%左右,主要为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所辖地区的普通高校科技期刊,以及民族高校主办的期刊名称中含有“民族”的高校科技期刊。它们既是服务和展示民族地区科研特色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促进民族高校的科技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为此,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办刊者对期刊发展较为关注,张琼等将办刊取向与新疆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和生产实际;颜昌学通过组建民族地区期刊专栏,加大了优质稿源的吸引力度;万辅彬通过科技史栏目为中国科技学科发展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是指期刊通过自身或者其他传播途径,由信息扩散实现其传播效果的能力和效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信息广度、传播速度、推广精度以及影响效果等。随着数字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的传播优势日益突显,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在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上都略显弱势,因此民族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加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自建网站或者利用新媒体等方式提升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庄红林等提出将电子目录及论文链接邮件群发到每位读者邮箱,运用QQ等方式加强编辑和作者、读者的互动;白鲜萍等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缩短了出版时滞,实现学报网络年访问量66.5%的增长;罗敏提出应加强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运用各种自媒体推介期刊。
这些先行者的经验、理念对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但是它们或较为关注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质量内容和优质稿源的拓展,不够重视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或仅论述了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利用现代传播体系推动论文传播的理论,缺乏对期刊传播能力的量化评价;或单从用户访问的角度分析个刊的网络传播态势,未述及新媒体的传播效果等。鉴于以上研究综合性不强或论述不全,本研究结合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特点和传播现状,选择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从期刊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新媒体运营等角度探讨了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1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现状
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由于70%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宁夏回族、西藏、广西壮族5个民族自治区,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因处于不同民族地区而存在差异;刊名中含有“民族”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分布于北京、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湖北、贵州、河北、辽宁、四川、宁夏、陕西、甘肃13个省市和地区,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民族高校科技期刊所属的学科类别涵盖了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社会科学(教育综合)和少数民族文种7大类,学科分布较为广泛,专业特点不易统一。鉴于北大核心是期刊界和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公正和科学的期刊遴选体系,入选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因此笔者从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期刊属性角度考量,选择了9种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为代表(表1)。它们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广西和武汉,7种期刊隶属于综合性科学技术类,2种期刊属于综合性农业科学类,89%的期刊位于Q2——Q3区,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的均值为155.17,总体学科类别和办刊地点相对集中,影响力较强,以其为研究样本,可更好地分析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为地区性或学科性相同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表1 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概况
学科分类 | 期刊名称 | 期刊排序 | 刊期 | 影响力指数 | 5年影响因子 | 复合总被引/次 | 即年指标 | 可被引文献数量/篇 | 分区 | 主办单位 |
综合性农业科学 | 新疆农业科学 | 19 | 月刊 | 211.929 | 1.031 | 4400 | 0.075 | 307 | Q2 | 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学会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32 | 双月刊 | 173.436 | 0.945 | 1682 | 0.011 | 85 | Q2 | 新疆农业大学 | |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55 | 双月刊 | 269.849 | 0.938 | 1975 | 0.106 | 263 | Q1 | 广西大学 |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64 | 季刊 | 105.918 | 0.481 | 978 | 0.051 | 99 | Q3 | 广西师范大学 | |
综合性科学技术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71 | 双月刊 | 180.388 | 0.481 | 1140 | 0.071 | 99 | Q2 | 内蒙古大学 |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89 | 季刊 | 179.569 | 0.664 | 1558 | 0.090 | 133 | Q2 | 桂林理工大学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 112 | 双月刊 | 77.620 | 0.327 | 850 | 0.048 | 188 | Q3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18 | 季刊 | 56.507 | 0.342 | 696 | 0.023 | 86 | Q3 | 新疆大学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21 | 季刊 | 141.295 | 0.521 | 764 | 0.076 | 119 | Q2 | 中南民族大学 |
1.2 调研指标的选择
目前,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主要通过纸刊订阅、数据库、网站OA和新媒体进行传播。纸质期刊发行量一般为每期1000—1500册,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有订阅、赠送和交换等方式;若加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或者自建网站,可以为读者提供论文摘要或全文免费下载阅读;若申请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或开通微信公众号,更有助于期刊论文的传播。本研究结合对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从业者和受众的科学调研及相关文献[王景周,黄建军.广东省科技核心期刊网站互动性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42-347.],归纳出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以构建民族期刊传播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表2)。
表2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下传播能力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及内容 |
A 期刊网站建设 | A1期刊内容:期刊信息内容资源的丰富度、导航的清晰度、界面的美观度 |
A2采编系统:集成较完整的读者投稿、编辑办公、专家审稿的在线办公功能 | |
A3论文评价:提供期刊论文的点击浏览、下载、引用等排行统计 | |
B 互动服务平台设置 | B1互动平台:设置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模块,例如读者的留言板、论文评价反馈等 |
B2服务平台:提供投稿指南、稿件模板、版权转让协议、审稿单等供下载阅读,以及知识或信息检索服务、出版利益分享等 | |
B3学术社群建设:建立了期刊QQ群或微信群,在圈子成员中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 | |
C论文OA | C1开放程度:提供全文或仅有题录和摘要 |
C2实时型:期刊更新到最新的一期 | |
C3回溯性:能追溯到的过刊涵盖了自办刊以来的所有期刊 | |
C4优先出版:经同行评审后的论文在期刊网站或数据库在线优先发表 | |
D 新媒体运营 | D1邮件提醒(E-mail Alert)/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期刊主动将及时更新的信息推送给读者 |
D2 DOI:提供论文的DOI编号方便用户定位、识别和引用数据信息 | |
D3语义出版:以元数据和知识点的广义相关形成具有关联性的文献形态 | |
D4社交媒体:采用微信、App、二维码等新媒体手段对期刊内容进行叠加传播 |
1.3 调研结果
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下的传播特征见表3。
表3 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站及媒体融合传播特征
期刊名称 | 网站类型 | 网址 | 媒体融合传播特征 |
新疆农业科学 | 与中国知网共建 | http://xjnx.chinajournal.net.cn/ | 摘要OA,更新到2018年第2期,过刊追溯至1957年,有语义相关链接,加入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自建 | http://www.xjnydxxb.cn/ | 摘要OA,更新到2014年第6期,过刊追溯至2010年 |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自建 | http://www.gxdxxb.cn/ | 摘要OA,更新到2018年第1期,过刊追溯至2010年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与中国知网共建 | http://gxsf.cbpt.cnki.net/ | 摘要OA,更新到2018年第3期,过刊追溯至1978年,有语义相关链接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与三才公司共建 | http://ndxbzkb.imu.edu.cn:8001/ | 全文OA,更新到2017年第6期,过刊追溯至2010年 |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与玛格泰克公司共建 |
http://manu28.magtech.com.cn/ Jweb_gllg/CN/article/ showOldVolumn.do |
全文OA,更新到2018年第1期,加入中国知网的整期优先数字出版,过刊追溯至2002年,有语义相关链接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 自建 | http://www.nmgsfdxxbzkb.cn/ | 摘要OA,更新到2018年第2期,过刊追溯至2011年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与中国知网共建 | http://xjdz.cbpt.cnki.net/ | 摘要OA,更新到2018年第3期,过刊追溯至1980年,有评价反馈,语义相关链接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与勤云公司共建 |
http://znzk.scuec.edu.cn/ ch/index.aspx |
全文OA,更新到2018年第2期,过刊追溯至2000年 |
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综合得分见表4。由表4可知,约22%的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水平较好(7—8分),67%的期刊发展水平一般(5—6分),而11%的期刊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3—4分)。得分较高的项目是期刊网站建设和论文OA,得分较低的是互动服务平台设置和新媒体运营;说明民族高校科技期刊正积极通过建立网站对论文在线OA进行网络传播,但还应进一步创新媒体形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凝聚受众,融合资源,充分提升期刊对用户的服务能力,增强期刊的传播力。
表4 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传播能力综合得分
期刊名称 | 得分 | 总分 | |||
A期刊网站建设 | B互动服务平台设置 | C论文OA | D新媒体运营 | ||
新疆农业科学 | 2.118 | 0.535 | 3.563 | 2.115 | 8.331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2.040 | 1.328 | 2.405 | 0.930 | 6.703 |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878 | 0.843 | 2.669 | 1.020 | 6.410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794 | 1.047 | 1.664 | 1.065 | 5.570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668 | 0.941 | 3.321 | 1.020 | 6.950 |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 2.307 | 1.340 | 3.223 | 1.020 | 7.890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 0.441 | 0.728 | 2.543 | 1.020 | 4.732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560 | 0.704 | 1.973 | 1.215 | 5.452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277 | 1.349 | 2.321 | 0.345 | 6.292 |
对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综合总分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检验,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r=0.664,y=4.581+2.984x)。此外,上述期刊的媒体融合综合总分与期刊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r=0.738,y=5.392+0.001x),这说明本研究所甄选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可用于评价媒体融合下期刊的传播力,传播能力越强,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越高。
2 调研结果分析
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在网站建设、互动服务平台设置、论文OA、新媒体运营4个方面的设置情况见表5。
表5 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传播力状况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设置期刊数量/种 | 所占比例/% |
期刊网站建设 | 期刊内容 | 5 | 55.56 |
采编系统 | 7 | 77.78 | |
论文评价 | 7 | 77.78 | |
互动服务平台 | 互动平台 | 2 | 22.22 |
服务平台 | 5 | 55.56 | |
学术社群建设 | 0 | 0.00 | |
论文开放获取 | 开放程度 | 3 | 33.33 |
实时性 | 8 | 88.89 | |
回溯性 | 9 | 100.00 | |
优先出版 | 2 | 22.22 | |
新媒体运营 | E-mail Alert/RSS | 3 | 33.33 |
DOI | 7 | 77.78 | |
语义出版 | 4 | 44.44 | |
社交媒体 | 4 | 44.44 |
2.1 期刊网站建设
调研发现,选择与玛格泰克公司等采编系统开发商合作建立网站、与中国知网建立网站或者自建期刊网站的期刊各占33.33%。55.56%的期刊官方网站内容全面,界面导航清晰;33.33%的期刊网站校园新闻动态和通知公告过多,弱化了网站对期刊论文内容的展示;11.11%的期刊后期维护管理欠佳,出现期刊或作者园地“动态维护中”的提示,影响了网络传播效果。77.78%的期刊网站嵌入了采编系统,能够对论文的下载数量、点击阅读数量进行排行统计,避免了邮箱投稿的单一和处理迟滞,体现了在线处理稿件功能的可用性和有效性;22.22%的期刊仍沿用邮箱投稿。
2.2 互动服务平台设置
期刊服务水平对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刊物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在互动服务平台设置上,22.22%的期刊互动性较好。例如:《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站在每篇论文的下方为读者设置了文章评论和反馈的信息表格;《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在网站上出现了留言版的对话框,支持用户即时提问、留言。然而,77.78%的期刊仅通过“联系我们”提供期刊的地址、电子邮箱和电话等,不能充分实现编辑与用户的交流和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在服务平台构建上,44.44%的期刊通过下载中心提供了投稿模板、期刊编排格式、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版权转让协议等,体现了较好的服务水平。《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在论文首页的下方提供了该论文的标准引文格式,供读者引用;《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网站中还设置了网上订阅的菜单,可以填入邮箱地址索阅期刊电子版。但是,没有样本期刊在网站上呈现论文推荐导读、官方微信二维码、用户QQ群、会议资讯等,说明期刊尚未充分利用Web3.0等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吸引用户参与形成交流圈,直接获取公众的反馈。
2.3 论文OA
OA期刊网站具有明显的网络传播效应,有利于读者下载和引用期刊论文,提升期刊影响力和传播价值。调研发现:33.33%的期刊(《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实现了全文OA;66.67%的期刊提供了论文题录和摘要;33.33%的期刊链接至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在线全文阅读。期刊实时性和回溯性均较好,88.89%的期刊更新至2017—2018年,55.56%的期刊过刊所涵盖的时间跨度达到15年及以上,其中《新疆农业科学》《广西大学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过刊能够通过中国知网进行在线阅读,分别追溯到1957年和1978年。22.22%的期刊(《新疆农业科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加入了中国知网的数字优先出版。
2.4 新媒体运营
DOI是数字环境中内容对象的唯一标识符,可以用来进行文献的查询和标注。调研发现,78%的期刊在论文的首页标注了该论文的DOI,能够通过网站http://dx.doi.org/快速定位论文所在网址;《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在论文首页的上方提供了该论文网络出版时间和地址,方便作者检索论文。44.44%的期刊(《新疆农业科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利用中国知网或期刊数据库对论文中的关键词或作者进行了互链,点击某位作者,即可获得该作者在该期刊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论文信息,初步具备结构化处理和语义相关特征。44.44%的期刊有分享到社交平台或将此文推荐给朋友的标识;33.33%的期刊(《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网站中嵌入了E-mailAlert/RSS的链接;22.22%的期刊(《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成了HTML或XML格式论文的按键。
3 样本期刊存在的问题
3.1 期刊OA网站建设有待规范和优化
部分样本期刊OA程度不足,仅提供了论文题录和摘要信息,而获取全文需要向中国知网数据库购买。44.44%的期刊的过刊涵盖年度较短,仅能追溯至2010年或2011年,与期刊建立网站时间有关。多数期刊网站的运营、维护还停留在Web2.0时代,有很多共性问题,例如:网站建设不规范,信息组织不合理,原创内容较少,运营维护更新不及时,链接速度较慢,论文、作者之间互链不充分;未能充分通过内容导读、论文推荐等方式预热推广期刊论文,或通过相似主题的资源关联吸引读者眼球。经由更高层次的信息和知识服务,丰富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体验,可提升期刊的传播效果。
3.2 期刊媒体形式比较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
样本期刊的媒体形式较为单一,多为静态显示,缺乏多媒体表现形式(例如科学图片、实验视频等),内容多为文字,类似于纸刊上网,表现力有限,缺乏集合导读、报道、图片、视频、反馈等全方位的立体展示形式,对读者吸引力不足,未能运用互联网资源重构期刊内容。77.78%的期刊交互性较弱,未能充分设置留言反馈窗口,无法体现作者、读者对期刊论文的及时信息反馈和意见评论等,为此需要通过QQ群或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打造基于读者、作者、审稿人、编辑的互动学术圈,增强受众对期刊的黏性。
3.3 新媒体传播初具雏形,但仍有待开发
样本期刊媒体融合程度得分最低的项目分别是学术社群建设、互动平台、优先出版、E-mail Alert/RSS、开放程度和语义出版。77.78%的期刊未通过对已录用论文进行在线预出版的形式提高论文的显示度,22.22%的期刊虽然设置了E-mail Alert/RSS的功能,但是实际应用中点击RSS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却显示地址网页无法找到,或预订了E-mail Alert却未收到期刊的目次、摘要等,说明期刊还需要对预设的新媒体服务进行跟踪完善。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均未开通微信公众号,其他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中仅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开设微信公众号,其微信公众号设有学报简介、在线采编、稿约、历期导读等一级栏目,但是发布文章不够及时,预估粉丝数仅分别为580、8260、11804个。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在微信等新媒体领域的功能设置不足,说明期刊虽然具备了媒体融合出版的雏形,但是仍然需要更加注重微信等新媒体易于聚集受众的特点,优化新媒体平台中期刊内容展示,使高质量的论文得以更广泛、快速和有效地传播,与期刊官方网站形成优势互补,扩大期刊内容在社交平台中的影响力。
4 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媒体融合下期刊的出版与传播由单一向交融发展,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提升期刊的可读性和传播效率;期刊经营理念也由原来的“内容为王”转向“内容与读者并重”,基于用户的关注、分选和评价集聚受众,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因此,一个设计良好、功能完善的期刊融媒体平台可以成为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及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互动的知识共同体。
4.1 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拓展服务功能
本研究所调研的民族高校科技期刊虽然均建有官方网站,但在信息服务、用户互动和“圈粉”等新媒体运营方面最为薄弱,说明期刊在深入开发新媒体功能来提升期刊传播力和服务功能上仍具有较大空间。期刊尤其需要重视并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建立学术生态圈,比如在期刊网站上提供期刊的QQ群或微信群二维码,供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进入学术社群,增强编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已开设的新媒体服务进行跟踪完善,在充分开通利用E-mail Alert/RSS功能的基础上,优选创新性和质量俱佳的优质论文,设计整理成形式美观、内容丰富、读者感兴趣的邮件进行推送,使科研成果得以更快、更广地传播。积极开通并运营民族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不局限于查稿、期刊介绍等菜单,保持公众号的活跃度,动态发布民族地区动植物资源鉴定,化学化工、信息科学等民族期刊的共性热点和技术前沿等。适当引入增强出版,积极改变期刊单一平面的媒体表现形式,向集合数据、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技术等多感官、多元化内容渗透。例如,在网站上提供化学论文的核磁图谱等数据材料,通过音频导读《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内蒙古高原东居沿海鸟类多样性研究中的鸟鸣,通过视频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熊猴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行为规律以及《新疆农业科学》中新疆海岛棉不同时期育成品种的性状表现,使读者对研究论文获得更真切的体验,增强论文的媒体表现力和传播能力。
4.2 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形象
调研发现,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存在发表文章范围狭窄、办刊封闭、期刊特色不显著、单刊影响力弱和用稿资源有限等问题。但是,在同一民族地区的期刊间又存在共性研究。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引发重金属污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侧重报道广西荔浦等锰矿恢复区的土壤和农作物,《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针对南方典型酸性红壤区和城镇污水厂脱水污泥进行报道,而《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则着重报道筛查矿区及周边耐性植物等内容。若集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矿产、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研究资源,在该地区的民族期刊之间实现稿源流通共享,以取长补短、集中学科优势,并借助数字化集约出版和融媒体平台进行论文的发布和推送,调查用户反馈,以优化知识信息的供给途径,促进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而对于不同民族地区期刊的相似研究,例如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珍稀濒危蝴蝶、鸟类、药用植物等研究,则建议各民族期刊之间开放办刊模式,建立互动互通稿源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组稿;或者整合共享资源和信息技术,以数据库或成果智库形式打造民族特色专题、专栏,提升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整体优势,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
4.3 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提升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展示度和凝聚力
调研显示,民族高校科技期刊论文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传播,都缺乏凝聚受众的元素,而在期刊学术思想“生产—传播—评价”链中,期刊学术质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一方面需要以新媒体的角度提升期刊编辑的能力,多元立体地呈现期刊内容,策划、追踪、挖掘民族期刊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细致深入地导读、推送优质论文,更新丰富网站内容资源,完善新媒体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提升论文内容展示度和传播价值;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形成独特的传播优势,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组织民族产业的研讨会、民族资源的鉴定会等,设置相关议题讨论促进民族地区科学研究的传播普及;邀请专家编委评议民族行业时事,以线上讨论+线下活动的形式增强受众对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黏性;主办或协办学术活动,直播会议全程并且分享链接至微信群等,以优质的学术内容+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复合媒体渠道的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地区科技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凝聚力。
5 结语
媒体融合为我国民族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契机,通过选择9种北大核心民族高校科技期刊为研究样本,评析其媒体融合发展程度,发现样本期刊的新媒体传播虽初具雏形,但仍存在期刊OA网站建设有待规范和优化、媒体形式比较单一、与用户互动不足、新媒体运营尚需完善等问题。为促进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下学术信息资源的高效传播,建议期刊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服务功能,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民族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提升期刊的展示度和凝聚力,立足发挥民族特色,实现期刊的立体化、开放化、多元化发展,提升民族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