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的秋季馆配会在陆续举办中。馆配市场低折扣、“微利”等现象仍是顽疾,此外,市场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面是文化立法及政策利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免税政策将延续至2020年12月31日,为馆配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新的契机。一面是图书市场风云变幻,纸价上涨、图书定价上涨、图书库房环保等问题,给馆配市场带来了新一轮震荡。对此,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三方在馆配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下,相应做出了一些调整。纵览今年秋季馆配市场,有5大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趋势1
专业馆配会向馆配博览会转型
春秋两季是馆配会旺季,就今年已经举办的秋季馆配会来看,以人天书店、湖北三新、北京百万庄这3家全国性馆配会最具规模。在刚刚结束的人天书店秋季馆配会和湖北三新第14届全国地方版图书博览会,无论是规模还是参会人数、品种都创历年新高,并成为馆配业的大盛会。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华书店馆配业态发展迅猛,仅今年9月和10月,就有多家新华书店开办区域性馆配会,如2018年广东新华秋季馆藏会、厦门市店馆配会、浙江省店秋季馆配会等等。
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馆配商经营愈加多元化,全国性馆配会不再只是单一对图书的现采,更趋向行业信息交流博览会。如今年秋季,第6届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暨2018全国馆配商联盟秋季订货会更趋多元化发展,会场设立包括出版社专架、出版社特装区、图书馆设备专区、电子书专区等展区,还新增盲文阅读产品专区。全国馆配商联盟理事长、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表示,馆配商作为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应提供平台,加强馆社店三方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需求。希望全国性馆配会日后可成为继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国际图书交易博览会3大盛会之后,成为出版发行业的第4大盛会。
趋势2
运营成本成痛点,出书速度放缓
自2017年以来,伴随着国内纸价大幅上涨,以及图书库房环保等问题相继爆出,图书行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图书定价增速远不及纸价上涨速度。
据一家专业社负责人透露,很多书的印制周期从1个月变为3个月,之前1年可以出版200多种,现在只能出100多种。由于出书的频率降低,图书馆获取新品的时间也被拉长。在采访中,另一位出版社负责人也感同身受,他说,包括库房成本、物流成本、人员成本等在内的运营成本成为痛点,一包书的利润越来越低。
此外,由于图书馆副本量下降,导致出版社库存变大,所以出版社对于大规模出书非常慎重。甚至有一些出版社现在是“出而不印”,或者根据作家的需求,少量印刷。为此,一些出版社正在找出口,化解难题。据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国之重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负责人说,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发行和渠道上更占优势,这种相互联合的模式,让出版社告别单一的出版方式,不再各扫自家门前雪,这一做法更有社会意义,并能实现双赢。
趋势3
图书定价涨幅明显,复本量持续下降
纸价大幅上涨,意味着图书定价将越来越高。尤其今年上半年,图书定价持续上涨,这让化工出版社的周寒深有感触,据她直观感受,图书整体定价增长很快,半年涨幅10元,这在过去几年很少见。近年来图书的复本量在逐年下降,从最早的4——5本,已经减少到只有2——3本,图书定价上涨,会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复本数量,保证馆藏品种。
趋势4
图书馆进行馆配商评估
近年来,随着高校馆馆藏资源更侧重收藏性和学术性,在建设优质馆藏质量这一目标下,图书馆纷纷对馆配商进行评估。
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人大馆为了保证馆藏质量,以利用率和利用成本作为评估手段之一。如果有些馆藏利用率极低,便及时调整馆藏数量和方向。每年人大馆都会进行几次馆藏评估。据人大馆胡宁说,这一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评估馆藏利用率,调整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倒逼”出版社、馆配商保证图书质量。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馆藏方向随着学科变化在调整,馆藏质量也会随着馆配商评估提高。
趋势5
持续探索电子书馆配市场
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向数字化转变。2017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发文件,正式把电子资源纳入教育部的官方统计体系。
一些高校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也见证了这一趋势。譬如某些图书馆纸电馆藏比例从最早的3:7到了2:8,有些科技院校甚至达到了1:9。据一些图书馆反映,对于学术性强的馆藏资源,相较纸质资源,他们更愿意电子馆藏,一是更新迅速及时,二是传播速度快,利于使用。所以,近年来电子馆藏发展增速一直高于纸质版馆藏。某专业出版社馆配负责人透露说,科技类的很多书,甚至都是先出电子版,有需求再印刷纸质版。
虽然目前各大馆配商均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平台,诸如湖北三新的云田平台、北京人天畅想之星馆配中文电子书平台、浙江新华的“芸台购”等,但馆配市场尚缺一个统一、成熟的电子书平台。而关于数字化的经验,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目前,馆配的数字化发展仍是今后业界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