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

2018-09-07 来源:《编辑学报》
  【关键词】科技期刊强国梦;恪守初心;科技期刊金字塔;造船出海;又红又专办刊队伍
 
  【作 者】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陈浩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办刊之路,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我们重温办刊初心,剖析近年来影响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流行论调,如“唯SCI论”“中文期刊垃圾论”“唯指标论”和“借船出海”,提出了把“论文发表在祖国期刊上”“建设中英文期刊并举的科技期刊金字塔”“造船出海”“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打造又红又专的办刊队伍”等圆梦对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技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公布的数据,我国科技期刊总数达5020种,已经占据中国期刊的半壁江山,成为世界科技期刊大国。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起点的今天,业界正在探讨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自主创新地走出一条科技期刊发展之路,实现“科技期刊的强国梦”的大课题,摆在各位同人面前。作为入行数十载的资深期刊人,为圆梦建言献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咯守办刊初心
 
  科学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各国的科学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发展。全球第一份学术期刊《学者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问世以来,学术期刊一直是学术传播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中国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名医唐大烈创办第一本中文期刊《吴医汇讲》至今,已有226年的办刊史。实践证明,科技期刊始终是科技事业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中华医学杂志》首任总编辑伍连德就在创刊词中指出:觇国之盛衰,恒以杂志为衡量。杂志发达,国家强盛。正如卢嘉锡院士所言:“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中国科协等5部门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科技期刊正是通过知识的记录、传播、交流、转化、存储来显示其价值:总结、积累科学文化成果,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求真务实精神,为科学家提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传播、传承人类长期积淀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究竟为什么办刊?当下许多办刊人一心只为提升评价指标、被SCI收录、进入这个那个“核心期刊”,以及专为营利而办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的需要重新审视办刊人的初心。我们以为,一本优秀的期刊,就是要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搭建一座好的桥梁,应该是“携作者同行,与读者同在”。它不仅记录并传播最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向世人展示国家软实力,而且全力服务于科学研究、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还应该倡导学术争鸣、活跃科学文化、激励科技创新。办刊人的最高追求应是:努力将科技人员撰写的优秀论文及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把发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直接生产力,夯实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将各自的期刊办成学术技术质量与编辑出版质量皆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读者与作者都喜爱的“双高”“双效”“双爱”期刊,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
 
  2、剖析几个流行论调
 
  随着国家连续多年对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在2016年跃升为全球首位。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在论文数量上我们傲视群雄,但作为论文传播载体的科技期刊在质量上明显不足,尤其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依旧微弱,这也是一块广遭人们垢病的短板。究其缘由,如果找不出症结所在,不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它必将继续成为拖住中国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后腿。
 
  2.1、“唯SCI论”
 
  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收录期刊文章的先河,1997年中国科学院试行国家创新工程引入SCI评价指标系统,此后国内高水平的论文开始外流。进入21世纪,随着SCI在国内受到过度膜拜,成为各种项目、人才乃至机构评价的金标准、指挥棒,优秀稿件流向国外SCI收录期刊愈加严重,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88%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最近对中国作者大量撤稿的《肿瘤生物学》月刊2010-2015年6年间,共刊登5380篇论文,绝大多数为中国作者的稿件,每篇文章收取版面费1500美元,真是既赚了中国人的钱,又通过损害作者的声誉来装点自己的“学术声誉”。为了发表国际论文,我国学术界每年向国外出版商“进贡”了非常昂贵的论文版面费。我们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应该仅是在国外被SCI收录期刊上发几篇论文,以国际交流、国际影响力为借口的被SCI牵着鼻子走的科研,是不负责任的科研。对国内科技期刊而言,优秀论文外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优质稿源匿乏,所刊载论文水平下降,影响我国在国际科技界话语权的增强,如今科技期刊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
 
  张月红的研究显示,我国首本英文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诞生于1887年,截至2018年3月26日,中国(含港澳台)共出版了548种英文学术期刊,其中90%为科技期刊,占中国科技期刊总量的10.9%。431家内地英文期刊中的1/3以上都是近年来为了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而在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创办的。然而,这些新刊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进入SCI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已进入SCI的期刊又渴求进入Q2、Q1区。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达到所追求目标,有些办刊人并没有全力以赴地组约国内外高水平论文,而是绞尽脑汁做指标,有的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弄虚作假。眼下残酷的现实是,尽管在多种利好条件支持下国内办英文期刊的热情高涨,但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同样未能展示国家最高科研水平,与国外高水平期刊相比,所刊出的文章无论从质量、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上来看差距仍然很大。
 
  有关SCI的来龙去脉,江晓原等做过深刻的剖析。作为资深期刊人,我们不赞成彻底否定SCI,但反对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它应该退出中国各类有关科技及期刊评价的神坛。
 
  2.2、“中文期刊垃圾论”
 
  一本期刊,首先应该明确其定位。美国《新闻周刊》总裁的办刊名言为:办好期刊的秘诀,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回溯历史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科技期刊都是由定位于高、中、低3个水平层次期刊构成的金字塔,科学共同体既需要塔尖期刊,也需要塔身、塔基期刊,以满足不同层次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然而,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文期刊垃圾论”的谬论甚嚣尘上。一些对期刊的定位和作用并不了解的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发表了不少明显错误的论点,各种会议中本不是办刊者的“学术权威”言必称《Cell》《Nature》《Science》(以下简称CNS),语必提“影响因子”,似乎全球只有这几种“牛”刊,评价期刊只能通过影响因子。有关研究显示,1979-1983年在CNS等6种权威期刊上发表的101篇声称其发现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报告,20年后仅有1项显示出真正的临床价值,剩余100项均随风而去。更何况“牛”刊发表的文章并非都是优秀之作,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天才”舍恩的“壮举”就是一个例证,他在不到4年时间就在《Science》《Nature》发表了16篇造假论文,最终均被撤稿。
 
  古往今来,我们熟知科技期刊是学术研究的载体,而不是一个仅为少数人服务的顶尖期刊的富豪俱乐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改变世界的原创成果并非发表于CNS这样的“牛”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处女作发表于其中的不足获奖总数的5%,反而有39篇获诺贝尔奖的论文曾经被名刊拒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科研队伍,由5000多种科技期刊构成的金字塔分别服务于各自的目标,各刊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可以断言,几乎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未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颜帅曾有一段精彩发言:“高校有很多办刊优势,有很多资源可用,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就是部分学校不承认自己学报等期刊的先进性,或降格使用,或千方百计地把优秀成果导向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期刊,然后又愚蠢地花大价钱买回来。(这个现象不光高校有)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办刊环境。”在办刊与管理实践中,只关注、重视处在金字塔顶尖的期刊,边缘化、极力唱衰包括高校期刊在内的处于中、低水平层次的期刊,甚至把中文科技期刊一概说成是垃圾期刊的奇谈怪论,都是错误的。
 
  2.3、“唯指标论”
 
  如果说英文期刊盛行唯SCI论,那么中文期刊则要看是否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收录,一切只看以论文被引用频次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指标,尤其是影响因子,中国知网(CNKI)干脆把每年出版的期刊计量指标报告称为“影响因子年报”。由于期刊计量指标功能被严重异化,成为各类评价的金标准,于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长盛不衰的追捧指标、追求进入“核心”的热潮。统计指标发布会规模越开越大、人满为患,不少期刊为进入“核心”而费尽心机,很多人还撰文或在各种场合介绍如何提高指标的“经验”,一些人为了指标的跃进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特别”操作。相当数量的办刊人忘记了“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抛弃了为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把“高指标”和“核心刊”作为办刊的唯一追求。
 
  事实上,一篇论文是否被引用、引用次数的多少,虽然跟论文的学术价值及重要性有一定的相关,但没有绝对的数量关系。例如青篙素获得诺贝尔奖的2篇重要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1977年发表于《科学通报》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篙素》,在CNKI数据库被期刊论文引用111次,其中发表后第1、第2年仅各引用1、4次,获奖后被引用了26次,在SCI数据库中至今仅被引用了3次;1981年发表于《药学学报》的《中药青篙化学成分的研究I》,在CNKI数据库被期刊论文共引用54次,其中获诺奖后被引用16次。
 
  期刊的评价功能被夸大甚至神化,“唯指标论”让很多办刊人偏离了办刊初衷,把功夫用到了办刊之外,滋生了不正学风,严重阻碍了中文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2.4、“借船出海”
 
  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目标的提出,对SCI、EI的追捧,以及管理部门制定倾向性明显的政策鼓励中国期刊走向世界,国外大型出版公司看到了极大商机,以承诺帮助中国期刊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为由头,纷纷与部分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签订合作协议,这就是常说的“借船出海”。数据显示,国内72%的英文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中92%的受资助期刊选择了与外国出版商合作。
 
  平心而论,在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科技期刊学习和借鉴了国际顶尖期刊的办刊之道,得到“船主”协助对英语论文进行修改、润色,“乘船”进入了SCI、EI,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然而,国外商业出版公司不是慈善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攫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合作之弊端就逐渐显现:这些公司挑选优秀期刊合作,把我国看成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的来源地,既强占了中国期刊国外市场部分的版权,还收取越来越高额的加盟费用。目前,科爱集团通过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ScienceDirect平台“挂钩”,向国内英文期刊提供出版服务时每篇论文的平均要价高达500美元,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相同的服务收费竟超过1 000欧元。期刊和论文入库后又垄断了向国内平台的转让权,以不断增长的高价卖回给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有人将国外出版巨头在我国两头赚钱的买卖称为“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奇迹”,“国外出版业、期刊业的同行,他们的确找到了出版行业新的营利模式,不仅大赚其钱,而且把手伸到了我们的地盘,打入我们的市场。更为严重的是控制我们的再生资源、创新资源,拥有本来应当属于我们的知识产权”。更令人哀叹的是,有时可能出于某种需要,“船主”会在其认为合适的时机,巧妙地抹黑一下“乘客”,让人有口难辩,甚至让国家形象受损。
 
  实践告诉我们,“借船出海”虽不应一概否定,但决非长远之计,过度依赖他人,满足于绑定在西方出版商的大船上寄生,我国的科技期刊永远强大不起来。
 
  3、圆梦对策
 
  在最近为纪念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召开的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代表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出了《科技中国梦  建功新时代》倡议。该倡议的第2条为:“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这就为我们办刊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真正做到将论文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建设科技期刊强国,既是一项需要多方和衷共济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难之路。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从办刊人的视角提出以下圆梦对策。
 
  3.1、重塑文化自信,把论文发表在祖国期刊上
 
  对于所有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科技工作者和办刊人,“忠于国家、服务人民”几乎尽人皆知,但如何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却并非易事。时至今日,尽管我国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总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屡创新高,但由于科研评价指挥棒的误导,致使其中绝大部分优秀论文都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众所周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同样,科技期刊无国界,但办刊人有祖国。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响应《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的倡议: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自觉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忠诚践行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期刊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8年,中文期刊迎来问世226周年,作为毕生为人作嫁的办刊人,我们拿什么来纪念中文期刊的长盛不衰?凭什么来告慰先哲们的筚路蓝缕?我们以为,绝不可能仅用被SCI收录和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标,而应该格守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办刊理念,铭记200多年来中文期刊对中华民族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贡献,尤为值得纪念的是那些终身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默默无闻的办刊人,更为值得传承的是以刊救国、振兴中华的梦想。我们坚信,在一系列新的利好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凭借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办刊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勇于担当的两院院士和勇立潮头的科技精英们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假以时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论文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我们的期刊也一定会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品的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我们建议,国家在奖励制度上应该做出与以前的政策完全相反的调整——重奖把优秀科技成果发表在祖国期刊上的作者。
 
  3.2、恪守初心,建设中英文期刊并举的科技期刊金字塔
 
  我们坚信,优秀的科技期刊必定是基业长青才可能百年传承,而办刊中任何的急功近利之举或许能得一时之宠,最终必将贻笑大方。作为誓将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立志领衔世界科技潮流的泱泱大国,千万不要仅凭拥有几十本世界二三流水平的英文期刊就沾沾自喜,我们要办出更多国际一流水平的中英文期刊。通过办好现有的所有期刊,建设既有高峰又有高原、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技术的巍峨坚固的科技期刊金字塔。我们以为,就服务于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而言,应该走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办刊之路,中英文期刊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比翼齐飞,共同发展,不可偏废。
 
  诚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塔顶的英文期刊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力军,除数量上尚需进一步发展外,重点应做强学术内容,组约并及时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大幅度提升学术影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由于以往政策利好明显偏向于英文期刊,已导致中文期刊饱受优秀稿源和优秀办刊人才流失的双重之苦。如果缺乏国家宏观政策上的正确引导,缺少科研人员的鼎力支持,仅靠办刊人的努力,我们的中文期刊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办刊活力将衰退,无法充分施展其固有功能,尤其是影响其在实现现代化事业中巨大作用的发挥。《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坦言:“当前,已经到了用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引导我国研究方向的时候,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能够发表在《科学通报》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上。”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给予中文期刊政策上的鼎力支持,坚定不移地把“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的要求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纠正期刊国际化就是英语化、SCI化的错误认识,改变以往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只在西方国家期刊上发表的“惯例”。在如今全球信息共享的世界中,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用中文发表的学术成果同样可以为国际科学界所承认,同行的评价总是以研究本身的贡献来衡量,而不是用语种和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来评价。
 
  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深谋远虑的百年大计: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成,汉语会有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那一天。到那时,外国科学家完全有可能竞相使用中文撰写论文,并将自己优秀的科研成果首选发表在中文期刊上。
 
  3.3、凝心聚力,造船出海
 
  2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实施的“借船出海”策略曾取得了积极成效,不少期刊从中学习和借鉴了一些国际顶尖期刊的办刊之道,缩小了水平差距,从跟跑变为并跑,但“借船出海”时间一长,弊端愈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与西方科技大国比肩而竞争的局面必将出现,不仅在关键尖端科技上将难以再“借船出海”,而且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上也必须凝心聚力,靠自己的实力造船出海,才能扬帆远航。
 
  我国有独特的社会制度优势,可以对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做出高屋建领的顶层设计。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实施科技期刊的“造船出海”战略,尤其是中国科协率先采取“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的举措,通过切实的行动将“造船出海”的策略落到实处。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一定会在现有科技期刊出版集群的基础上,组建出若干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可以与西方商业出版公司竞争的“航空母舰”,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满载着我国主办的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中英文科技期刊出海远航,以彻底改变“借船出海”受人摆布、听人吆喝的局面。必要时可以召回已在别人船上的我国期刊,同时也像建设“一带一路”一样提供基础设施,吸引海外期刊搭载我们的大船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我国的科学研究才能不受制于西方科技强国,才能建立独立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3.4、自主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只能唯SCI马首是瞻的客观原因之一,而且始终是中国科研评价部门和办刊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更是我们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急需解决的六大问题之一。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我们共圆科技期刊强国梦的必要举措。
 
  具有近60年历史的SCI以及EI等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建设自己的评价系统,需要向他人学习,但更离不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CSCD、CNKI、万方数据等现有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的扶持和培育力度,让它们既分工又合作地开展研究,针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弊端,结合国情研制出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建成学科齐全、功能强大、服务优良的国际化数据库。我们建议:一要建设好中文文献平台,该平台应增加英文文献,包括我国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逐步增加海外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的中文摘要;二要建设好英文文献平台,收录包括我国和海外的英文期刊,特别是受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的期刊,所有英文文献应增加中文摘要。这2个文献平台要实现文献检索和获取的无缝链接和引用、下载、浏览的数据共享。我国自主建设的这2个平台,应不带任何偏见地收录世界各国的优秀期刊并进行统计分析,面向全球发布数据,以正确引领科学和期刊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共同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3.5、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办刊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大政方针确定后,办好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期刊强国,关键在办刊人。相关部门和办刊单位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技术硬的老中青编辑配置合理的又红又专的办刊队伍;像引进优秀科技人才一样地从国内外招聘优秀主编和编辑人才;加强对办刊人的政治思想、学科专业、编辑业务和新传播技术的培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强做好各自的期刊,心甘情愿为把我国建成科技期刊强国而敬业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作为负有时代使命的期刊人,应该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光荣传统,勇立时代潮头,忠实履职尽责,努力做到文中有导向,笔下有千钧,以匠心致初心,用坚守铸坚定,为中国科技界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而添砖加瓦。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增强科技期刊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科技风云的记录者、科学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4、结束语
 
  “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建成科技期刊强国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为了圆梦,必须树立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决心,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工作。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增强文化自信,认清前行方向,学习借鉴符合国情的国外先进办刊经验,学好用好“互联网+”新技术,践行“标准化+”的工匠精神,彻底摆脱急功近利、崇洋媚外及浮躁之心的羁绊,勇于担当,爱国奉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办刊之路,假以时日,我们的“科技期刊强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