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审美的性质与能力养成——以书刊编辑为例

2018-08-24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摘 要】编辑在书刊出版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而编辑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整个环节中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为书刊编辑,了解编辑审美的性质,辨明编辑审美的共性、个性、差异性特征,积极养成审美能力,使书刊传统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以此提升书刊出版工作能效,创造具审美价值的优秀书刊。

  【关键词】出版工作;书刊编辑;审美能力

  【作 者】刘笑冬: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审美能力是编辑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编辑在传播知识、传递人类精神成果的同时,还应以美学的眼光来发掘文稿的价值,进行美的创造,最终达成出版目标,满足受众美的需要,实现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因此,做好书刊编辑,有必要了解编辑审美的性质,分析编辑审美能力的提升途径。

  1、编辑审美的性质

  出版物受众一般从利益、兴趣、获取知识和取得情感认同这四个角度来接收信息,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与人类本身的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是近似的。“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制造工具仅为果腹,到后来超越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人类逐渐由满足生理需求进步为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可见,审美其实仍然具有功利性。基于此,可以将编辑审美的性质理解为“从不同角度尽量满足受众对美的需求”,其呈现出以下特征。

  1.1、共性

  “审美,这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精神活动。”对于每个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审美的眼光和角度是不同的,但某一事物所带给人们的美感往往又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和国界,这是美的同一性的体现。编辑工作既要考虑到自身所处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审美趣味,又要能够抓住人类审美的共同点,这样才能满足受众不同程度的需求。

  具体而言,尽管对美的感知因人不同,但作为书刊编辑,是文化传播的中间人,具有把关的职责,因此,书刊编辑的审美趣味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引导性,是审美趋向的“风向标”,通过书刊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会对当下甚至未来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书刊编辑的审美素养要能够超越主观性和功利性,即编辑群体共同把握美的本质,做到在审美趣味上趋同,依照时代特点、社会价值取向来通过出版物宣扬人类的审美理念,则才能发掘、传播美好的内容,使受众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受众接近美的真谛。书刊的整体设计就涉及到审美的素养。比如书刊的开本、结构和装订样式,书刊封面、内文的版式设计等,无不体现着编辑的审美素养,需要编辑寻找共存的形式上的美感,同时还要遵照众所遵守的技术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追求形式上的美即达到了目标,文稿内容上也存在着“美”,也就是“真”。这就需要书刊编辑遵循编辑活动的客观性,在出版物中传播“真”与“善”,这样才能谈“美”,如果为了利益而追求虚假的东西,则违背了人类追求“美”的真谛。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编辑工作者要认清何为糟粕,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学会甄别,要将无论古今中外都不变其“美”之性质的内容加以传承和发扬,这样才能将书刊编辑的价值观和受众的利益达成一致,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书刊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具有时代性的审美特点。

  1.2、个性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审美情趣也是同理,如果将编辑的审美趣味统一化、格式化,将是毫无个性和趣味的审美效果,受众失去兴趣,出版物也将失去一定的意义。无论是书刊还是电视、广播、网络传播,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没有创新即失去市场。根据不同传播媒体的不同特性,寻找在审美意义上的创新点,在今日尤显重要,这也是争取受众关注的有效手段之一。各有所长和各有特色,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打开销路,丰富书刊市场,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审美契机。

  就书刊编辑所面对的文稿而言,加工过程也不可整齐划一式处理,即同一篇文稿经过不同的书刊编辑手中进行加工时,对其中的思想、语言表述方式、处理角度等都是不同的,但只要做到逻辑明晰、表述晓畅,即便不同,也一样达到了“美”的效果。另外,不同性质的出版物需要不同的创造,因此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书刊编辑遵循美的规律,大胆创新,进行独特的创造,不但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而且也能令出版物具有夺人眼球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促使编辑整体上愈发重视编辑制作过程的精致和细节美感,提升出版物整体质量。

  “能够出版的图书,都应该具备美的内涵,而其内涵的美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也离不开编辑的审美修养。图书编辑之所以不平常,就因为他们与作者一起,创造了被广大读者热爱的各种文化作品,在创造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情感、想象、才华等个性特点。正是编辑们不同的个性风格才有了丰富多彩、林林总总的图书形象,也正是这些仿佛驾驭了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图书,使读者领悟了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情感的流露。”因此,从受众角度来讲,读者希望看到的不是“千人一面”的出版物,而是寻求能够得到不同美的享受的诸多书刊,满足不同程度的美的享受,因此,书刊编辑发挥自己对出版物版式、内容的美的创新,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审美欲望。由此可见,书刊编辑在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美视角,要勇于打破常规,在遵照美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新意识,力求同中有异。

  1.3、差异性

  正如拥有两面的硬币一样,编辑审美的“同”与“异”虽然是问题的两面,却辩证地在编辑工作中得到统一。具体而言,书刊编辑活动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律和规范,这一点是“同”,而为了能够让出版物获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书刊编辑总是在书刊编辑活动规律和规范的前提下,走创新之路,这一点是“异”。书刊编辑的审美也是如此,不但要考虑大局,还要有所创造,既不离开大众的审美土壤,又能独具特色,需要“同”“异”辩证结合,求同存异。

  2、编辑必备审美能力

  2.1、整合内容与形式

  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迅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和习惯,也激发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导致信息泥沙俱下,作为书刊编辑应该懂得真实即是书刊编辑审美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有职业操守。比如,一则“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消息曾在许多媒体和书刊中作为世风日下的例证出现。最后经证实,事实真相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外籍男子无证驾驶摩托车经过人行横道时将一名中年女子撞倒,女子送医院及索赔都是正常程序。此事反映出部分编辑为了满足受众喜爱爆炸性新闻的猎奇心理,而不顾事实真相,进行了虚假报道。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所有善的东西都是美的。”真,是善的,同时也是美的。作为编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为受众传播美的文化,因此应拒绝虚假,拒绝庸俗、低俗和媚俗,这样才能把握时代主流文化的潮流。只为求形式的“美”,而放弃内容的“美”,是错误的做法,只有将形式与内容的美相统一,才能使作品真正具有美感。

  2.2 协调整体与局部

  割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或者只重整体忽视局部,只重局部忽视整体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书刊编辑审美的特点也体现在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之中。如果一部作品是由许多具有美感但无章可循的元素组成,本身绝不是美的,同样,将毫无美感的一系列元素组成一部作品,也是达不到审美效果的。这就要求书刊编辑在进行工作时,要兼顾整体和局部的美,做到和谐统一,统筹关照,不可偏废一方。和谐之美是高级的美,需要编辑懂得平衡,敢于取舍。比如在版式的编排上注意对称、平衡等,在字体字号使用时懂得相互照应、大小相互牵制等,图片的使用上懂得合理搭配等,内容的安排上懂得轻重缓急、重点突出、详略互补等。

  2.3、平衡时代性与传统性

  “美的本质标志着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随着时代的进步,审美也发生了变化,每个时代的人们所能够欣赏的美往往是“承前”的,也是“当下”的,即传统性和时代性总是如影随形,完全隔断传统与时代的关系是无法做到的。作为书刊编辑,就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审美的传统价值,或者说审美的传统取向,同时也要关注审美的时代性,即考虑到审美的时代价值,争取使书刊在审美性上既有传统性,也有时代性。

  书刊编辑的审美取向,可以影响受众的审美取向,促进该时代受众审美价值观朝向所期待的方向进展。但是它的前提是,书刊编辑的审美取向的创新性,必须是以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或者社会的文化传统为基石,不能脱离开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在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在装帧设计上既有传统古典书籍朴素大方的特点,又具有清晰、简洁的时代特点,内容巨既尊重原文,原貌展现,同时又在注释、翻译的编排上考虑到了当代受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得这套丛书不但具有阅读价值,同时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这就是时代性和传统性很好结合的实例。

  创新性不能独立呈现,必定受制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科技信息的逐渐增加,出版物也相应地品种翻新,新颖的内容层出不穷,但无论如何创新,审美都不能离开传统性,唯有将时代性与传统性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使出版物立住根本,被受众所接受,一味地抱陈守旧,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而一味地追新求异,则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失去了稳定的根基,最终同样被时代抛弃。所以,无论是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在版式设计上,既要讲究大方得体,又要有所创新,刺激读者的眼球,不老气横生,又不哗众取宠,从而使出版物受到受众的认同。当然,还要注意审美疲劳的问题,即使新颖的事物,如果不求变,不求新,长此以往也会在受众中产生疲倦感,只有协调好传统性和时代性、创新性的关系,发掘审美的可持续性,发掘民族审美心理的特点,为我所用,才能在使出版物符合受众的普遍审美习惯的同时,激发人们的兴趣。

  3、提升编辑审美能力的途径

  受众对美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书刊如果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编辑的审美能力也需要随之提升。提升编辑审美的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实践和自我完善两种。

  3.1、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出版物体现着编辑的审美倾向,因此,书刊编辑要密切关注社会文化动向,掌握社会大众审美的趣味,通过书刊编辑的实践来纠正、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和能力。首先,要积极、正确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政治大环境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符合社会需求的积极向上的美的因素。其次,在实践过程中,以传播真善美的信息为社会责任,在此范围中寻求创新的自由,为受众提供符合实际的美的内容。比如,对于书刊内容的规范,要恪守“真、善、美”,如今大众传播的时代,信息爆炸,文化多元,书刊稿件中涌现出众多富有个性的观点,但是作为书刊编辑需要抛开自身把握受众的审美导向,注重对书刊稿件的真实性、审美倾向的审视,对于涉及的例证材料要多方核实确认其真实性,同时多选用反映“正面”情感和审美倾向的内容。再次,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既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又要有自身的特色,积累经验,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掌握有时代特点的美的因素,融入到自身的工作中。

  3.2、自我完善

  不论如何受到市场经济、受众审美清趣的制约,书刊编辑仍是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到书刊的制作中,因此主观能动性仍然很重要,所以,在工作中,一面以实践为客观性的指导,一面仍要重视个体的价值,发挥个人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第一,书刊编辑个体审美能力具体体现在书刊的选题策划、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环节,在此,编辑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尤为重要,应深入生活,体察社会,避免闭门造车。比如,就书刊的选题策划而言,编辑不仅要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把握目前目标读最关注的热点及内心需要,而且需要结合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整体的审美价值导向,比如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体现了我国主体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此时的书刊选题就应多关注与此相关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挖掘能够反映时代审美意识的内容。第二,书刊编辑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无论是语言文字素养,还是政治、文化责任,书刊编辑都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储备和觉悟,这样才能在制作出版物的过程中养成敏感性,不漏掉、错失书稿中任何一个美的环节,用耐心和信心来打磨文稿,排除干扰因素。第三,书刊编辑要积极地培养自己审美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要热爱生活,对于新生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才能“见识广博”,对于各种选题都能有自身的见地,能够择优取精,而且为了避免在审稿时陷人被动的境地,书刊编辑还需要主动了解、学习古今中外论美的经典著作,感受其中的真谛,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之中,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样才能使制作的出版物具有含金量。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书刊编辑审美的性质,以及养成一定审美的能力,担负起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与责任,追求真善美,剔除假恶丑的东西,不仅利于书刊的质量提升,赢得市场,同时也对受众的审美情趣起到了引导作用。书刊编辑只有认清书刊编辑审美的特点,并通过实践加以落实,才能通过出版物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