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9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学术期刊;审稿机制;开放审稿;审稿系统;公评审稿
 
  【作 者】张祥合、赵莹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王丹:仿生工程学报编辑部;田海江:重庆邮电大学期刊社
 
  【摘 要】针对科技期刊审稿过程中,由于作者和专家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审稿不公平以及审稿专家选择不合适导致许多稿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找代表座谈的方式研究了公开审稿的机制和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Public Peer Review System,PPRS),并设计了可与多数编辑部所用稿件采编系统相连通的软件实现系统。一段时间的正式使用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审稿过程中找专家难、意见返回难的问题。
 
  稿件内容的质量意味着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期刊选用的稿件必须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编辑部能够正确评价稿件内容的质量,正确把握对稿件的取舍。而期刊审稿制度是否健全、审稿人把关是否严格是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对稿件质量的评定都取决于审稿人(即学术送审阶段)。就目前常用的单盲和双盲审稿方式而言,都缺少透明度,每篇稿子只由少数几个人定夺其取舍,作者几乎没有申辩的机会,无法充分体现论文的真实水平。而且审稿人的素质也会影响对稿件质量的评价。另外,编辑受对审稿人的了解程度和审稿周期的限制,也无法选择更多的、有潜能的审稿人,从而无法全面地评价稿件质量。另外,在审稿意见的有效返回率上,传统审稿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外很早就有通过公开审稿的方式改进审稿程序、提高期刊质量方面的尝试。如《英国医学杂志》从1999年1月开始实行网上公开审稿,他们将审稿人和编辑的姓名均告诉作者,若稿件被采纳,则将审稿人的意见列在文章之后一起发表,作者的分工也全然公开。除了由编辑部选择审稿人外,有兴趣的读者均可作为审稿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修改意见。作者可针对审稿人的观点,在网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随时修改文章。如果通过了网上审稿,则优先在纸版上刊出,从而缩短了刊出周期。国外其他多家出版机构,如Nature , PLoS , BMC等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和实践。国内近几年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有个别编辑部进行了部分稿件公开审理以及稿件意见有选
 
  择地在网上公开的尝试;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暂时没有大面积地实行。另外,目前,国内没有相对成熟的公开审稿的软件或系统。
 
  笔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并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的可行性与可实现性,并设计了可与多数编辑部所用稿件采编系统相连通的软件实现系统。
 
  1  思路和方法
 
  本文所提的“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的具体含义如下:“公评”是指稿件可在网上公开评审,任何人经过验证身份后都可以对稿件进行评价;“公正”是指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一切以稿件学术水平为准,不考虑作者职称、学历及单位的问题;“公开”是指对审稿意见公开,不仅指在网上公开,还要在印刷版中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甚至稿件处理的整个流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和找代表座谈的方式研讨了“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包括论文的原创性保护问题,读者、作者、专家对该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等。然后,课题组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汇总这些需求并结合编辑部工作实际要求列出软件需求提供给软件设计人员,进而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通过软件的内部测试和试运行了解该审稿机制各方的反映及审稿效果。最后,探讨审稿意见及过程在网上和纸版公开的方式和方法。
 
  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步:1)收集、整理并总结国内外关于公开审稿的相关案例;2)结合国内情况设计“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系统的需求;3)了解关于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条例,并融入到软件系统中;4)研究审稿意见及过程在网上和纸版公开的方式和方法;5)设计实现基于“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的软件实现系统。
 
  2  软件实现
 
  1)PPRS待审稿件展示界面。图1为待审稿件列表界面。该界面,可显示利用PPRS审稿的一些说明和要求,以及正在处于公评审稿的稿件列表;但该界面只显示稿件的题目和摘要链接,点击摘要链接仅可看到稿件的摘要和关键词信息,只有登录后才可以下载全文进行审稿,可供下载的稿件中并没有作者信息,同样,作者也不知道该稿件的审稿人是谁,因此这种审稿方式也是双向匿名审稿。
 

图1  待审稿件列表界面
 
  图1所示的待审稿件列表界面中,因时间和技术关系,此页面上回复/浏览计数器显示的不准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图2为审稿人登录及注册界面,已成为本刊作者或专家的可以直接点击待审稿件右侧的“登录”按钮,进入登录界面,输入账号和密码即可下载全文进行审稿,其他审者需在此页面先注册才能登录审稿。
 

图2  审稿人登录及注册界面
 
  2)PPRS审稿情况编辑查看界面。编辑在登录采编系统后,在工作桌面点击“正在审理的PPRS稿件”链接,即可看到在审稿件列表,编辑就可以根据回复和浏览情况查看审稿情况(点击所要查看的稿件详情,即可看到如图3所示审稿情况显示界面),然后根据审稿意见情况决定是否采纳。由图3可知,稿件自2018年1月17日开启PPRS审稿后,2018年1月18日就有意见返回,且意见比较中肯,界面可显示审稿人信息,且审稿人可上传审稿附件,功能与正常审稿系统基本一致。
 

图3  审稿情况显示界面
 
  3) PPRS审稿开启和关闭控制界面(图4)。通过采编系统左侧中间“PPRS审稿”菜单可控制启动和关闭PPRS审稿以及是否将此稿件置顶审稿。在关闭后,PPRS审稿时审者提交的审稿意见会与其他意见一样显示在正常流程中。
 

图4  控制PPRS审稿开启和关闭界面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3. 1  如何提高审稿人和作者的参与度
 
  转变审稿方式,尤其是从不透明到透明,对于编辑、审稿人、作者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调整,而是一种在期刊定位和期刊运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其中需要期刊所有相关人员的支持和参与。如何使那些惯于匿名审稿的专家转变思想,愿意将他们的审稿意见公开;如何减少作者对公开同行评议的不信任感,保护审稿人在身份公开时发表负面评审意见而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鼓励作者、审稿人积极参与公开评审,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对此进行了尝试,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
 
  3.2  如何与采编系统深入融合以及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公开评审系统不可能离开采编系统独立存在,作为采编系统的附属功能,与编辑处理稿件的流程深度融合才更能体现公评系统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在采编系统界面添加控制开关的方式,但感觉操作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如何找到更好的融合方式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如何让审稿人更自然、更直接地参与审稿,这需要对审稿界面和步骤进行优化,有待于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多听取审者的意见再进行改进。
 
  3. 3如何客观甄别公开评审系统得到的意见
 
  由于公开审稿得到的审稿意见是被动的,并不是编辑指定的专家评审,所以网上评价者提供的审稿意见并非均有意义,需要编辑能够正确筛选。如何鉴别收到的意见是正常意见而不是作者找人写的阿谀奉承之词,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如何针对审稿意见制定出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参与公评审稿的审稿人,应付什么样的酬劳和奖励,以什么方式兑付,如何调动其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刊暂定审稿人及审稿人所在的课题组通过PPRS审稿5篇,可得到一次提前出版的机会,具体提前多少需根据稿件情况和双方协商确定,且该课题组可以共享此次机会。或者审一篇抵消一篇稿件的审稿费。
 
  3. 4  如何制定公开评审的相关标准和指标
 
  若想系统继续规范地执行和使用,必须建立相应的标准。例如:1)论文提交公开评审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因为论文公开后就要预防被人剿窃成果,因此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网上论文版权标准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将公评论文审查通过后快速发表,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要求。2)审稿人的选择和自荐标准。如何考查自由评审人具有该领域基本的审稿能力,并作出相应的程序控制需要深入探讨。3)审稿时限的标准。公评审稿的稿件不可能一直显示,需要制定相应的时间范围,超过时间系统能够自动关闭,或者意见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编辑将之关闭。4)论文接收的标准。由于每个审稿人的审稿尺度不同,审稿人的科研情况编辑也不熟悉,所以需要根据意见确定论文接收的标准。
 
  4  结束语
 
  为了实现完全公开透明的同行评议和建立对外审意见的互评体系和激励体系,完成高质、高效的同行评议进程,本研究提出了“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机制,并设计实现了“公评公正公开”式审稿系统;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目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公评系统,对于审稿意见如何直接嵌入到稿件中还没有实现,有待于以后根据情况进行开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