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对学术生态危机,作为学术成果刊发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的学术期刊当然不能冷静旁观,而应有所坚守、有所作为。
人们往往将学术机构喻为“象牙塔”,意谓其纯净高远。然而近年来持续出现的诸如学术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科研基金腐败等学术乱象,不断冲击着世人对学术的敬意与想象。我们周遭的学术生态直线下滑,以至于清华大学刘东教授感叹当今的学术生态有时候“简直就被污染得让我们透不过气来,简直就被损害得让我们椎心泣血”。
当下的学术生态危机首先表现为学术目的危机。对学术的向往,本应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怀。大学里,并不缺少心怀教育理想与学术志向的学者,然而,他们的处境却令人堪忧。迫于科研考核的压力和各项量化指标,青年教师往往成为“工蜂”,甚至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著书立说时只有“课题意识”而无“问题意识”。现在的年轻人学历越来越高,但其求学、做论文往往出于当下的利益驱动,内心并无对学术的向往,对科学的殿堂、真理的殿堂不存敬畏,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毫无担当。
其次表现为学术道德危机。坚守学术道德是维护学术生态环境的根本,是抵御金钱与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章太炎先生曾论及两种社会腐败:一种是外在的“土崩”,另一种是内在的“鱼烂”。表面光鲜、内脏腐烂的“鱼烂”较之“土崩”更为可怕,它产生于人们内心道德天平的失衡。学术道德失衡是最可怕的学术生态危机,它会蔓延为学术生态的“鱼烂”,从而彻底毁灭学术发展。
再次表现为学术评价与管理危机。过去的学术评价主要是同行评价,同行对文章质量大都心中有数,评价过程不烦琐,结果大体公正,真正高水平的学者可以破格提拔,脱颖而出。而现在的学术评价往往以权力为本位,各种学术资源,包括学术荣誉、职称评审、学位授予权等,均掌控在各级行政部门手中,而各级行政部门对学术评价往往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把著作和论文按出版单位分为不同级别进行打分。甚至,谁能拿到政府的社科基金项目,谁得高分。其结果是项目活动家吃香,认真治学者反被冷落。
面对学术生态危机,作为学术成果刊发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的学术期刊当然不能冷静旁观,而应有所坚守、有所作为。事实上,学术生态危机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术期刊显露出来的,如一稿多发、论文剽窃、低水平重复等。而要重构学术生态秩序与学术尊严,学术期刊责无旁贷。
首先是引导学术方向。学术期刊往往通过其办刊宗旨与用稿取向来体现其学术倾向和学科特色,并由此直接影响学者的研究方向。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加强选题策划,引导学者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突出问题意识,尤其要直面重大现实问题。
其次是弘扬学术道德。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的问世往往拥有最终裁决权,甚至可以说,学术期刊操控着整个学术生态环境。弘扬学术道德是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学术期刊应当恪守学术良心,加强自律。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自律的倡议》,笔者深以为然。如果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能负起责任,对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最后是匡正学术评价。学术期刊,尤其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具有学术成果评价的功能。当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从形式上都遵循了所谓的学术规范,然而,形式上的规范化只是判断学术水准的最低标准,内容上的言之有物和观点上的真知灼见,才是学术期刊对学术论文水准的判断依据。学术期刊应该坚守学术为本的理念,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涵养学术公信力与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