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互联网+”时代ORCID在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管理中的应用

2018-09-19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联网+;ORCID;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管理
 
  【作 者】吴飞盈、季魏红、谢浩煌、吴昔昔、毛文明、胡臻: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
 
  【摘 要】审稿专家管理是同行评审工作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在期刊中的应用为优化管理审稿专家提供了可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在分析ORCID管理审稿专家可行性的基础上,以典型的编辑实例,介绍了ORCID在审稿专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扩充并更新审稿专家库、准确遴选审稿专家、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等,探索一条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审稿专家管理新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途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如学者可通过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但是个人发表的内容缺少同行评审和编辑的工作,使得其缺乏应有的科学说服力。学术期刊之所以成为学术期刊,同行评审是其存在的基本特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术期刊在实行同行评审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审稿专家数量不足,信息更新过慢,遴选不准确,审稿积极性不高等。
 
  目前,对于如何扩充审稿专家库,适时更新专家信息,准确遴选审稿专家并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有编辑提出,对审稿专家的管理应做到专业分类,细分对口,分层管理并动态维护。姜春林等提出了作者同被引分析法,为准确遴选审稿专家,避免大同行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办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合理管理审稿专家的有效建议,但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ty,ORCID)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开始推广应用,本刊也在2016年3月份开始要求投稿者注册并提供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ORCID。在ORCID的应用实践中,笔者发现它可以帮助编辑管理审稿专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利用ORCID管理审稿专家的可行性
 
  ORCID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名称标识符注册表,为每一位注册者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类似于DOI或其他的永久学术标识符,是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身份证,其通过开放、透明的链接机制和现行通用的其他责任者唯一标识系统相链接,该标识符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国界、研究部门和学科进行交流,是研究者与研究的连接枢纽。2014年10月,为方便中国的科技人员获得ORCID认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ORCID的中国服务平台iAuthor(中国科学家在线http://iauthor.cn),中国的科技人员只需在该平台上注册就可以申请获得ORCID。截至2018年1月30日,共有56417位科研人员已经注册拥有自己的ORCID。
 
  ORCID在期刊中的应用将为期刊的出版带来新一轮的变革,为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甚至读者均能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消除姓名歧义,促进期刊国际化,简化投稿流程,快速搜索审稿人,提高作者信用度,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方便专家审稿等。目前,国外一些大型出版商,如Aries TM和ScholarOne TM已经将ORCID嵌入同行评审管理系统,为准确遴选同行评审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ORCID在期刊中的应用为优化管理审稿专家提供了可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ORCID在审稿专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扩充并更新审稿专家库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均有一批期刊栏目相关专业的审稿专家,并建立其相应的审稿专家库,但是专家库的规模普遍偏小,而规模偏小,使可供选择的专家数量不足,导致送审困难。本刊在杂志稿约中要求每位投稿者注册并提供ORCID,并在稿件登记表里添加每篇稿件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ORCID,根据ORCID评估投稿者之前已申请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甄别其学术真伪,寻找潜在的审稿专家,扩充审稿专家库。
 
  例如,编辑部收到一篇稿件《视频终端防护镜缓解视频终端操作者视疲劳的作用》(作者:徐海铭;单位: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经过初审后,进入审稿专家外审阶段,但查遍了审稿专家库,暂无可以选用的合适审稿专家。通过查询稿件登记表,发现稿件《青少年近视眼防控需要建立综合防控体系》(作者:蓝卫忠;单位: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已发表)的内容与此稿件似乎有点相关,于是查询该稿件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ORCID,发现第一作者(蓝卫忠ORCID ;0000-002-3829-7415)的学科专业为眼科视光学,之前发表过多篇关于显示终端的论文,确定该名作者的研究方向为显示终端与近视,与待审稿件的研究方向很相近,可以作为该稿件的候选审稿专家,于是编辑部立即与该作者联系,说明缘由,并将审稿专家邀请函及审稿要求通则发给他,该作者听到之前发表过论文的期刊主动邀请其作为审稿专家,感到非常荣幸,欣然答应为本刊审稿。
 
  再如,编辑部近期收到多篇关于佩戴角膜塑形镜研究的稿件,而审稿专家库中可供选择的候选审稿专家手头均有稿件尚未审回,不宜再送审。编辑部在查询了多名投稿者的ORCID后,发现有位投稿者(常枫ORCID;0000-001-8259-7055)的ORCID名下罗列的已发表论文均是关于角膜塑形镜的内容,与待审稿件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于是顺利邀请该投稿者作为本刊的审稿专家。在沟通的过程中,编辑部发现该投稿者还是本刊的老作者,曾在本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对本刊的相关信息如期刊层次、学术水平、栏目设置、定位等比较熟悉。结果该新增的审稿专家不仅在短期内发回评审意见,而且提出的评审意见对编辑很有启发作用。
 
  2.2  准确遴选审稿专家
 
  随着科技的更新日新月异,原有学科进一步出现分化或交叉融合,于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显然,之前依据学科专业划分建立的审稿专家库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审稿要求,审稿专家的遴选不准确问题逐渐凸显。为保证审稿质量,尽量准确地遴选专家,编辑通过指导或帮助本刊审稿专家注册ORCID并编辑个人科研信息,管理个人名下所有的科研信息后,将审稿专家的ORCID添加至审稿专家库相应的专家名字后,并设置为超链接方式,直接链接至http://iauthor.cn。选择审稿专家进行评审时,在原选择的学科与专业的基础上,直接点击相关备选专家的ORCID,查看其最近的科研信息,将内容与研究方向最接近的稿件送予相应的专家评审。
 
  例如,编辑部收到一篇稿件《视物距离对知觉性优势眼的影响》(作者:吴戈;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这是一篇基于Gabor识别的知觉性优势眼是否会因视物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实验研究。在外审阶段,经过专业与学科比对,筛选了几位候选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库中登记的这些专家的研究方向均为斜视或弱视),但不确定哪几位最合适,于是点击这几位专家的ORCID,查看其最近的科研信息,发现颜建华专家(ORCID:0000-0001-7564-8491)的研究方向与待审稿件的研究方向最接近,于是非常明确地将此稿件送予颜建华专家评审,结果该专家罗列了8条详细的评审意见(共976字),对稿件的修改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2.3  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
 
  专家审稿是同行评审工作的主要环节,审稿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审稿质量和速度,但专家审稿积极性不高、勉强审稿已成为普遍现象。目前ORCID可用于记录已注册专家的审稿行为,并与他们发表的论文一样作为个人的学术贡献之一。为防止泄露审稿专家的个人信息,造成审稿专家人际关系的被动,在填写信息时专家可要求不公布具体评审的稿件情况,而只记录评审的具体期刊及数量,这与有些期刊刊登的“审稿专家致谢”有点相似。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的能得之利包括获得学术荣誉,得到学习的机会及获得审稿酬金等。而ORCID对审稿专家审稿贡献的认可使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的学术荣誉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物化,对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3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审稿专家管理中存在的如审稿专家数量不足、信息更新过慢、遴选不准确、审稿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已干扰了学术期刊出版的健康发展。ORCID作为国内外研究者通用且唯一的学术名片,是国际上论文投稿、基金申请提交、科研产出管理等科研活动中用于识别科研人员身份的、使用范围最广的一套学者标识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方法。本刊目前只是初步应用ORCID对审稿专家进行管理,发现效果较显著,在接下来的后续工作中,将会继续依托ORCID合理管理审稿专家库,推进ORCID在我刊的使用,深入挖掘ORCID的应用价值,使期刊编辑工作真正步入“互联网+”的轨道,提高编辑的送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稿质量,推动期刊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