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应该这样成长!

2018-06-19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赵强
  编者按:内容生产者英雄辈出,如果自身不“充电”,如何输出好的内容给读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输入才会有所输出,所有员工不断学习才是一个企业最好的发展方式。
 
  曾见到很多出版社不大重视编辑队伍的学习与日常培训工作,觉得编辑是无师自通,是“万金油”,不需要充电学习,照样能胜任编辑工作。有的出版社不仅没有阅览室、档案室,甚至连自己单位出版的样书都参差不齐。
 
  结果是,这些出版社编辑既不清楚所在机构的历史,也不知道企业的将来愿景,大家都是干一天算一天。在他们看来,似乎一切编辑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解决,哪怕是查资料都是以网络资料为主,根本不动用大型工具书去复核查找。这样做出来的图书,其质量水平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编辑只是不停地掏空自己所学的知识,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很少。有的出版社编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坐在那里编辑书稿。他们的策划能力、编校能力、社交能力都大幅度跌落。
 
  所以,曾有很多出版社领导跟我抱怨,说自己单位的编辑很懒,连外出约稿都不愿意。有的出版社编辑,干了10年,不仅自己不会策划,甚至不知策划为何物,只是因为他们平时的日子过得太舒服、太滋润了。
 
  当然,绝大多数的编辑,平时工作节奏还是很紧张,但由于所在单位的学习氛围不太浓郁,所以也在抱怨学不到什么东西,感觉自己被掏空。如此一来,他们不免会心存疑虑,对未来充满焦虑。
 
  想当年,我们的编辑这样成长
 
  在我的出版职业生涯中,曾在多家出版社工作过。记得1982年9月,我从南开大学毕业,被天津市出版局直接分配到新蕾出版社。这个社当时刚成立几年,虽然才不到70人,却充满了活力,我很快就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当时,社里有一份专门介绍自己产品的内部报纸——《新蕾之友》。这份报纸不但社内人爱看,社会各界读者也爱看,因为它是了解新蕾版图书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这张报纸上,我陆续发表了十多篇书评,不但练了笔,还最大程度上宣传了新蕾版图书。
 
  由于喜欢写作,我也开始尝试在各地报纸写书评,宣传社内的出版物。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社里规定,凡是在各个媒体宣传本社产品的文章,社里再奖励一倍到两倍的稿费。当时,我发在《人民日报》上的一个出版消息,得了该报的稿费8元,社里又奖励了16元(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6元)。这一举措,使新蕾版图书的宣传铺天盖地,极大地拉升了新蕾社的社会影响力。
 
  这件事,看似小事一桩,其实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出版企业,海纳百川,激昂向上的企业文化。
 
  10年前,我调入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记得刚来单位没有多少天,人事处的一个干事就找到我,让我为轻工社的内部交流杂志《沟通》写上几百字的感言和自我介绍。当时我很激动,觉得这个单位没有门户之见,如此之快地就让我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很快我的感言就在《沟通》上发表,社内的同事都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要在轻工社有何作为的信息。由此,《沟通》也成为了我迅速了解社内情况,和大家沟通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由此,我经常为《沟通》写稿。
 
  来轻工社一年之后,社里让我承办一次《沟通》的出版沙龙。从策划到落实,我陆续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不久,由我主持的这次《沟通》沙龙在怀柔红螺寺举办,参加者来自社里各个部门的同事共4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编印发各个环节的沟通。
 
  如今,听说《沟通》已经改成了电子版,每月还在出版中。我也时常怀念与《沟通》携手的岁月。
 
  然而,放眼全国出版业,眼下各出版社似乎都在忙着赶每年的几个大小订货会、书市的参与,不停地组稿、发稿、出差、开会,很少有人每年能拿出多少时间用来进行业务学习。
 
  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人由于年复一年的忙碌,对业务学习和业内相关信息的收集变得十分地麻木和十分地不热心。究其理由,一是没时间学,二是不大愿意学,三是没有动力学。满足于过去仅有的一点实践经验,一味地吃起老本来。
 
  也有的人学习了不少知识,但都是纸上谈兵,未能很好地用于工作时间,因而让人看不到由于不断地学习所带来的各种工作上的曙光。
 
  现如今,想让编辑成长要这样做
 
  作为文化企业,出版社企业文化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出版社市场核心竞争力、创造力的发挥,影响着出版人才的全面、快速的成长。
 
  在出版社普遍面临空前的市场生存与竞争压力之时,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团队建设的种种弊端益发显现出来,而这些不利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是否致力于全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团队的乏力!
 
  也许有人会说,创建学习型企业也没什么困难的,每周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一下有关文件就可以了,或者为员工订点报刊。
 
  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创建学习型企业有很多工作要扎扎实实地推进。比如,出版社的信息情报系统是否完善、快捷?出版社有无宣传自身、加大各方面沟通的内部报纸?出版社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无个人学习与业绩卡片?有无对所有的技术人员每年撰写专业论文及文章的要求?出版社有无规定员工在一年内必须读多少相关图书、期刊,并由专人负责检查、评比、表彰?出版社有多少名在业内驰名的专家、学者、销售明星?出版社一年中究竟有多少员工热心在全国各类媒体,不停地推介宣传自己的出版物?而出版社是否及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等等。
 
  其实,无论从企业的近期、中期还是远期目标来看,只有不断地强化学习,才能使员工保持昂扬的斗志,才能永不懈怠,并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各出版社可根据自家的工作节奏和总体安排以及财力情况来不断地加大学习投入。如全力建设好本单位的资料室、版本库、社史陈列室,使之成为出版社的资讯中心、培训中心;为本社员工多订一些业内书刊,加快工具书的更新速度;办好企业内部报刊、电子沟通平台,使之成为社内信息交流的平台;每年若干次组织专业骨干进行外出考察或参加行业培训。还可请一些业内专家来社内进行培训、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大赛等。
 
  可以想见,一个没有浓厚学习氛围、探讨业务氛围的出版机构,又如何能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团队对接,如何能策划或者约到那些优秀的稿件?
 
  创建学习型企业还有不少的工作可做,关键是相关出版机构要能做到统筹安排,合理投入,随时督促检查,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出版社的文化氛围,加速人才的快速成长,最终提升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和出版物质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