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30年,闽少社如何打造两岸童书交流平台?

2018-09-19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余若歆
  编者按:海峡两岸出版界自1988年开启双向交流以来,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合作,不断扩大深化。9月14-15日,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主题活动暨第4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上,海峡两岸的出版人在回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发展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新思考。其中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闽少社”)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在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海峡自有渡,童诗筑彩虹。”

  2018年,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30周年。30年来,从代表团互访到建立海峡两岸书展、从业务交流到产业合作、从成人畅销书作家到儿童文学名家,文化交流的破冰、融合,也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缩影。

  而在此过程中,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出版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1988年台代表团赴沪参加“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拉开两岸文化出版交流序幕的第二年,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组团访问大陆,开启了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破冰之旅”。近30年来,除了童书被引进大陆出版之外,林焕彰、林良、桂文亚、方素珍等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陆的语文课本中,他们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儿童阅读推广现场,而大陆作家亦然。

  诚如知名少儿出版人、原中国版协副主席海飞所言,如今中国童书出版和儿童阅读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台湾海峡吹来的“文学台风”“阅读台风”,从“童书”概念到台湾儿童文学、图画书对大陆的启迪,从出版到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再到阅读推广等多方面的借鉴和碰撞。

  当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呈常态化,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才能在儿童阅读需求不断扩大、新媒体新技术延伸童书出版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促华语儿童文学大繁荣?9月14-15日,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主办,闽少社、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协办举办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主题活动暨第4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上,来自两岸的几十名知名学者、作家、出版人、阅读推广人、名师,在回溯两岸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新思考。

  忆往昔,两岸交流平台开始搭建

  2009年11月,闽少社组织举办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20周年纪念笔会。近10年时间,彼时与会嘉宾有的仍出现在了此次交流活动现场。在这10年时间内,由闽少社主导的“海峡儿童阅读论坛”的多次举办,“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发展,使其“海峡儿童文学重镇”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同时,也搭建起了两岸儿童文学互动交流的官方平台。

  但30年前的故事,却要从上海讲起。1989年,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林焕彰带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一行7人访问大陆,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的接待下,上海范围内的50多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台湾作家畅聊文学、出版,两岸儿童文学作家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锋,为后来的两岸儿童文学界的频繁互动奠定了基础,也在这些儿童文学“痴迷者”心中埋下了友谊的种子。而后,应台湾作家相邀,多位大陆作家赴台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双方作品的引进出版工作也顺势开展。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到几近耄耋之年,初探大陆到如今平均每年至少3个月的时间在大陆进行文学交流和阅读推广,林焕彰是两岸儿童文学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他的《影子》等作品入选了大陆“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大陆出版的童诗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他感慨道,虽然两岸的生活观念和文学表现方式有所差异,但正是通过彼此间的互相学习和研究,才打造出了代表华语艺术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

  另一位异常活跃的台湾儿童文学专家林文宝,大家更习惯称其为“阿宝”老师,他从1997年成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开始从事海峡儿童文学交流活动。他回忆,无论是每年春节带领学生到北京、上海进行学习交流,还是到1999年参加大陆第1届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从北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到南的知名文学批评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在与大陆儿童文学研究者和从业者的相识交流中,增进两地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同时,他指出,要处理好当下儿童文学共同面临的几大误区问题,包括儿童文学的认识和定位,即纯文学角度VS儿童视角;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内读本和课外读物的关系等问题。

  不论是林焕彰通过一幅幅老照片回溯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历史,梅子涵通过一只咖啡壶、一个订书机、一支签字笔来珍藏两岸交流者的情谊,还是所有参与者对于两岸儿童文学“破冰”工程师 ——《神笔马良》作者洪汛涛的追思,或是王泉根等专家学者对于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现状的思考,抑或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之女林玮等“文二代”对于儿童文学事业的传承,都不难看出,以儿童文学为代表的两岸文化交流走过了文学圈的学术交流到包含出版、学术、写作、阅读推广等整个儿童出版圈的互动,再到当前互相学习、彼此借鉴的融合之路。

  新品牌,出版合作不断深化

  情谊、交流、碰撞,两岸儿童文学圈的互动成果,最终都通过出版载体得以体现。随着两岸出版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多家少儿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林海音、林良、几米等作者作品成为大陆孩子阅读书单的“常客”。那么,如何因势利导、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台湾儿童文学童书的影响力?闽少社不失时机地扛起了“海峡儿童文学”的大旗,也书写了一个新的“海峡故事”。

  在多次举办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互动的基础上,闽少社与台湾出版商、儿童文学作家不断建立和拉近关系,为海峡儿童文学板块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11年,闽少社着手海峡儿童文学板块的建设工作,2013年开始陆续推出相关作品。如今,闽少社海峡儿童文学板块的规模从单纯的儿童文学逐步扩大到绘本、科普、儿童文学理论等方面,共出版图书276种、400多万册,发行码洋上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台湾儿童文学馆》系列、《海峡两岸儿童文学文库》《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史》系列等系列海峡图书精品,闽少社树立起了“海峡儿童文学出版重镇”的招牌。

  既然有成规模地“引进来”,自然少不了系统性地“走出去”。会上,台湾著名作家、原《民生报》童书部总编辑桂文亚介绍了《台湾联合报》系《民生报》自1990年开始刊登和出版大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概况。在1999-2009年这10年间,民生报出版社出版大陆作品共计129种,涵盖小说、童话散文、诗歌、儿歌、评论等多种体裁,且囊括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作品(如先后从大陆引进沈石溪和黑鹤的优秀动物小说)。桂文亚表示,丰富多元的大陆作家作品不仅开拓了华文读者的阅读视野,也相对带给台湾本土儿童文学工作者以激励和启发。

  两岸出版交流发展到现阶段,已然有了新的碰撞和发展方向。随着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诗人作家获奖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童诗入选幼儿园及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千万人一起读诗”自媒体现象出现,童诗市场出现了繁荣信号。本次大会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首届两岸童诗论坛”,共同探讨童诗热从何而来、为什么孩子要读童诗、当下儿童需要怎么样的童诗、新媒与童诗传播、童诗与教学、台湾童诗发展可供的借鉴等多个议题。

  林文宝在回首台湾儿童的“诗教育”时表示,上世纪70年代正是台湾童诗蓬勃发展的时代,他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童诗理论研究著作,并编纂了《童诗万花筒》《儿童文学诗歌选集》等系列诗集。但当下,台湾童诗出版却已盛况不再。

  林焕彰从创作角度,分享了童诗创作的创意来源和童诗审美的看法:随时随地捕捉的生活细节可能会成为写作素材,要“有关系找关系”“没关系找新关系”。他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充满好奇心的提问、恰当的断句等,都能成为诗意的表达。“诗要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而不是说教;从心出发的语言才能不重复,诗要善于运用形象语言;诗的音乐性在于抑扬顿挫而不是非要押韵。”并指出无论是作家还是家长、老师,都不能“高高在上”,必须将孩子的阅读感受放在首位,第一时间观察他们的阅读反应。对此,梅子涵持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虚妄的事物,其灵魂在于书写的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甚至是“常常不相信的东西”,但它的重要性有时却超越了能看见情节的小说或散文。会上,韦苇、徐鲁、张晓楠、丁云等大陆作家,林世仁、子鱼、林玮等台湾作家,就童诗出版和创作各抒己见。

  同时,经过多年酝酿,闽少社推出了“小太阳童诗馆”品牌,立体化建设童诗板块。闽少社副社长杨佃青表示,童书市场在经历了以儿童文学为主的“黄金十年”,进入以图画书为标志的“新黄金十年”后,出版机构和读者对于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认知取得了长足进步,儿童阅读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并细化,儿童诗歌已然成为童书出版的一股上升力量。基于此预判,闽少社从2009年开始策划童诗项目,先后出版了“高洪波童诗绘本”系列、“世界金典儿童诗集”外国卷和中国卷、“彩虹桥名家散文诗系列”等作品,并引进了“林焕彰童诗绘本系列”、《杨唤童话诗画》《为天量身高》《动物和我》等台湾诗歌作品,均屡获童书大奖。

  有了此前的资源积累和阅读推广经验,此次重磅打造的“小太阳童诗馆”共包含“小太阳名家名诗绘本”“小太阳名家名诗”“汇编精品童诗集”“童诗应该这样读”以及“童诗新势力”五大板块,面向不同年龄段读者,针对不同阅读需求,培育新老作家品牌群。值得一提的是,小太阳童诗馆”还入选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重推广,儿童阅读持续推进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不仅仅在于作家和作品,创作和出版,还体现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随着大陆儿童阅读书香氛围的初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图书馆等均投身于阅读推广的队伍中来。

  对于闽少社来说,除了每年平均五六十场的“作家进校园”活动之外,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简称“中心”)的成立,链接起了读者、作者、阅读推广人、老师、家长等各个群体,打响了闽少社阅读推广品牌。而这一项目的成立,也得益于与台湾儿童文学界的交流。

  2007年暑期,闽少社邀请梅子涵、彭懿等作家到福建开展儿童阅读推广讲座,郭晓莹、雷劲等热心的老师和读者加入到闽少社的儿童阅读推广中来。随着与台湾儿童阅读界合作和交流的深入,以及周围自发组织的儿童阅读推广阵营的扩大,闽少社试图将台湾较为成熟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引入大陆,并于2011年成立中心。

  杨佃青提及,中心研究员的准入门槛“并不低”:优先考虑讲课能力突出的名师资源,且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要对公益性的阅读推广行为怀抱充分热情。通过几年积累,中心聚集起了一批业务能力和推广热情兼具的讲师队伍,在闽少社的全力支持下,大家深入到亲近母语年会、北京阅读季等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学习和积累经验。

  随着后来福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加入,这支阅读推广先锋队不断壮大,每年开展大量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并逐渐积累起一批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如多则一周一次、少则两周一次的“好书大家读”讲座活动;结合闽少社《小太阳》《童年河》《我的妈妈是精灵》等重点品,开展“一书一课一讲座”活动,名师根据作品策划公开课教案后在全国的教师培训、阅读推广等多平台宣讲,打造阅读讲师个人品牌的同时,也带动了闽少社作品的传播和销售。目前,该活动的理论结晶《打造儿童阅读课堂》——由公开课教案集结而成的《打造儿童阅读课堂》已出版,对于老师更好地引导孩子阅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平均每月一次的“语文榕”活动,致力于老师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指导经验和教学心得;此外,积极参与省内的“简单助学”“担当者行动”等公益活动,通过“送课下乡”“送书下乡”等活动,让更多好书直抵读者,也让更多爱好阅读推广的老师、读者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

  截至2018年3月,7年时间,中心的儿童阅读研究员已经从最初的3人增加至近70人,除了福州总部之外,还在厦门、宁德两地建立分支机构。此外,中心的阅读推广活动触角已延伸至北京、温州、嘉兴等地,践行着“走出福州,走向全国”的新目标。未来,中心也将在“小太阳童诗馆”的营销推广上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会上,与会嘉宾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诗是用来读的,诗是用来写的,诗是用来唱的,诗是用来做的”。台湾作家王淑芬指出疑问——我们让孩子读诗、教孩子写诗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成为诗人,还是让他过得像诗人一样?她认为,每一首诗都有一种游戏精神,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但这些与诗的关联,能在孩子的童年乃至人生中留下宛如诗歌般的美好记忆。目前,她正在尝试一种手工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写完诗,然后“做”出手工作品,可以是手工书,也可以是玩具。

  在大陆,梁俊与王淑芬秉持类似观念,由于教乡村孩子写诗,并将诗谱成曲一起传唱,他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身为乌蒙山的一名支教老师,他运用自己对于诗的美好理解,从单纯的娱乐到形成诗歌教学系统,让孩子在读读唱唱背背中领悟诗和生活的美好。他说“诗歌就像一粒粒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没有宏大主题,但浸润孩子的生命。”有着旅法经历的台湾知名画家徐素霞也分享了法国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体验式和生活化的方式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老师将学生姓名放进自编教材中,法国语文课本中的童诗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到有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