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童趣史妍:跨媒体时代的童书创造与创新

2018-09-19 来源:出版商务网 史妍
  编者按:童书出版无疑是当下出版业最活跃的领域,在跨时代语境下,童书出版如何把握机会实现进一步突破?在2018BIBF童书(北京)论坛上,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简称“童趣”)副总经理史妍分享了她对眼中的“跨媒体时代的童书创新”。

  “未来世界出版的大趋势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以读者为中心正在重新成为新的游戏规则。新兴中产阶级带来的消费升级,90/00后父母阵营的扩大,家长对教育的新认知,新技术带来的新机会等等,都不断催生着新的需求。这两年,儿童英语、儿童艺术、玩具书、低幼启蒙等童书板块的兴起就是最好例证。

  我想从读者的变化、出版人应对的原则等方面,谈谈我对于“跨媒体时代的童书创新”的看法。

  如何服务好“数字原住民”?

  在谈跨媒体时代的童书创新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当下我们的读者究竟是什么物种,有什么特征?

  数字化时代,人群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年龄小于20岁,属于数字土著(数字原住民);大于20岁而小于40岁,属于数字移民;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就是数字恐龙。”按照这个标准,可能大部分出版人都是数字移民,可能也会有少数的“数字原住民”,而我们服务的读者是生活在二次元世界的00/10后,是从小在互联网环境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

  新媒介对孩子的影响恐怕已经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根据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18个中心城市的3万多名儿童(3—14岁)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数字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孩子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特点,互联网对孩子的阅读方式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仅在幼儿园时期,“00后”儿童的三大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电脑)接触率已超过80%。其中,手机成为家庭中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面临着一个多屏幕时代(手机接触率达到91.8%、平板电脑83.4%和电脑80.6%,其中44.1%的幼儿园孩子开始玩网游)。

  有人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5个词总结了“数字原住民”的特点。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看电视、读书图书等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的时间却不断变长,到初中时手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了。

  有一句话准确形容这些“数字原住民”——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很可能是另一种人。

  我们这些从事童书创造的“数字移民”,怎样才能服务好属于另一个物种“数字原住民”?用他们熟悉且喜欢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和他们打交道,成为童书出版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可以说,读者的变化正在逐渐改变着整个童书行业的游戏规则,甚至生态。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童书出版的老对手和新玩家、原创和引进、IP和非IP之间等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传统出版业态和泛文化领域各种平台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涉及版权、人才、渠道等方方面面。

  此外,儿童行业还面临着使用者和购买者分离的问题,读者是孩子,但选择和买单的却是父母。图书需要“击穿双层用户”,既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能抓住家长的痛点。而且等到未来00后成为生育主体,主力购买者就从“数字移民”转变为“数字原住民”,那时候我们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融合+跨界”创新童书出版

  如何实现多媒体化是“千人千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有自己的战略布局和应对策略,但基本上都绕不开融合和跨界。

  融合,是指现有的各种产品形式的有效结合。但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融合的关键让每种形式的某些方面更加突出。许多优秀的多媒体化产品实质上都是不同产品形态的融合,比如音频故事书、绘本伴读机器人、哄睡神器、故事手伴等。

  童趣的“童趣汉语分级读物”自2016年6月上市以来,收到了很好的读者和市场反馈。这是一套先有分级标准和核心字表,再根据每一级的字表编写故事的真正的分级读物。但是图书再好、体系再科学、故事再朗朗上口、图画再精美,无法靠传统出版形式解决读者“互动”问题。我们希望实现的互动,是通过读故事和课后练习让孩子真正掌握每册的关键字和高频词,真正做到自主阅读。于是,结合套系中适合学前儿童的“我会自己读”系列和伴读宝推出智能版,把线下阅读和线上互动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能够通过伴读和线上的字卡互动游戏,身临其境地阅读,从根本上解决纸质书无法实现的“互动”问题。

  未来,因“融合”产生的新机会仍然存在,充满想象力。

  再说“跨界”,它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多元业务、跨界经营、异业合作已经越来越趋于常态化,娱乐、动漫、教育、玩具、授权、出版等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靠单一盈利模式生存的行业将越来越少。对许多出版机构来说,利用自身沉淀的大量优质内容,布局知识服务、学前教育等业务。要想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重新想象和建构童书出版行业,必须要考虑要不要跨界、如何跨界等问题。

  坚持“寓教于乐”的探索

  读者的变化对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始终坚信,儿童内容创新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功能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即是寓教于乐。

  对于儿童内容从业者来说,“寓教于乐”恐怕是老生常谈。我很认同著名作家郑渊洁老师的一个观点: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远比学会几个单词、记住几个知识点更重要。如果孩子在刚接触一门学科时,由于教学方式不恰当让他对学习这件事情“倒了胃口”,产生了反感、抵触的情绪,那么无论他学会多少知识,都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培养孩子兴趣,激发孩子创造力,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爱上学习。但寓教于乐却又是一件典型的“知易行难“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效的教育本身多是反人性的”,能够将教育与娱乐融会贯通,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教育的目标,并非易事。

  童趣将这件事坚持做了25年,如履薄冰,一天都不敢懈怠。我们做得并不完美,一直在探索怎样把寓教于乐的内容做得更好、更自然、更极致。外界对于童趣的第一印象是“三多”(IP多、大品牌多、引进版多),曾经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之一也是“做出版领域最好的IP运营商”。但发展到今天,经过近几年在原创板块的沉淀和积累,目前我们的原创选题数量早已经超过引进版。我们认为,IP出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直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寓教于乐。而IP和出版的结合,就是把孩子喜欢的形象、故事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是实现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

  如何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做过很多有益尝试:比如,把托马斯小火车的形象与情商教育结合,打造了既叫好又叫座的“托马斯情绪管理”系列图书;面对目前国内女童安全常识教育普遍缺失的问题,通过女孩子喜欢的“小马宝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出版了“小马宝莉女孩自我保护”系列图书。

  25年来,童趣寓教于乐的探索始于IP,但绝不局限于IP衍生出版,我们积极尝试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创项目,比如今年6月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就是我们联合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潜心打磨三年,用绘本形式来讲述社会生活史,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

  其实,童书出版还应保持一种敬畏心——对出版规律的敬畏,对读者感受的敬畏。面对繁杂的市场,要保持专注和定力,不被市场绑架、裹挟。同时,保持创新,虽然是“扑扇着书的翅膀”,但还要尽可能“保持低飞的姿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孩子更近,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仰望教育的星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