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深挖行业富矿 打造品牌副刊

2018-06-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雷萌
  副刊是报纸的“后花园”,是文化传承的阵地,历史上有大量报纸副刊以及副刊的优秀文学作品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不少报纸副刊遭遇阵地萎缩、版面缩减、人才流失等发展困境。但是,副刊仍是很多读者期待看到的版面,是读者心中一份难舍的情怀。副刊彰显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是报纸的“软实力”,对于行业报副刊来说更是如此。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办好行业报副刊的几点思考。

  立足行业 打破空间

  副刊稿件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但作为一张行业报的副刊,有着不同于综合性副刊的内容定位,那就是必须立足并紧扣行业文化,不能办成大杂烩,即所谓的“大副刊”,版面成为一个筐,什么类型、题材的稿件都往里装,诸如把文学、旅游、养生、情感等统统装进去,这些内容离副刊的本义太远了。行业报副刊的内容定位一旦失准,继而就会失去忠实而稳固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也就失去了行业报副刊的价值。

  行业报副刊的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张报纸涉足行业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报纸维系和吸引新老读者的一根纽带。因此,行业报副刊要深挖行业文化富矿,成为承载岁月峥嵘、沉淀历史文化、体现行业底蕴的一个重要载体。要以专业精深的态度办副刊,避免版面文章都是泛泛而谈。同时,要打破原有的范围和时间限制,打破思维定式和束缚,结合行业自身特色,选取与行业相关的历史文化主题,既能让读者通过阅读副刊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带来身心愉悦。

  比如,2017年《中国气象报》把选题视角扩大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凝练了一些与气象和气候相关的副刊话题。如气候变化与楼兰古国、气候变化与春秋战国力量崛起消亡、海上丝绸之路与台风以及“一带一路”上的气候故事,这些话题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副刊话题范畴,也打破了原有副刊的空间限制,从现今穿越到历史空间,从单纯的气象工作扩大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气候话题,不仅承接了与气象内容相关的主刊,也为读者打开了通往历史的文化之窗。

  讲好故事 兼顾平衡

  行业报副刊的文章要素,简单来说,无外乎见人、见事、见情、见景。见人,即写本行业的人,或本行业的人来写,用人串起整个版面的灵魂。见事,即写本行业报道领域及相关延伸领域的事,不仅要有史海钩沉的老故事,勾起读者对行业往昔的回忆,还要有新故事,反映行业新风。见景,山水游记、采风纪行等类型的文章是副刊上的“保留曲目”,除了要给读者带来美文的阅读享受,还应与行业文化相结合,并且要避免陷入“游山玩水”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各种要素中,讲好故事是中心环节。

  2015年7月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刊《采风》刊登的《十五年微书话》一文,是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撰写的一篇随笔,作者娓娓讲述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交往中所见其做人、做文的几件小事,出版传统的赓续、出版的永恒追求,以及出版人的共同志向、文化情怀与真挚情谊尽流笔端。文章如行云流水,充满意趣与哲思,堪称一篇见人见事、格调高雅、富于思考的佳作。

  在笔者结交的一大批副刊作者中,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经理张吉响是其中很有故事的一位。从1989年凭借2000元原始资本租赁一爿橱窗起步,到如今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三层书店大楼,一间小店领一方文化,满腔情怀成满城书香。每年春节,他都会为书店撰写一副对联。30副对联是他为书香所作的注脚,是一家民营书店为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在笔者的邀约下,张吉响先后撰写了《对联伴书店走过的岁月》《三十副对联注脚一爿书香》。他开书店的故事,体现了基层书店经营者朴素的情怀和可贵的担当,在实体书店遭遇经营困境的当下尤为打动人心。

  此外,行业报副刊要讲好故事,还要兼顾好几个平衡点。一是兼顾文艺性与专业味。副刊文字是对新闻事件的另一种解读,对焦点问题的专业性文化立场,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化馨香。二是兼顾有意思与有内涵。如果缺乏美感、内容沉重,就无法为读者带来阅读享受。但是,如果读来虽生动有趣,却题材雷同、无病呻吟,看多了就味同嚼蜡。三是兼顾个人化与时代性。比如,每个爱书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买书故事,如果从所选取的个人故事中无法折射出时代特点和群体记忆,就不能说是一个好故事。

  增强动感 合时而发

  副刊虽然不以时效性为第一要素,但是文合时而发,是行业报副刊能否立足高远、着眼大势的重要考量。副刊文章应与时代同步,呈现新的气息和张力。提升副刊的新闻性,是指副刊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新的见闻、思想和情感,话题和感受要反映社会现实。也就是说,要增强动态感。副刊版不乏静态的文章,但如果静态的文章占多了,版面就缺少了活力,以各种新闻由头引出的美文,是活的,是灵动的,是充满生机的,这样的文章也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笔者认为,行业报副刊的时效性,绝非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比如,清明节怀念人、中秋节思乡、母亲节写母爱故事,而是能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呼应行业热点,把握社会脉动,切中情感需求,通过精心策划,寻找到与行业乃至社会热点、焦点的有机结合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9月30日的《采风》版,用一个整版呈现了“寻找方大曾”这一主题。“方大曾热”是2015年以来跨越影视界、出版界、文学界、学术界,兼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现象级话题。本版通过深入采访、多方声音、丰富图片、创新编排,追寻失踪在抗战前线的战地记者方大曾25载短暂而不凡的人生轨迹,见报当天适逢79年前方大曾最后一篇新闻作品发表的日子,很有纪念意义。本版在主题上意义重大、恰逢其时;在采访上深入细腻、信源丰富;在形式上丰富多样、立体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错落有致,是一个兼具新闻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副刊版面。

  笔者认为,这一主题策划除了恰逢其时,在“寻找”这一关键词上也巧妙双关。方大曾记录历史变迁、同情民众命运、关注国家兴亡的崇高精神,值得当今的新闻工作者知晓和学习。同时,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冯雪松行走4000公里、历经16个寒暑,执着追寻方大曾的足迹,从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到图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这是新闻工作者本着社会责任感进行的一次历史书写,冯雪松与方大曾身上所展现的精神,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对于新闻工作者尤其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在出版界普遍面临生存压力的今天,让失踪70多年的方大曾以图书的形式重现于读者面前,也足见出版界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2016年7月28日刊发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甘泉岛,古井水无比甘甜》一文,是著名出版人樊希安随团在西沙甘泉岛采访采风时由一口水井而发,继而对遗迹进行考古溯源,也勾起对家乡的怀想。这看似是一篇采风纪行,实则有着特殊的时效,当时正发生挑战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权益的南海仲裁案。这也体现了副刊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一脉相承。

  立体吸睛 黏住读者

  相较于新闻版,副刊版在版面创新上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编辑要不拘一格、不吝版面,用心制造吸睛点,使内容和形式的美有机融合。

  2018年2月1日,春节将至,《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将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大小给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名铁路民警的半身背影,他身姿挺直,伫立在站台上,帽子和大衣上已落满雪花。这样一张构图简单的照片,因真实质朴而颇为吸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吸睛点除了体现在版面语言上,还体现于吸引读者持续关注并踊跃参与的栏目及活动策划方面。相比网络新媒体,纸媒的互动性较弱,行业报副刊可以通过举办主题征文活动,让更多粉丝获得展示和表达的平台,提高读者与报纸的黏度。

  2017年6月,《汽笛》副刊开辟了《京张飞歌》栏目,这一栏目成为《汽笛》全年最闪亮的“明星”。围绕新老京张主题这一对“双子星座”,建设者、铁路人、诗人、作家纷纷来稿。11月,《汽笛》更是以4个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了在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工地现场举办的火车诗会,谱写京张主题的嘹亮交响,让诗歌的旅程照亮未来。版面空间的二分之一给了山脉与长城的意象,气势磅礴。此外,《中国海洋报》副刊上的诗歌栏目《海洋诗会》也成为一个亮眼品牌。

  此外,行业报副刊要在联结作者与读者、做好服务读者方面持之以恒。编辑要与行业内的作者建立广泛联系,既要培育高端作者,借助他们的知名度和作品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也要重视基层作者,及时回复他们的来信来电,长期耕耘和培育,就会逐渐拥有一个稳固而立体的作者群。在媒体融合日益深化的当下,行业报副刊应当继承优秀传统,融合新媒体传播所长,强化“留客”功能,成为一道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风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