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

2018-09-07 来源:《编辑之友》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学术评估体系;期刊评价体系
 
  【作 者】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佘诗刚、林松清、李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期刊社
 
  【摘 要】 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办刊质量和国际显示度上得到稳步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期刊已进入Q1区(JCR分区)。然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化程度和认可度发展不均,部分英文期刊的“本土化”问题逐渐克服。针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办刊氛围,倡导健康的学术道德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刊人,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科技期刊;国家有关科技期刊主管和主办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财政和人力支持政策,从国家科技期刊战略层面上切实解决期刊定位问题和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在学术评价和科技期刊评估体系方面,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学术研究的开放性、真实性、可复制性和透明化已成为新的“价值”基础。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最早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是1887年创办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我国是科技大国、论文大国但非强国。2007-201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共206万余篇,持续11年位居世界前列。2015- 2016年,我国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分别达到30.41万篇和32.42万篇。我国SCI收录期刊2016年共发表论文2.56万篇,其中,英文期刊发文为2.1万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SEI)显示,中国2016年论文数量(42.61万篇)超过美国(40.89万篇),成为全球第一,占其数据库的15.5%。如果只看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仍然领先,但中国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也逐渐增多,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也位居全球前列。从整体来看,虽然我们算得上是科技期刊大国,但英文科技期刊总量还是太少,占世界份额依然很低。2018年我国统计的5020种科技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373种,仅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7.5%。
 
  我国大陆2016年和2017年JCR科技期刊(含10余种中文刊)分别为179种和192种,占JCR科技期刊的2%,进入Ql、Q2区的期刊分别由2016年的34种和32种提升到2017年的46种和47种,而Q3和Q4区的期刊分别由2016年的48种和65种降至2017年的45种和54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待提升,对国际化道路的理解和践行需要不断深入。如果说把中国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并介绍给外国同行可以称作学术的国际化,那也只是一种单纯向国外输出式的国际化,还远达不到真正国际交流的目标。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是体现在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如语言国际化、稿源与审稿国际化、编委与编辑综合素质与服务质量国际化、期刊体制机制国际化、出版和发行推广国际化等,其目标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期刊品牌。
 
  规划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并在国际出版界赢得一席之地,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之一。任胜利等调研得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小、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特点,且学科和地区分布不尽合理,67%的英文科技期刊集中在北京(211种)和上海(38种)。加上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英文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还是影响力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且我国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与期刊评估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对SCI收录期刊过于推崇,也导致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致使我国每年大量优秀科研成果被动选择在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发表,有些甚至基于功利性过度发表论文的需求,出现第三方代写代发的尴尬局面(如《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撤稿案例的教训)。
 
  针对现状,本文拟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重点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策略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路径,以期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行有益探索并提供借鉴。
 
  1、英文科技期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回顾2004年以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历程发现,尽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1.1、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办刊经验不断丰富。自然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差异的,因此建立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无障碍传播渠道和平台是拓展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和必备条件。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合作战略多处开花,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不断深入,截至2018年6月,我国已有80%以上英文科技期刊与国外相应出版商或机构合作。2016年底获得“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的16种期刊全部与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在学术质量标准、编辑出版质量控制、出版伦理道德要求、宣传推广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国际化办刊经验。另一方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指标稳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增强。国内外综合他引总被引频次从2015年的23.36万次上升到2016年的28.48万次,年增长率达到21.9%,且刊均综合他引总被引频次从2015年的977次增加到1100次;刊均综合他引影响因子从2015年的1.188增长到1.542。我国被SCI收录的英文科技期刊2016年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平均值分别为1696次,1.96和0.42。2017年l月至2018年6月,SCIE新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3种,目前总数上升至210余种(其中192种科技期刊有JCR影响因子等指标)。位于Q1区的科技期刊数量由2013年的11种增加至2017年的46种,净增318.2%。且2017年《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分子植物》和《纳米研究》的影响因子分别达到15.393、13.625、9.408、9.326和7.994,在该领域国际同行期刊中排名前列,表明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得到较快提升,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英文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也不断提升。
 
  1.2、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与成长总伴随着挑战。归纳说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英文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偏弱。与德国(1067种)、日本(375种)、俄罗斯(192种)和法国(106种)等非英语国家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偏少,占比更少,且以“季刊”为主,其次是“双月刊”和“月刊”,分别占44%,32%和21%;我国20 13-2016年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的平均载文量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4年间下降了13.77%),稿源竞争力有所下降,质量整体偏低,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2006-2013年我国被SCI收录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仅为700-1200次,2016年才达到1696次。
 
  2)办刊体制需优化、办刊动力不足。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更没有像国外出版集团集中办刊,如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涵盖生物、能源、地学、生物学等20个学科;美国光学学会依托百年学术期刊出版经验,推动本学科集中期刊联盟建设,吸引全世界范围最集中的光学读者等。部分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责权利不明晰,办刊管理不科学、办刊动力未被调动,缺乏充沛的“造血”动力与流畅的出版运行机制。
 
  3)办刊营运能力低,办刊经费整体不足。目前英文科技期刊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的资金支持,收取版面费或广告业务盈利,特别是一些“借船出海”型英文期刊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国际平台租赁费用,而且有的期刊还“放弃”了版权运营机会。办刊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4)未形成有效的期刊末位淘汰机制,以营利为目的、不顾学术质量的“劣质”期刊影响期刊发展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对期刊实行审批制,但监管力度不够,如每年的年审多为形式审查,难以从本质上对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导致“劣质”刊不断产生,且长期通过不正当竞争破坏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
 
  5)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估方法不利于国内英文期刊发展。目前唯SCI(特别是Ql或Q2期刊)学术评价导向,致使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缺乏足够的稿源支撑;非SCI期刊、非Ql或Q2期刊和新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处境更艰难。
 
  6)编辑出版人才晋升和激励机制不通畅。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部体量小、人数少,编辑部之间欠整合、分布散,编辑部能力弱。科研与教学为“一线”,但办刊被认定为支撑辅助部门、“鸡肋”部门。编辑出版人员流失较严重,缺乏乐观可见的职业前景,编辑出版优秀人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
 
  2、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2.1、做好科技期刊资源整合工作
 
  为努力解决我国当前科技期刊“小、散、弱”问题,很多单位一直在努力尝试科技期刊资源整合工作,如中国激光杂志社和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对编辑部进行整合,制定了“三个统一”(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财务管理和统一建立出版技术公共平台)的整合原则,已收到良好效果。2016年,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发文(科发[2016]15号),对所属的研究所主办或承办4种及以上科技期刊者,鼓励实施编辑部整合。显然,此举有利于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议中国科学院加大推动落实力度和有关出版单位创造条件,积极试行。每个研究所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创造条件,依托国内知名出版单位集中办刊,最终做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高效益。
 
  利用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规模性学术科技期刊出版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英文科技期刊集群;考虑利用两院院士平台,拓展中国科学系列子刊或网络版子刊,提升科技期刊整体规模效应、运营能力和发展动力。
 
  2.2、充分发挥主办、承办单位的支撑作用
 
  根据《期刊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文件要求,英文科技期刊一般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主管,各学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主办或承办。学会拥有大量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才、研究骨干和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作用。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JRMGE)为例,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提供以下良好的支撑支持。
 
  1)学会前理事长钱七虎院士作为主编9年先后主持召开30余次主编和副主编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办刊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并在学会理事会上多次强调:“要举全学会之力,办好英文期刊”。在学会经费不太宽裕的情况下,自2012年起,学会每年支持JRMGE经费由10万增加到30万元,并以学会的名义发文,“凡学会三大奖项和青年‘金银奖’获得者,提倡在JRMGE上发文一篇”。JRMGE已落实并发表了数十篇此类有影响力的论文。
 
  2)学会与国外相关学会和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宣传JRMGE,为其组约稿、引用和提升国外显示度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也是JRMGE近几年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和海外论文比维持在65%以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会积极引领其他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在JRMGE运行上投入较大的人财物,确保期刊平稳运行,解决期刊运行经费后顾之忧。例如,主要主办单位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在人财物方面给予JRMGE大力支持,在人才竞聘和人才招聘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将该单位职工或研究生在JRMGE上发文视同EI或SCI论文对待。
 
  4)学会设立JRMGE理事会,负责掌控办刊方向和遴选好专职执行主编或领军人才。在艰难创办英文精品科技期刊的同时,执行主编自觉主动发挥“期刊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作用,多做沟通工作,使主办和承办单位领导能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重要支持,发挥支撑和示范作用。
 
  2.3、增强期刊国际化运营力度和水平
 
  2.3.1、遴选高质量的国际编委队伍
 
  对于拟申请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或协办单位,首先应考虑本单位该领域研究在国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是该领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后是该领域的学科布局。对于英文科技期刊,主编和编委国际化首先需要制定编委遴选原则与方法,合理调动和积极发挥主编、专职执行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作用。按照学报既定发展阶段,分层次、国别、专业等进行编委选拔和更换。
 
  2.3.2、建设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审稿队伍
 
  优质稿源是学术科技期刊质量最有力的保障,稿源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一流的刊物需要有一流的作者。要想办成有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首先要有一大批支持科技期刊的国内优秀中青年专家,尤其是刚回国5-10年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以主编和执行主编的名义向他们主动约稿,利用国际会议机会召开青年高端论坛点评其论文,并颁发“特约撰稿人”聘书。培养他们成为我们潜在的审稿队伍,甚至是后备编委队伍。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优秀专家对SCI数据库并没有过分渲染,且对于Scopus、Medline等数据库收录的同行评议的高水平杂志(如2017年JRMGE CiteScore达到3.13,在全球175种期刊中排前11名)较感兴趣,这是国内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基点。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多向国际专家或通过国内专家向他们推介国内英文杂志,有助于他们主动投稿。审稿国际化是办好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保障。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做审稿人,需要注意不同学术质量的稿件找不同层次的审稿人,精准挑选小同行审稿;对于国际知名专家,不宜把学术质量一般的稿子送其审稿,以免产生不良印象。对于较为成熟的英文科技期刊,建议选择论文审稿人时至少需一名外籍专家。
 
  2.3.3、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编辑队伍
 
  与中文科技期刊不同,国际上多数科技期刊聘请一定数量的科学编辑以帮助英文科技期刊质量把关。这些科学编辑不仅为编辑部成员之一(如积极处理来稿),且大多为本领域的学术活跃、愿为学报做奉献的中青年学者。主编邀请其全权处理稿件,如初审、外审、提交审定意见、语言润色等工作。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真正做到由本领域“年富力强”科学家为杂志的学术质量把关。通过不同科学编辑的外审邀请工作,可丰富审稿专家队伍,并吸引部分优秀学者投稿。在邀请科学编辑时,要尽力帮助他们熟悉稿件评判标准、尺度、效率和对节奏的掌控。对于一些工作不太出色和不认真负责的科学编辑,要定期更换。
 
  遴选科学编辑时要注意多邀请国际编委或积极支持学报的国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重点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水平、国际化科学编辑和信息化人才等。如JRMGE现聘请25名专家为科学编辑,其中海外专家占一半。
 
  2.3.4、组建高质量的营销团队和平台
 
  现阶段,英文科技期刊营销大部分“单打独斗”,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科技期刊营销策略不健全等,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纸质英文版的订量均很低,特别是国外订户更少。编辑部为了扩大影响,只有靠赠阅来达到宣传目的。这种宣传对于科技期刊的显示度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无助于缓解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低的压力。为了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相当多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但较大比例的期刊因为盈利能力较差而被合作方要求改用开放获取(OA)合作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基本都是采取开放获取合作模式才得以与外方合作。但这种国际合作出版模式,仍然解决不了期刊内容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困境。若想有所突破,必须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和在线营销平台。为落实习总书记“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精神,期刊社在强化国际化道路的同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花大力气报道国内一流成果。国内知名专家钱旭红院士和康乐院士均希望,“走国际化之路,提升学术影响力,要在中国大地发出声音”。中国科协正在积极推动学术共同体参与科技期刊出版、管理、研究、评价,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供支持。
 
  1)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数据库平台建设,针对我国数据库自身行为和相应规则进行有效管理,出台数据库相应标准或规范,对我国目前3个主要的数据库平台进行分类指导和有效整合,初步形成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在优化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建设国家级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和在线营销平台。
 
  2)发挥数据库等数字出版平台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指导的作用,对不合格的期刊,拒之门外;数据库平台也有责任对相应机构学术评价提供依据,将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估体系进行无缝连接,共同促进我国精品英文科技期刊发展。
 
  2.3.5、完善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估体系
 
  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估标准问题,最近几年引起学术界、期刊界和期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合理、不科学、不健全的评价体系,已给期刊发展和学术成果传播带来潜在风险(如唯SCI论),甚至偏离学术评价的原意。20 16年7月28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论,宣布改造影响因子,重塑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与评估标准。针对学术影响力评价,2016年尚海茹等提出了替代“文章引用数”的第一指数F1和第二指数F2这2个新评价指标。采用高引论文评价体系引入时间段和引用排名累计,既考虑到时间效应,又考虑到历史文化沉淀,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将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到新的高度。
 
  事实上,期刊的影响力来自于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传播力(被引次数)。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可准确区分引文的短期影响力和长期影响力。这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其国际影响力可以借鉴论文影响力,即在CNKI国际影响力IF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时间因素和海外引文次数,最后将所有的被引叠加,这可能更为合理,避免“人为”地提高影响因子。与此同时,引入“高引论文评价”(时间段引用排名和累计引用排名)和“海外作者引用国内科技期刊比例”,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机制。我国可出台针对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相应规范,对我国9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评价体系进行分类指导、有效监管、集成化管理并促进其集约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制定相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湖北省地方标准《英文科技学术期刊评级规范》(DB42/T1329-2018)已于2018年1月24日发布,同年4月15日实施。这将有利于对湖北省或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进行规范的评级和评价。
 
  要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客观认识、恰当使用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避免将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避免盲从国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周期,合理确定评价方法,引导办刊人和科研人员专注内功,铸造精品。
 
  2.3.6、继续做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平台建设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平台建设目标任务是引导一批重要学科领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学科国际排名中进入前列。当务之急是解决办刊经费短缺问题。2017年,我国GDP达到82.7万亿元,较2016年的74.4万亿元增长11.16%。其中,研发投入约占GDP的2.11%(1.75万亿元)。如果研发总投入的2%能用于学术出版,每年则有350亿元。但目前,中国科技学术出版方面总投入约50亿元。按照2017年的GDP水平,若将GDP的万分之一资金投入到促进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则每年英文科技期刊将获得8.27亿元的支持,这将有效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极大缓解办刊经费紧张问题。若考虑到一种杂志(双月刊,每年出版页码1000页)运行费为150万元/年,若按我国2028年将拥有600种英文科技期刊进行计算,运行费共计9亿元(150万*600种)。反之,若我们花费了惊人的经费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却以论文的形式付费发表在国外期刊,再以大量的经费回购,毫无疑问国际上具有版权的数据库将赚得盆满钵满,但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极为不利;这对我国的成果转化和版权贸易也具有明显的冲击。因此,从战略层面加大对我们自己民族英文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无疑是一种双向丰收的选择。这笔费用与每年我们在国外期刊上付费发表成果和购买国外数据库使用权限所花费的经费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此外,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必须从战略设计层面对平台建设继续完善和优化。
 
  2.3.7、总体战略
 
  1)整体规划、分类实施。根据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和特点,设立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金,有条件的省市设立对应出版基金。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进行统筹规划、滚动推进,兼顾不同学科科技期刊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巧用出版基金引导我国科技期刊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2)激励引导、重点支持。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重点支持一批学术质量高、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激发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定配套政策与长效机制。
 
  3)统一部署、合力推进。依照统一指标和遴选标准,采用集中评审的办法,择优支持英文科技期刊,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事业的整体发展。用心发挥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院士等顶尖专家的积极作用,邀请专家重点对获“登峰行动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和B类项目进行指导与互评,创造条件组织沙龙或召开相关论坛。
 
  2.3.8、重点建设方向
 
  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不少英文科技期刊办刊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学科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由此看来,“雪中送炭”式的资金资助,有益于新刊问世和规模化建设,也更有利于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英文专业科技新刊创办。重点按照学科分布和地区特色,尤其是应鼓励创办新兴学科、重点学科和热点学科专业新刊,着重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数字编辑能力和全球化数字运作系统打造更多的开放获取金色与绿色期刊,包括网络刊。新刊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有能力将“发展战略”变为“精准实施”。
 
  2)加强办刊队伍建设,重点利用出版基金,启动面向国内外招聘编辑出版领域的“小千人”和“小百人”将帅人才计划,选派优秀编辑或出版、营销推广人员到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机构学习和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领军人才和编审队伍。在办刊条件许可情况下,优先为编辑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为编辑出版人才提供必要的事业发展机会和影响力;在职称、工资待遇和福利上给予充分支持。
 
  3)加强优质稿源建设。积极创新开拓科技期刊国际宣传、推广工作,参与组织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采用约稿、组稿和出版客座主编专辑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挖掘国内外优秀稿源,尤其要优先发表我国财政支持科研项目产出的高质量论文和发达国家专家高水平论文。提升稿源质量,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引证指标。
 
  4)加强出版伦理道德规范与科研诚信建设,建立科技期刊和科技人员诚信档案。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抵制和惩戒,完善学术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对失信者实行终身追究。
 
  5)加强办刊能力建设。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学习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先进运作方式和出版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管理制度,创新新刊创办的审批创新机制,将每年的年检改进完善为每2年评估或审读,配套建立并实行末尾警告或淘汰机制。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采用国际主流的编辑出版系统,缩短出版周期。不断提升载文量、海外论文比等其他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直接业务活动。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已经到了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强化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内涵建设的同时,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期刊评价标准,花大力气引导优质稿件在我国的期刊上发表。重视英文刊发展的同时,要实现中、英文刊同步协调稳定发展。
 
  1)我国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相呼应,拥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标志。持续支持和完善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与登峰计划,经过10-20年的稳定发展,我国将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英文科技期刊。
 
  2)需要将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对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措施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稿件发表在国内精品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
 
  3)强化先进的出版理念、出版技术、出版管理以及全球化营销策略(专业化的定向推送服务)的建设。有条件的要建立自身的集约化、集群化经营出版平台,或创办网络版子刊;加强与国际出版社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国际出版平台,实施由“借船出海”稳步迈向“造船出海”的发展战略,力争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成效。
 
  4)在期刊国际化进程中,要遴选国内外学术圈内活跃的专家学者组成主编和编委队伍,尤其是发挥优秀海外主编或副主编的作用对提升期刊国际显示度有重要意义。对期刊的投入要有明确的规划,主管、主办和承办单位对期刊在人才待遇、职称、职业晋升通道、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要综合考虑,积极加以解决。
 
  5)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规范或标准,对相应的数据库和期刊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建成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的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包括制定期刊评估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
 
  6)开放获取已成为国际出版主流,非SCI期刊需充分关注,如arXiv、bioRxiv、ChenRsiv等。这些新系统和技术有助于协调作者、审稿人和订户全球化关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