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水稻科学》769篇退稿的追踪调查与思考

2018-09-19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退稿;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被引频次
 
  【作 者】职桂叶、阮刘青: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
 
  【摘 要】为了自查编辑的退稿失误率,提高编辑初审退稿的准确率,兼顾编辑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调查了《中国水稻科学》2010-2014年间的769篇退稿在他刊的发表情况。截至2017年5月,235篇未发表,534篇退稿在125种刊物上发表,其中92篇退稿发表在影响因子高于1.0的期刊。17篇退稿出现一稿两刊。在刊出的534篇文章中,134篇被引频次为0,102篇被引频次为1,181篇被引频次为2——5,被引频次在10以上的仅有65篇。笔者认为,通过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增进对专业研究领域的把握,可以减少稿件误判率,做到精准退稿,同时,编辑应掌握沟通技巧,培养亲和力,保证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稻科学》(以下简称本刊)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主要报道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原始论文。所设栏目包括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快报、研究简讯、实验技术、学术专论、文献综述等。本刊的退稿率在70%左右。作为本刊的编辑10余年来,每次退稿都诚惶诚恐,生怕退稿理由不充分或者措辞不恰当,导致作者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担心作者的抱怨对刊物产生不良的舆论影响;同时,也担心由于自己在学术上的局限性或者偏见,误退了高学术水平、高被引的好论文。因此,对本刊在2010-2014年间的退稿进行了梳理和统计,调查这些退稿在2010-2016年间的刊出情况,并重点分析其在他刊刊出后引用和下载量比较大的稿件的退稿原因、审稿专家情况和稿件特点。旨在为初审精准退稿、避免误判误退优质稿件提供参考,同时分析退稿的去向,自省自查外审后退稿的效应,以便提高退稿技巧和沟通能力,给作者更专业的改投建议,为作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使期刊获得稳定的作者群。
 
  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因考虑到退稿再投稿的时滞,在2017年5月进行检索时,最迟只统计到2014年的来稿。本刊未将有学术不端嫌疑的稿件登记入库,也未将科普和农技推广类文章登记入库,这两类稿件共127篇,不在这次研究的统计范围。将本刊在2010-2014年间的769篇退稿逐篇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先以题目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如根据题目没有检索出该稿件,则考虑是作者再投稿时,题目改动比较大,再利用第一作者名字或者通讯作者名字进行检索,与本刊的原始投稿进行比对,题目、摘要和图表大概一致者,标记为同一篇文章,如还未检索出该稿件,则标记为退稿后未发表;在统计时若出现一稿多刊,以最早刊出的期刊记载。在会议论文集中发表也标记为退稿后未发表。下载能被检索的稿件,记载其刊发期刊、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再次投稿时间、刊出时间等信息。重点分析在他刊刊出后被引频次在10以上的稿件的审稿意见、退稿原因、审稿专家情况和稿件特点。
 
  2  退稿的刊出情况
 
  本刊2010-2014年间的769篇退稿中,截至2017年5月,235篇未发表,534篇退稿在125种刊物上发表,其中,《中国农学通报》《华北农学报》《核农学报》《中国稻米》《杂交水稻》《作物杂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农业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分子植物育种》《浙江农业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福建农业学报》《浙江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分别刊出25、24、22、22、19、15、14、14、13、13、13、12、10、9、9、9、9篇退稿,共计252篇,约占退稿后再发表文章的一半。根据2015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92篇文章发表在《色谱》《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环境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核农学报》《生态学杂志》等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本刊当年的影响因子是1. 230。95篇稿件被退后在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发表,64篇稿件被退后在省级农业学报类期刊发表,77篇稿件被退后在大学学报类期刊发表,这些大多是作者所属单位的刊物。有17篇稿件出现一稿两发。
 
  3  退稿改投他刊的被引情况和高被引论文分析
 
  在刊出的534篇文章中,截至2017年5月,被引频次为0的有134篇,1次的有102篇,2-5次的有181篇,6-9次的有52篇,10次以上的仅有65篇。从稿件来源分析,在这65篇引用比较高的文章中,基本上来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和大学,有9篇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占近1/7,被本刊退稿后,分别发表在《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核农学报》《生态学杂志》《中国农业科学》《核农学报》《生态学杂志》《作物学报》,被引频次为16-47。扬州大学的栽培学实力很强,有水稻栽培学领域的院士。笔者仔细研究了扬州大学这9篇退稿的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专家的学术背景,为以后工作做参考(鉴于审稿工作的保密性,在本文暂不分析)。从稿件题材上看,有7篇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写的综述性文章,其中2篇初审即退稿,鉴于此,初审需尽量少退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研究生所写的综述。从选题上看,这65篇文章中有近一半是关于抗逆研究和米质研究的,这些选题是近年来水稻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处理退稿时,需特别慎重。从退稿时间上看,有5篇是逾期退稿,即编辑并未退稿,作者可能是抵触审稿意见或者无法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改投他刊,长时间未修回后,本刊作退稿处理,这5篇分别发表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方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被引频次分别是18、10、13、10、17,这也启示我们,写退稿信时应该给作者更多的尊重和回旋空间,减少作者的抵触情绪和为难情绪。从退稿原因上看,除了8篇编辑初审退稿和5篇未及时修回的逾期退稿外,最主要还是研究价值不高,创新性及学术价值一般等,笔者试图从审稿专家的学术背景和审稿专家与作者的关系进行研究,除发现个别审稿专家把关比较严格、偏爱退稿外,很难发现其他规律。
 
  表1列出了被引频次在25以上的10篇稿件的基本情况和被引情况。可以看出:这1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9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竞争性项目资助;学科集中在栽培、生理;第一作者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均来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其中一半稿件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有4篇综述性论文,其中3篇是初审退稿。
 
表1  本刊退稿后改投他刊的高被引论文分析(截至2017年5月)
 
稿号* 基金项目(仅列第1项基金) 学科分类 第一作者学历/职称 第一署名单位 退稿历期/d 刊出期刊 被引/下载频次
2010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理生化 硕士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 57 应用生态学报 52/674
20110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耕作栽培 博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农学院 82 作物学报 47/540
2011102 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文献情报 副研究员 中国水稻研究所 39 中国农业科学 47/1444
201008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耕作栽培 博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农学院 49 生态学杂志 35/381
201104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耕作栽培 博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农学院 98 中国农业科学 33/458
2011085 广东省科技支撑计划 植物保护 助理研究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96 植物保护学报 31/472
2012083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遗传育种 博士研究生 湖南农业大学 0 杂交水稻 31/597
2010168R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耕作栽培 硕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农学院 4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30/489
201112R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耕作栽培 硕士研究生 扬州大学农学院 77 生态学杂志 27/1031
201122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理生化 博士研究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0 西北植物学报 26/1512
  *稿号中带有字母R者为综述性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与本刊同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因而分析改投至这两刊的文章的审稿情况和被引频次。审稿专家多是有2位或1位,并且意见不一致,责任编辑根据自己对该研究领域的了解进行了退稿,但从引用情况看,编辑的判断并没有多大问题。将改投日期与本刊的投稿日期对比,稿号为2010017、2011041,2012016和2011102均存在一稿多投。从引用情况看,将近一半的稿件在6以下,下载次数也不高。
 
  4  讨论
 
  退稿是编辑工作中最棘手又最需要技巧的环节。许多编辑对退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享了实用的退稿技巧。互联网环境下,学术期刊不当的退稿方式,将带来负面舆论,并将学术期刊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给期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上信息的开放共享以及传播增加了作者选择空间,作者很容易从一个期刊转换到另一个期刊,不负责任的退稿方式和措辞容易导致作者的失望和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来抵制该学术期刊。因此,编辑需提高警惕、谨慎退稿。在写退修意见时,给作者留有辩解和选择的余地,避免“吓退”作者;在写退稿意见时,给作者更多的鼓励和关怀,提高编辑的亲和力,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林松清等针对这个问题,指出编辑部应客观公正,尽力避免因审稿人知识局限或者个人偏见而出现误判,应确保作者自由申诉这条途径畅通。从整体上看,本刊的退稿流程并没有大问题,退稿中仅有不到1/8的稿件刊登在影响因子高于或者接近本刊的刊物上,仅有不到1/10的稿件被引频次在10以上,而本刊2010-2014年刊出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达18.82。最突出的问题是综述文章的初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慎重把关研究生写的综述,不能一刀切,拒之门外。对于来自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研究生所写综述,宜送请外审专家进行严格把关后决定是否录用。在文章初审方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的做法比较成熟,他们针对多年来被退稿件在质量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凝练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近20个条款。编辑部应本着力求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宗旨,不要把学历、基金资助与论文退稿挂钩,不以学历或基金论英雄。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某些作者对编辑或者审稿专家提出的退稿意见不满意或者有所质疑。我们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稿件能被《作物学报》或者《中国农业科学》录用,却通不过你们的审查。一些作者会认为编辑或者审稿专家“势利”。颜廷梅等编辑也有类似的经历,因此笔者重点关注那些刊发在与本刊影响因子相当或者更高的期刊上的退稿,分析原因。其实,关于水稻方面的稿件,从《作物学报》每年都会公布审稿人名单可知,这3本期刊选择的审稿人是几乎一致,只不过对于某篇文章,不同审稿人的尺度稍微松点紧点的问题。有些稿件,笔者也是在犹犹豫豫中退掉的,考虑到那位审稿专家比较严格,眼光是否太高,果不其然,改投《作物学报》后审查通过,可能是送请了该领域尺度稍微松点的专家。本刊主要的退稿出现在外审阶段。为了提高审稿效率,通常只送请2位审稿专家,如果其中1位审稿专家因故未审理,责任编辑通常会根据收到的那个审稿专家的意见和自己对该研究领域的把握进行处理,如果编辑拿捏不准,再送第3位专家进行审阅。整个编审流程对责任编辑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编辑应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积极参加专业会议,攻读博士学位,到重点实验室做访问,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随时从审稿意见中汲取专业营养。审稿专家大多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事务繁忙,并且由于利益冲突或者人情关系,及其思维方式、学术观点、对审稿标准和期刊定位的认识、性格偏好等,难免出现不公正审稿,责任编辑不能完全信任审稿专家的意见,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修得一双慧眼,在审稿中发挥主导作用。
 
  另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本刊的退稿中,1 /3的稿件未发表。推测其原因可能有4种:一是作者拟刊出的期刊均拒稿,高不成低不就,因此放弃发表;二是作者毕业或者离开科研岗位,不必再发表文章;三是大部分数据已经整合到其他文章中发表;四是作者认同审稿意见,实验方法或者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放弃发表,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作者投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谋求发表,还有通过专家、编辑提出意见后提高论文水平的愿望。
 
  逾期未修回后退稿也是期刊的一大损失。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稿多投,因为大多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并且是网上投稿,作者为了缩短等待过程,一稿多投,这对编辑部非常不公平,初审、送审、写退修意见消耗的脑力和体力全付诸东流。在本刊刊出的9篇本刊退稿,竟然有4篇是一稿多投。此次调查也发现,有17篇退稿出现一稿两刊。这需要更多的编辑部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呼吁更多的编辑部注册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通过其“稿件追踪”平台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作者对修改意见有抵触情绪,改投他刊,这样的稿件可以通过逐篇对比本刊的审稿意见与刊出的文章得知,更积极的做法是,在退修后1个月内通过联系作者,与作者进行沟通,如何更好地“挽救”稿件。
 
  总之,每一篇经过初审、外审的退稿不应是被编辑抛弃的棋子,而应是一块小砖头,笔者为了期刊质量丢它出去,是为了得到一块美玉。笔者多么希望退稿后,作者会将更好的作品赐给编辑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