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专业社知识服务的N个身姿

2018-08-0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晓雪
  由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主办,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知识服务高端论坛”于7月25日下午举行,该论坛成为第8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重量级分论坛。也是因为“知识服务”这一词已经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焦点,在第8届数博会上,多场主题发言的核心都是知识服务。作为知识服务的“代言人”之一,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主论坛作的关于知识服务的创新话题,在整个数博会期间,得到很多发言嘉宾响应。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所言,知识服务应当成为挖掘内容产业的新动能,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之一。毫无疑问,知识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知识、知识产品、音频产品、视频产品、有声书、有声读物,很多概念纠结在一起,很多观点交织在一起,也就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我们仿佛处在诸多平行世界”。
 
  2016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筹建知识资源服务中心,该中心由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是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国家级公共服务机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提出,知识服务在各行各业都有垂直应用空间,国内很多专业出版社都在做知识服务,其原因也是各自在垂直领域有价值;如果专业出版社面向大众市场做知识服务,则难度很大,出版社的传统、体制机制等原因,很难产生像“得到”或“知乎”一样的大众知识产品。
 
  内容+服务模式
 
  “党员小书包”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的思想理论图书为主要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强化党员正面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为导向设计开发的信息时代党员学习新平台。它面向全体党员,提供一战式解决方案,打造了一个在线移动学习、精准量化考核、智能导入管理、线上管理、线上组织生活的服务平台。最终以多功能复合型党建功能平台来呈现,包括移动客户端和PC端。据该项目参与人陈登介绍,“党员小书包”的总体思路是以内容为基础,利用新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该产品具有四大特色:一是个性化服务,为所有客户、用户单位匹配全方位服务;二是互联网+党建,这是数字出版发展路线;三是原创性,开创了党建新模式;四是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在产品开发和推广过程中都会体现公益性,但是在公益性的同时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优势给用户创造回报。
 
  201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入选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2017年10月,成立建知(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运营建工社多个专业数字内容平台,开发多个国家级数字出版重大项目。在第8届数博会上,建知(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枫介绍了建工社在知识服务领域的探索。
 
  建知传媒打造的“i施工”产品服务于3000万建筑施工人员,主要的做法是把100本图书、建筑标准规范以及视频节目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面向施工人员的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分四块:工艺、工法、管理技术与文档、机具设备。这个产品实际上是为大家检索方便,快速检索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这个产品的体系是建立施工手册,梳理所有施工行业的知识体系,特点是进行知识的关联。同时,配以知识地图,可以跨平台,用户笔记可以云同步。
 
  同时,为了深化用户需求、探索盈利模式,建知打造了一个考试培训课程,有210万建造师注册。据魏枫透露,原来这一服务是收费的,后来建工社为了整体发展考虑,把这一培训课程变为免费的增值服务,拉动纸书的销售,去年卖了3个多亿码洋。“另外,我们的微信端拥有100多万用户,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了收费项目,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魏枫透露。
 
  7月25日,中国纺织出版社知识服务创新产品“华服志”上线,这是一个集网络、出版、活动、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平台,其核心华服志网www.huafuzhi.com是《中华服饰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及新型服务》项目的直接成果。该项目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2014年底获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015年1月项目启动建设。据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董清松介绍,经过3年多的建设,“华服志”首批入库的中华古籍44000多卷、服饰9000多件、图书2000册、图片8万多张、音频3000分钟、视频400集、知识元2万条。“华服志”网站拥有四大板块内容,即知识库、资源库、主题库和华服动态,首次实现大规模服饰专业内容数据化。
 
  董清松表示,专业社需要更持久的知识服务,打开更广阔的大众领域。“目前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主要是立足专业领域,面对行业人士和行业院校。如果走向2C市场,关键是专业内容的大众化表达。”此外,董清松还提到知识服务的泛化问题,或者说是知识服务生态建设。华服志还要打造“中纺华美讲堂”,纺织服装文化的百家讲坛,以及往电子商务拓展。
 
  AI时代知识服务新形态
 
  “花伴侣”是一款人工智能植物识别应用APP,这是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中国植物图像库海量植物分类图片开发的一款知识类应用。使用时,打开软件,默认界面是照相机,将取景框对准花朵拍摄,或者选取手机相册中的图片,即可识别,会显示花的中英文名称,同时显示其所在的科、属,以及可信度百分比。该实验室工程师李敏在此次数博会上向出版界揭开了这款热APP的神秘面纱。
 
  据李敏介绍,经过我国几代科学家80年的积累,花了45年的时间,植物所推出了一套书——《中国植物志》,这套书在2004年完成,记载了中国31142种植物,2010年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套书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把书做成网络版,跟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手机版。李敏说,由于这套书太专业,没有照片,他2008年开始搜集彩色照片,用了10年的时间收集了400万张照片,涵盖28000种植物,能够鉴定出来的植物物种基本上都有了。
 
  实验室利用图片资源跟百度合作,在2013年初步实现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下做到自动鉴定,这实际上开启了新的物种鉴定手段,即图象识别。2016年10月正式发布识花应用“花伴侣”,这是完全以图片为基础的快速识别应用。
 
  李敏透露,未来还会继续深入产品打造,推出“花伴侣”专业版。李敏表示,研究所会致力于一些商业公司去做会赔本的“买卖”,反过来会支持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去做服务于老百姓的产品。据悉,植物所与百度合作推出了识图应用“鉴你所见”,对一些罕见的物种也能做到很好的识别,国内很多植物园都有这个产品的二维码。另外,实验室还会开发一款“标本馆”伴侣,主要为标本检索、标本采集和记录、标本识别鉴定提供一体化服务。类似的还有“草伴侣”“中国孢粉库”以及在刑侦领域的应用等产品计划。“我们希望花3到5年的时间,采集1万种花粉的影像,实现花粉的自动识别。这件事情做完对刑侦、过敏反应等可以很好地去鉴定,你究竟对什么物种过敏、对什么花粉过敏,就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李敏透露。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