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未来知识终身服务的几个想象

2018-06-1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脱不花(罗辑思维及“得到”APP联合创始人兼CEO)
 
  过去两年,罗辑思维和“得到”一直在中国推动整个知识服务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这绝不是一家公司的机会,甚至可能不只是一代人的机会,它创造的可能性对内容创作和内容服务的人来说都是新的机会。
 
  “得到”APP2016年5月正式上线。当时正好赶上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已经形成。“得到”提供的是比较严肃和负责任的知识服务,我们希望能够把“得到”打造成一所终身大学。没想到“得到”一上线就获得用户这么热烈的反馈,到今年5月26日上线两周年的时候,“得到”总用户数已超过2000万,上线的产品数只有71个,时长仅3800小时。
 
  从一开始的商管类到人文类、心理学课程,我们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学科内容。有用户希望在“得到”完成系统学习后,我们再提供深入、系统、长期的心理学知识服务。现在我们的挑战是基于通识教育把产品做得更深入、更系统。所以我们正在对“得到”进行改造,将用7个月时间完成,通过提供开拓视野类的讲座以及基于解读的“得到”图书馆等,提高用户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商学等学科的能力和技能,帮助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用碎片时间复现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大学。
 
  想象一 为知识的游牧民族提供服务
 
  我们对于未来的知识服务市场有几方面的想象。一是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往哪里迁徙。终身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可能学习了4个月心理学又对社会学感兴趣,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学习,但他的学习行为是非常积极主动、有持续性的。如何为这些知识的游牧民族提供服务,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和机会。
 
  如果给“得到”的2000万用户做个画像,典型特征是居住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考大学来到这里,很有竞争力地留下来,工作了三四年,开始经受非常大的压力,如职场上第一次能不能跳跃的压力,能不能买车买房的压力,能不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以及上班等方面的压力,他开始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用户从事的行业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教育、房地产等,他们有特别突出的创业气质,所以“得到”推出的跟创业、创新有关的课程或者书籍非常受欢迎。用户使用APP的时间大多是通勤、健身和睡前,由此我们把听书的时间设定在半小时,为用户的正常通勤服务。为健身用户打造的音频则要求播音的语速略快一点,给健身者提供一个运动的节奏。而对于入睡前的亲子时间,会准备给孩子听书或10分钟的古典音乐课程。
 
  去年年中,我们邀请上海译文社黄昱宁老师解读经典文学的音频节目在“每天听本书”上线之后,我们看到“得到”的女性用户变多了。我们意识到正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要创造供给,因为市场上没有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另一方面还得创造这样的需求,就是用户不知道有这样的服务。
 
  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是我参加多场企业家论坛时,很多著名企业家提出希望我们解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样便于他们参与与其他企业家的讨论,所以完全是基于真实的用户需求而推出的。
 
  想象二 构建跨场景、跨界学习和多元思维模型
 
  我们对于未来知识服务的第二个想象是,知识服务的对象是有终身学习需求的用户。终身学习需求有三个支撑点,一个是跨场景学习。用户收听的同时可能在刷牙、乘车或健身,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录音老师面临的更大挑战是注意力管理,必须默认用户只有30%的注意力在听你的音频,需要通过管理和内容设计,把不同的场景拖拽到你的10分钟课程里。第二个支撑点是跨界学习。要让讲课的老师意识到听众是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但对他所教授的领域不了解的外行,要确保老师的表达方式符合跨界需求。第三个支撑点是帮助用户构建多元的思维模型。我们不仅要给用户提供这个学科在研究什么,最高级的智慧是什么样子,还要想方设法展现学科的魅力,就是这个学科的顶级高手怎么看问题,这样用户在学习完成后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就可以像心理学家或经济学家一样看待这个世界。我们6月中旬将在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举办一个经济学展,邀请很多经济学家来到菜市场这样的空间里,帮助用户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
 
  跨界学习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我们与外交学院的教授施展合作,将他的学术论文改造成了知识产品《枢纽》,又基于此开设了新课程《中国史纲50讲》,每讲12分钟,把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提纯,变成一个结构完备的50讲课程,同时还邀请他在“每天听本书”板块对《枢纽》做一个30分钟的超值版解读产品。施展会在一年时间里把《中国史纲50讲》课程逐渐丰富到100集,而且不断与用户互动,这样,用户相当于加入了以施展为主体的学习社区。我们也在努力为作者赋能。除了帮助作者出书及提供线上课程外,我们也帮助他们做线下课程。
 
  今年7月我们还将在江苏卫视上线一个电视节目,每周五晚上9点黄金档播出知识脱口秀。在线下,我们与传统出版机构合作出书, 还一起做知识大迁移,满足用户的跨场景需求。如用户在“得到”购买一本纸质书,在物流送到前我们会送用户电子书,可以先在“得到”上阅读。用户还可以把电子书送给朋友让它漂流起来。我们在不断地了解并满足用户的跨场景需求。
 
  想象三 在新的基础设施上重做一遍
 
  整个“得到”建构在对于未来知识服务的第三个想象上,即未来的产业都会在新的基础设施上被重新做一遍,如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我发现,超过12分钟的音频,用户的数据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因此“得到”所有的课程都设定在12分钟以内。我们的录音字数要在每分钟300字,也是基于用户的反应。用户在音频的哪一分钟打开了图文,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听懂,也有可能是用户打开了图文然后紧接着做了一个笔记,这说明这个东西太精彩了。所有这些因为用户行为产生的改进和迭代的能力,都是移动互联网新的基础设施给我们的赋能。
 
  知识服务这个产业永远都会在,我们要因应基础设施的特征,因应用户的特征,然后把这些服务重新做一遍,这足够产生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和可持续的创业机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