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在“出好”书上做文章

2018-08-0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孙 立(安徽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出好书,是出版社的天职,也是每位出版人毕生追求的理想。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快速提升,出版人发现书越来越难卖了,全国每年的图书库存量都大得惊人,但另一方面单本图书的起印量却越来越低。因此,出好书对于现今的出版社来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出好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出“好书”,强调书的内容属性。各种有益于读者的书籍,可以统称为好书。但是好书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书对一部分读者有用,对另一部分读者没用,所以出版社会有分工,编辑也有侧重。总结归纳起来,一本好书,逃不出有用、有趣、有理、有利等,即内容要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理论性、正向引导等因素。第二层含义是“出好”书,强调出版的管理能力,指把出书这件事情从流程、环节上做好。这个概念以前强调的是质量和流程,一般来说主要是对内容编校质量进行把控,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印制质量要好、发行的速度要快、对市场的反馈要及时等等。
 
  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带来,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让内容已经不再单纯依附图书这个载体了。从本质上说,出版社是一个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链,而当前出版业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困难,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人们日趋多样化、立体化的文化(信息)消费方式和出版单位单一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核心就是要围绕“出好”书。
 
  新时代除了牢牢树立“出好”书这个服务理念,还必须有实施的路径,简单来说,应在两个方面构建服务体系。
 
  第一,稿源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源源不断的稿源,主要分为主动式稿源和被动式稿源。主动式稿源指的是编辑的组稿,或者与作者共同策划的稿件,对于这类稿件,出版社从上到下均十分重视。被动式稿源主要是作者的自投稿,这些作者大都没什么名气,所写的内容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对于这类稿件,出版社很少重视。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被动式稿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销声匿迹了。久而久之,出版就形成一种局面:大部分出版社集中精力盯着极小一部分的高端作者群,而很大一部分想出书的群体因销量问题而出不了书。
 
  因此,稿源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它不仅对出版社有利,对于出版集团来说则更为重要。集团化的优势就是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平台化运作,如果集团下的各家单位缺少信息流,所谓的平台化、资源共享都是空谈。以出版单位为基础、形成互联互通的稿源系统,面向全球作者群体,对于树立集团品牌服务效应至关重要。
 
  第二,作者立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前,只有在图书、报纸、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才能称之为作者,而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以前的出版服务,也是一对多的服务,而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一对一的服务更加受到用户的青睐。另一方面,近两年知乎、得到、分答等平台为何汇集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作者群体?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社交网络提供的服务是多样化、立体化的,既可实时互动,又可在累计一段时间之后出版成书;既可随时更新内容,又可汇集整理不同作者在同一领域的内容。久而久之,很多作者考虑发布内容时,出版已不是第一选择。
 
  作者立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作者的服务由单次、间接性服务逐步转向多次、连续性服务,这就需要出版社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上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比如作者应能实时查询到已出版图书的销售情况,作者可以与读者实时互动,甚至编辑也可以对作者进行实时干预,全方位参与作者写作。二是对作者的作品进行立体化开发。对于已经出版的作品,应强化售后服务体系,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作者可以实时更新内容,甚至可以针对性地对不同读者群体进行个性化服务。对于仅提供内容但未出版的作品,应当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加强对作品衍生功能的开发,如针对实时性强的内容是否可以录制音频或视频,对于学术性强的内容是否可以打造数据库等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