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科技图书编辑加工的技巧

2018-08-24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张利萍:机械工业出版社

  【摘 要】科技图书的责任编辑承担着图书质量的把关责任,笔者认真总结了近10年的编辑加工经验,谈谈科技图书编辑加工中的一些技巧,与大家分享,并希望正承担此项工作的编辑能从中有一些收获。

  【关键词】科技图书;编辑加工;图书质量

  科技类图书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技文明的使命,专业性强,但作者的稿件参差不齐,要能达到出版的要求,需要责任编辑付出很多辛苦的劳动。根据书稿的质量、作者文风、格式、书稿篇幅等,加工完一本书稿大概需要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两个月的时间,同是加工稿件,为什么有些编辑加工的又快又好,而有些编辑却时常拖延稿件,或者质量达不到出版社要求的合格标准等,笔者就自己的加工经验谈几点技巧。

  1、来稿审查

  作者投来的稿件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距出版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科技类书稿专业性强、难度大、涉及知识面广,作为科技图书的加工编辑,必须具备很广阔的专业知识和编辑知识。在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前,首先要把好审稿关,这样才能提高后续的编辑加工效率和质量。

  编辑拿到稿件,不要着急加工,先通篇翻一下,对于问题较多、加工比较费劲的书稿,应及时退作者修改,作者对自己的书稿最熟悉,只要编辑把退改的意见讲具体了,作者还是很乐于修改的。比如书稿有多个作者,统稿工作没有做好,编辑可以建议统稿人员对全书的体例进行统一;再比如全书没有达到齐、清、定时,编辑应建议作者补齐。若编辑一拿到稿件就开始加工,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再退改,这本书稿加工一半先停工,等作者改完再拿过来时,由于这段时间内又接手了其他书稿,已经忘记了之前的书稿内容,势必会造成不同稿件的交叉加工现象,从而降低书稿质量。

  还有的编辑会替作者进行修改,这就相当于本来应当由作者做的事情留给自己完成,久而久之,作者会产生依赖心理,编辑也会浪费自己很多时间。需要强调的是,退改意见要具体明白,最好一次性提完,一次性解决,避免反复退改。

  2、编辑加工原则

  编辑加工的内容主要包括消灭差错、文字润色、规范统一、核对引文、标注字符、图表处理、查对资料和其他整理工作。在书稿加工中,一定要把握编辑修改的尺寸,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加工稿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该改的一定要改,即书稿中的错误一定要改。经查实资料,编辑能够确认是稿件错误的一定要改。编辑一定要改的内容包括: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单位和量的错误、数字和数据错误、逻辑错误、知识性错误、事实性错误以及观点错误等。

  2)不该改的一定不改。学术观点、文字风格和写作风格方面的问趣一定不要改。一个人写文章,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其思想的表达与遣词造句的习惯造成的。编辑在改稿时,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文风。比如简洁与冗长。有人惜字如金,文章显得精练,内容突出;也有人过于“严谨”,重逻辑,难免文句冗长,看起来费劲。如果通篇如此,最好不要修改。要不然既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增加排版录入人员的工作量,如果遇上强势的作者,还会吃力不讨好。还有的编辑把对的改错了,稿件本身没问题,编辑凭自己的理解,把不该改的给改错了,这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事,不会改就不要改或者与作者核实完了再修改,千万不能自作主张进行修改。“改”还是“不改”,也取决于编辑对语言文字特点的把握。与英语的拼音文字不同,在汉语中,字即词、字也是有意义的;而字字组合为词,当然又有其意义。所以我们对现今常用的字典、词典的利用不要教条化。现在编辑常常使用《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对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凡是《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等常用的权威工具书没有载明的词汇,一些编辑往往认为可疑,或直接认为就是错误的;他们要改为字典或词典中存在的词汇,而不是从文句的意义方面去推敲。现在出版行业常用的黑马校对软件,也存在这种情况,编辑有时候盲目信任这个软件,完全采纳黑马词库的修改建议,这种修改都是不正确的。

  3)可改可不改的不要改。标题层次,特别是翻译书的标题层次要尊重作者和原版书,一般不要改。同义字、同义词只要符合《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用法就不要改。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的标点符号也不要改。改后一定要能比原稿明显变好,否则,就没有必要改。对于编辑有怀疑,但编辑又不懂或不太清楚,找人咨询也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也不要改。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这个编辑就是称职的;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发现,作者一般不反对编辑对书稿进行修改,也承认这是编辑的权利之一。但是作者最反感的是编辑不与作者商量就对作者的文风和内容进行大篇幅修改,这是不尊重作者的。如将“看到”改成“看到了”,将“掌握”改成了“掌握了”,编辑做大量的这种无用修改,从而造成书稿累赘拖沓。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电机行业的专家,这个作者对编辑提出的修改一概不认,在校样阶段全部撤回,将稿件又恢复到了编辑加工前的样子,这真是既耗费加工编辑的时间,又落下了作者的埋怨,真是吃力不讨好。所以,编辑在修改稿件前,如果需要修改太多,最好将修改记录放在加工记录中,等作者核实后再行修改。

  4)站在编辑的立场从编辑的职责出发去改。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编辑应该做的工作上,要谨防该改的没有改,不该改的改了,可改可不改的轻易就改了。总体上,修改稿件时要尊重作者,同时体现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3、后续流程处理

  1)复终审意见要注意局部问题全书统查统改;同时,对待复终审意见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信任复终审老师,对复终审意见全部采纳;一定要做到改必有据,而且科学合理。拿不准的地方要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在同事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要向院里的权威老师请教。对于复终审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样遵从上文提出的编辑加工的4个基木原则。

  2)科技类书稿有大量图稿需要处理,在后续核图过程中,编辑应对照原图进行核对,不能只核改标红的部分。

  4、特殊稿件的加工技巧

  近几年,笔者接手了不少引进版稿件,由于译者翻译水平有限,科技类的引进版稿件专业性强,译者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英语再好,翻译出来的稿件也生硬难懂,让编辑吃不透原书含义,书稿加工起来就费劲很多。笔者的经验是,对着原版书一句一句核对,漏译的需要联系译者补充,隐晦难懂的需要译者核实,查找专业英语词典,如果大量专业词汇有错,建议还是找一个这方面的专家先审稿,提出修改建议,编辑如果对书稿进行太多的修改,可能也会产生新的翻译错误,如果科技图书编辑的英语水平足够高,底子足够好,自己想挑战一下,那可以这么做,但是修改太大的地方还是要跟译者核实,最好写在加工记录里,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对于原版书中的错误,编辑理应改正,改正后将问题写在加工记录中,供译者核实。对于编辑怀疑有错的地方,也应标记出来,写在加工记录中,待译者核实后修改。

  另外,引进版书稿与国内科技书稿不同,编辑应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于原版书中不合国情的内容应进行及时处理。最近几年,出版行业对于政治导向问题尤其重视,在加工引进版书稿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5结论

  作为科技图书编辑,笔者在工作中深感,不管策划水平多么高,不管市场营销方案多么全面,如果图书产品的内容质量差肯定是不行的。轻则影响可读性,重则导致现实应用中出现严重的后果,如参数错误导致生产废品或设备损毁,原理图错误导致系统不能安装或无法操作,以及可能导致其他重大经济损失或事故。

  编辑加工过程是精益求精的过程,编辑在工作中要有宏观意识和整体把握书稿的能力,要投入创造性的劳动。编辑只有在平时注重广泛细致的信息积累,夯实编辑专业基本功,才能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在审稿过程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能增强作者与出版社长期合作的信心,从而吸引优秀作者和广大的读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