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路径研究

2018-06-15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关键词:师范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刊群;扩散;路径
 
  作 者:陈留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目的】 针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较低的现状,提出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措施。【方法】 以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的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统计这25种期刊的基本信息及被收录情况,为研究该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散路径和刊群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结果】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刊群建设方面有其坚实基础和便利条件,并提出了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具体路径。【结论】 通过深挖期刊资源来提升期刊的办刊水平;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通过同类聚合、差异办刊、资源共享等途径开展刊群建设,从而促进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的扩散。
 
  “一校一刊”的数量优势使得高校学报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2017年10月出版的《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共收录2008种期刊(1911种中文期刊和97种英文期刊),其中大学学报共284种,占总数的14.14%。目前,学报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展示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窗口,也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我国教育人才质量建设方面有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对该类期刊进行研究有其现实必要性。然而,在办刊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质量普遍下滑,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历年收录期刊来看,其2011年共收录20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收录18种,其中9种学报排序下降,3种学报排序不变,仅有6种学报排序上升。因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背景下,刊群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重视和研究者的关注。沈爱民从期刊发展趋势的角度论述集群化和规模化出版是当下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金会平等则从发挥刊群优势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相关策略;王铮从宏观层面梳理、归纳了我国科技期刊刊群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路径;高英等分别从微观层面对我国海洋学科技期刊群、地方性预防医学学术期刊群、专业性学科刊群和出版企业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蒋超等则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科集群的建设模式、动力机制及发展策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对各类刊群的发展思路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而针对刊群建设在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的讨论较少。王炎龙等针对当前国内科技期刊集而成群,但并没有提高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状,提出了科技期刊集群影响力重构的路径。本文在借鉴前期刊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促进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提升为出发点,着重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类有着较多趋同性的期刊群进行分析探讨,在理论上提出促进学术影响力扩散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可行路径,为该类期刊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情况统计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期刊的学术质量一般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内波动不会很大,因此在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时,仅统计最新来源期刊的收录情况。本研究以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的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统计这25种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2017—2018)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情况统计
 
序号 刊名 《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CSCD(2017—2018)
S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core
S2 东北师大学报 extension
S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extension
S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core
S5 南京师大学报 extension
S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core
S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extension
S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S9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S10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S1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S1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S1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S14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S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S1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S17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S1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S1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S20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S2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S2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S2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S2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S25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注:①刊名中省去了“自然科学版”,下同;②core为核心库,extension为扩展库。
 
 
  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7种期刊同时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以及CSCD(2017—2018)来源期刊,分别是S1-S7,为行文方便,下文统称为A类期刊;共有11种期刊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分别是S8-S18,下文统称为B类期刊;其余7种期刊仅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分别是S19-S25,下文统称为C类期刊。本研究借鉴文献[陈留院.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16-319.]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的分类方法,把7种A类期刊划分为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把11种B类期刊划分为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把7种C类期刊划分为学术影响力一般的期刊。
 
  在对这25种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侧重深挖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类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师范教育的特色资源,通过有效合作,促进资源聚集与共享来开展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群建设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其宗旨是通过深度挖掘办刊相关资源来彰显该类期刊在学科带动、学术引领、特色办刊等方面所呈现的整体聚合力。以刊群建设为抓手,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可充分结合自身办刊优势(学校学科优势、学报已有栏目优势、核心作者队伍优势等),选取可行的办刊路径来提升办刊水平,通过整体聚合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有的办刊资源(审稿专家队伍、读者群体、传播渠道),通过合作与共享来提升刊群的整体学术影响力,最终实现以个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和刊群建设的有效开展来共同带动该类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2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刊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微观学术资源获取,也关乎宏观刊群架构设计。刊群建设的切入点应该是对已有办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对潜在办刊资源的深度挖掘,其重点是在内容上从同类期刊的办刊资源中找出“最大公约数”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期刊的内涵品位,在形式上找出合作办刊的可行模式(如组稿渠道、审稿渠道、传播渠道等),促进期刊学术声誉度的有效提升。
 
  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个刊而言,微观层面要紧紧围绕与个刊相关的典型特征,深挖与典型特征相关的学术资源,如目前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具有典型特征的师范教育等相关办刊资源,在栏目建设、特色形成、质量提升等方面构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的特有路径,逐渐形成特色鲜明、质量稳步提升的良性办刊模式;在宏观层面主要以期刊呈现的共性显著类别特征来设计该类刊群的系统架构,通过合作、共享来扩大整体的办刊资源,在共享审稿专家资源、扩大作者读者队伍、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形成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群建设的可行路径,通过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刊群建设理念来实现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影响力的扩散。充分发挥刊群优势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是一个可行的路径,也是大幅提升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的首要选择,下面将结合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具体情况,着重围绕刊群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师范大学专业设置、重点学科的趋同性是刊群建设的坚实基础
 
  通过搜索各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查询其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发现这25所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类专业设置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这5个专业的设置率为100%;其次是环境科学和地理专业,其设置率分别达到88.9%和66.7%。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一般而言,大学学报的栏目设置总是与其所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师范大学学报亦是如此。栏目设置的趋同性为在刊群建设中整合优质学术资源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因此,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类相关专业的整体趋同性将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群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
 
  另外,在重点学科分布方面也存在诸多类同点。根据2009年公布的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名单,自然科学类一级学科2个(涉及2所师范大学),二级学科23个(涉及10所师范大学);通过对25所师范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进行搜索与统计发现其省级重点学科的数量近200个,且这些省级重点学科的分布有着较大的雷同性。如果在这些师范大学之间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为纽带,相同或相近学科间定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这样一方面加强了重点学科间的学术沟通,带动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选题策划、组稿选稿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有效的保障。
 
  2.2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相似性是刊群建设的有效保障
 
  为了从微观层面上了解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详细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翻阅纸质学报、检索学报主页、查询中国知网等方式对该类期刊2017年的刊期、页码、刊登内容、期均载文量等信息进行统计,详细信息见表2。分析该类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呈现的分布规律,以便在刊群建设中充分利用该分布规律,从而有效促进刊群建设工作的开展。
 
表2  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相关信息统计
 
序号 刊名 刊期类别 页码区间 载文量排名前3的学科 期均载文量/篇
S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c 环境、数学、气象学 22
S2 东北师大学报 季刊 c 数学、计算机、经济/环境/农作物 28
S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计算机、化学、环境/数学 17
S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物理、自动化 18
S5 南京师大学报 季刊 b 计算机、自动化、工业技术/资源科学 24
S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生物、化学 22
S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生物、环境 30
S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c 数学、生物、化学 21
S9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生物、电信技术/自动化/化学 20
S10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a 数学、生物、电力/化学/环境/农业 16
S1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化学、环境、电力 23
S1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计算机、高等教育、数学 26
S1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经济/化学、自动化/环境/计算机 21
S14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c 计算机/自动化、数学/电信、体育 34
S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化学、物理 24
S1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化学、生物 24
S17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月刊 c 数学、高等教育、建筑科学 36
S1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季刊 c 数学、化学、计算机 37
S1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体育/化学/生物、高教/力学 18
S20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数学、环境、教育/生物 21
S2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b 生物、数学、化学/心理 21
S2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a 数学、化学、物理 16
S2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a 中等教育、数学、化学/物理 17
S2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a 生物、数学、物理 15
S25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双月刊 a 数学、电力、计算机/化学 14
注:①a区间为[80,96],b区间为[102,144],c区间为[160,188];②学科载文量相同时中间以“/”间隔;③期均载文量为2017年度总载文量与期数的比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日期为2017年10月12日。
 

 
  由表2可知:
 
  (1)在7种A类期刊中,2种为季刊,5种为双月刊;2种期刊的页码所在区间为c,5种为b,文章的整体篇幅较长,这与其整体学术影响力大呈正相关;载文量排名前3的学科分别是数学(6种)、环境(4种)、计算机(3种);5种期刊的期均载文量为20-30篇,2种期刊的期均载文量小于20篇,期均载文量相对集中且相差不大。
 
  (2)在11种B类期刊中,2种为季刊,8种为双月刊,1种为月刊;6种期刊的页码所在区间为b,4种为c,1种为a,文章的整体篇幅偏长;载文量排名前3的学科分别是数学(10种,且8种排名第1)、化学(8种)、生物/计算机(4种),2种期刊的高等教育类论文载文量排名位居该期刊前3;7种期刊的期均载文量为20-30篇,3种期刊的期均载文量大于30篇,1种小于20篇,期均载文量整体偏多且相差较大。
 
  (3)7种C类期刊均为双月刊;3种期刊的页码所在区间为b,4种为a,文章的篇幅整体较短,这与其整体学术影响力一般呈正相关;载文量排名前3的学科分别是数学(7种)、生物(4种)、化学(4种);期均载文量均少于22篇,其中5种少于20篇,期均载文量整体偏少且相差不大。
 
  从上述分析可知,这3类期刊分别在刊期、刊登内容、载文量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共同特征,这也为进一步细分期刊定位提供了可能,为发挥刊群优势、促进学报学术影响力扩散提供了源泉支撑和动力保障。
 
  3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的路径分析
 
  高校学报是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术期刊,它依附于学校存在,其前进轨迹势必与高校的发展有着较高的契合度,那么在当前期刊发展形势下,如何根据高校学报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学报发展、突出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可行路径是摆在学报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对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类期刊而言,应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破解。
 
  3.1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升办刊水平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含师范大学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含师范大学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共计465个(含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类学科14个)。自此,“双一流”建设成为各高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应以此为契机,搭乘“一流学科建设”这艘科研大船出海(办刊),策划学科前沿选题,组约学科优质稿件。另外,未能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报要紧紧围绕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优势、重点学科,认真规划栏目设置,精心策划重点选题,动态报道学科研究新进展,这样才能借助学校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的发展来助推个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发挥学报在学科带动、学术引领等方面的学术辐射力。
 
  3.2 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增加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亮点
 
  师范大学是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师范教育发展动向的高等院校,师范教育是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典型特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展示师范大学科研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更应该以师范教育为栏目特色,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目前,一些学报已开始注重师范教育这个特色栏目,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已开始付诸实践。尽管其特色优势还不太明显,但只要持续利用已有栏目优势,紧抓师范教育研究需求和发展方向,顺应师范教育的改革趋势,引领师范教育的学术导向,沿着该特色路径前行,势必会形成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亮点。
 
  3.3 以差异化办刊为发展路径,扩大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区域
 
  受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各刊的作者队伍、读者群体、稿源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把众多期刊根据学术影响力的大小组成若干刊群,这是一个新的难题。本研究以学术影响力为参考,结合该刊群呈现的共同特征,把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为A、B、C 3类期刊群。学术影响力大的A类期刊应立足于学术前沿,围绕学校一流学科、优势学科专业“做文章”,共同把A类期刊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精品期刊;B类期刊应以学校的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为抓手,策划专题、组约优质稿件,以提升该类期刊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C类期刊应重点在师范教育、区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以特色促进学报发展,以特色抢占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区域。在具体实践中,应本着主动自愿、合理选择的原则去选择适合自身学报的发展路径,围绕深度挖掘办刊资源下功夫,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上做文章。
 
  3.4 以科研资源共享为提升路径,提升整体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层次
 
  “开放—共享—共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资源是最为核心的发展要素,而科研资源则是期刊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一刊群来讲,实现优质科研资源共享是提升其整体办刊层次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可以依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师范院校期刊专业委员会,组建科研资源共享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QQ(微信)科研信息交流群,实现如下共享:(1)共享审稿专家库信息,缩短审稿周期,提高稿件评价的精度;(2)共享稿件发布平台,扩大学报受众群体;(3)以网站、微信为传播渠道,及时发布学报最新动态(栏目设置、重点选题等),壮大学报的作者队伍;(4)为有效利用高校充裕的科研资源、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可与学院联合承办或协办学科专题会议,会议专题稿件择优在相应学报上发表,以提升学报的稿源质量;(5)组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交流群,针对约稿、组稿、审稿、编稿、校对等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增强编辑的业务能力和办刊水平,促进学报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研究以促进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提升为目的,通过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师范教育的典型特征,从深挖办刊资源、依托优势学科、特色与差异化办刊、集约合作等方面提出理论构想,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刊群建设方面,侧重从理论上分析差异化办刊的可行性,提出了科研资源共享、审稿专家队伍共有、学术传播平台共用、读者群体扩大等合作建议。这些仅仅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探讨,并未对刊群建设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沟通障碍、合作困难、交流瓶颈等进行探讨,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下一步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将通过探讨影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群建设的相关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升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的学术影响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