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文章更正内容和方式刍议

2018-09-19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更正;错误类型;学术性错误;发布方式;规范制度
 
  【作 者】张西娟:中国石油大学
 
  【摘 要】对已发表文章中的错误及时进行更正很少受到重视。通过错误类型和更正内容的分析,发现错误类型虽多,但更正内容却多以文字类和事实类等错误为主,较少关注影响较大的学术性错误。因此,在总结更正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学术性错误的发现、更正方式,同时建议制定规范的更正制度以降低文字类和事实类的错误。
 
  “更正”是纠正已刊文章中被发现的错误,常见于期刊的补白处。前人已经探讨了“更正”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作用和意义,并提出公开更正应该规范化。和婧等根据已发表的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在“更正”这一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认为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视野相对局限,只是将错误信息的产生归咎于编校工作的失误,没有将更正行为与科研自律、科研道德等内容联系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更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重视。
 
  1  更正的主要内容
 
  在多年的编校工作实践中,发现学术文章的错误类型多样。对于差错的类型,陈灿华将其归纳为4大类:1)知识性差错;2)文字、语法差错;3)规范性差错;4)技术性差错。但这仅是从编辑角度分析总结出的差错类型,却遗漏了2类主要源自于作者的、更加重要的错误:事实性错误和学术性错误。事实性错误包括作者个人信息和基金项目来源等,常与作者的利益相关;学术性错误可进一步分为2类,分别是失误性信息和局限性信息。此外,还有少量的错误可能是由于相关数据库对文章重新排版时采用统一格式而造成的。
 
  虽然错误的种类众多,但对收集到的“更正声明”中的错误类型的分析表明,更正的主要内容为个人信息、基金项目、量纲、图表数据错误、结论错误、公式错误、参考文献错误、关键字等,分属于事实性错误和学术性错误。而对15种“新闻学与传播学”类期刊的更正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个人信息类错误更正占比为44.95%,文字型错误更正占比38.53%,与学术内容有关的错误更正比例仅为15.60%。因此,个人信息类错误得到更正的占比最多,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说明存在“不当”更正的嫌疑。
 
  根据前述对已发表文章的错误根源、对错误更正内容的分析可知:1)由于个人信息类错误认定方便,且错误大部分来源于作者方,与作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故基本都得到了更正;2)文字性的错误,即前述陈灿华所指出的4类错误,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编辑部门,因此也得到了部分修改;3)学术方面除了很明显的错误之外,因其隐蔽性强,认定难度较大,因此很少得到实质性的更正。
 
  2  更正的主要方式
 
  对于已发表文章中所存在的错误,从期刊的角度来讲,习惯性做法是在随后出版的期刊里刊登或连续刊登《更正启事》,同时也将修改后的排版文件重新上传至各大数据库和网站,以替换错误文章。但由于当前的纸质版数量较少、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对于读者或作者提出的错误信息,如果属必须修改的内容,通常只是替换相关网站数据库上的文章,而并未在纸质版上刊登相应的更正启事。这种处理方式也造成在数据库中很难搜索到更正声明,如以2014-20 15年CSSCI期刊目录中15种“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为样本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相关的更正声明,20年间(1986-2016)仅获得109条有效样本。
 
  除了上述的更正方式外,有些学者建议期刊设置“更正”栏目,从制度化方面以对前期文章中存在的差错进行勘误和更正。也有学者建议从读者的角度,以通信的方式,让读者来揭示已刊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一经查实,应发表更正声明或者撤销声明。这一方式类似于对已发表文章的“商榷和探讨”,有助于隐蔽性强的学术性错误的发现和更正。
 
  3  探讨
 
  3.1  学术性错误的发现及更正
 
  学术性错误隐蔽性很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大,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为菠菜的含铁量。长期以来,许多人都以为菠菜是补铁的最佳选择。这个错误观点源自德国化学家Wolf于1870年发表论文时把菠菜中铁含量的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而夸大了十倍,而这一结论却被写入了权威性的百科全书导致以讹传讹。虽然该结论在1937年就被另一名德国化学家发现,并在次年得到了美国科学学会的纠正,但这一观点流传深远,直到现在依然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因此,真正应当重视的正是这类错误。
 
  学术性错误产生有不同的原因,对于因时代局限性而造成的学术型错误,没有必要去改正;但对于失误型的学术型错误,若被发现,则必须根据错误的程度进行更正或撤销。这种失误型的错误,既可能出自作者的疏忽,也有可能是作者的故意行为。对于后者,尤其是作者故意伪造实验数据方面的问题,尽管经过了严格的外审和编校,也很难被发现,除非被同行证伪。因此,这类学术性错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研究。而作者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很有可能在文章发表后被作者自己意识到或发现,并去主动地更正。如《前沿科学》2008年第2卷第8期就刊登一篇《论文更正与预测》,第一段写到:《论随机量子空间及有关问题》在本刊总第4期发表后,作者发现一处错误,现予以更正。
 
  目前大部分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过刊浏览”栏目以发布历年及最新发表的文章,读者的习惯也转变为网上查询和阅读。因此,为了督促作者认真对待自己的文章,有必要在文章发表后设置评论功能,类似于目前流行的微博评论。如国际知名的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十分重视评论内容,期刊编辑将把收到的评论或意见反馈给论文作者。当产生有价值讨论时,期刊会以Letter/Correspondence/Brief communication Arising等形式公开发表;当评论中的质疑成立时,论文作者必须撰写更正说明来更正错误;当出现结论被推翻的大错误时,期刊会发表撤稿声明。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发现文章中隐藏的学术错误,也可以给作者以震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地去伪造数据。
 
  总之,对于已发现的学术性错误,必须及时处理,并根据错误的程度,选择相应的处理对策。当错误没有危及文章的整体结论时,可以选择更正,并说明错误的出处和内容、错误产生的原因、更正后的内容及对文章其他部分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当学术错误和文章的整体结论相关时,必须请专家重新评估该篇文章,并根据专家建议对文章提出更正或者撤销决定。发布更正或撤销声明的既可以是作者方,也可以是期刊方。有时,读者也可以就文章中存在的学术问题提出商榷或探讨,但这种商榷和探讨与正式的更正还不完全一样,有待进一步阐述。
 
  3.2  更正的发布方式与可发现性
 
  对于更正的发布方式,我们熟知的是在纸质版的补白处刊登《更正声明》,或者将其称为《更正》《勘误》《更正启事》等。虽然在查询时可以清楚地知道是何种期刊于何时刊登的更正,但具体的更正内容只有仔细地去阅读其内容才能知道。由于大部分读者并没有去阅读“更正”的习惯,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此更加忽视,因此虽然已经对已发表文章中的学术性错误进行了更正,但更正的内容却常被读者所忽略,从而造成已经更正的错误继续在学术界传播。如Zirkle通过调研发现,一篇早在1926年就被揭露出实验造假的论文,却仍被后续的研究人员反复引用,而科研人员的不合理引用使得错误的结论得以广泛传播,对后续的科学研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去发布更正,怎样被读者快速地发现更正的内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更正只是针对网上发布的文章进行替换。虽然编辑部需要写申请交与相关数据库,但读者检索时往往难以看出某篇文章是否进行过更正。这不仅造成纸质版与网络版的不一致,而且更正前后所下载的文章也不一致。对于一般的差错而言,这样的修改也许无足轻重,但若是针对重要学术内容进行的修改,势必会在后期的应用中造成困扰。
 
  对于上述这2个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赵大良认为,有必要专门建立一个论文更正/撤销数据库,一个科技期刊论文更正或撤销的查询系统,以便读者在阅读文献遇到疑惑时,可以随时通过数据库确认,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疑点向数据库提交、向作者质询。朱大明指出:一般文字性错误(错别字等)或读者易于辨识的个别错误不必一律在纸质期刊正式刊登勘误或更正启事,而可在电子版期刊或发送数据库收录时进行修改,上传替换;但涉及学术内容或作者署名(包括署名中的错别字)的更正无论问题大小都应正式在纸质期刊和电子出版物或网络数据库一致发表“更正声明”,并必须在数据库中原论文位置注明或链接“更正”,而不应将数字出版平台上的更正论文不留痕迹地替换。一些期刊的做法跟专家的看法如出一辙,如美国AJO-DO杂志和国际知名的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更正方面的相关举措就值得借鉴。前者会不定期地把更正信息刊登在后续刊物上,同时在网站上直接将原文链接到更正信息;后者不仅在原文电子版的摘要中发布更正后的信息,而且在期刊官网上开辟专栏《Correctiolls》发布每期稿件中的更正内容,使得更正内容成为系统开放易得、免费获取的索引资源。从上述专家的建议和其他期刊的实践可以看出,网络上的更改不能遮遮掩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易被发现和获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学术文章“更正”制度的规范化及其应用
 
  更正是期刊工作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不仅是学术界自我纠正和净化的一种手段,也可以对作者和期刊编辑部门起到监督作用。从编辑部门的角度而言,应将更正纳入期刊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形成规范化的制度,强化作者和编辑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端正对更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次,应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审读制度,对发现的错误及时记录、查证和反馈;第三,应设立有效通道和读者进行交互,对于读者指出的问题,及时和相关人员沟通;最后,应公开期刊更正的内容模板和发布方式,以便作者和读者了解和使用。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前期文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改,吸取相应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和程序,就可以在后期的工作中减少类似错误发生的概率。如对待一些文字性、常识性的差错,在出版前可以借助黑马校对等软件完成;对于规范性的错误,通过交叉校对等流程去发现;对待个人信息方面的错误,有必要让作者签订版权协议来确认。有些错误是因为作者的疏忽造成的,有些是在编校过程中编辑的更改和删减造成的,因此,在文章的编校过程中,对于一些没有把握的修改一定要慎之又慎,与作者及时沟通。另外,在给作者校样时,一定要提醒作者对这些修改进行关注;同时,要求作者对涉及个人信息的作者名称和排序、单位名称和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等进行确认。为了避免纸质版上留下遗憾的错误,也可以采用优先出版的方式,收集相应的意见,以便正式出版前更改。
 
  4  结束语
 
  对已发表文章中发现的错误进行更正,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这是对前期出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对作者和编辑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净化学术风气,故有必要加强作者和编辑对这方面工作意义的认识,建立规范化的更正制度。更改后的错误读者也需要了解,尤其是学术类的错误,因此在当前大数据出版的条件下,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更改内容能够被及时发现,使错误的传播范围尽可能缩小,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