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谈中国文化形态变化对美术期刊出版与发展的影响

2018-06-15 来源:《中国出版》
  【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分析了影响美术期刊出版及发展的部分成因。提出中国美术期刊的发展应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的现实处境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导的竞争环境中,坚持品牌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有效发挥期刊媒体的传播力量,共同维护和谐发展的当代文化格局。
 
  【关键词】美术期刊;出版;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作 者】梁劲芸,胡玉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的美术期刊作为文艺工作领域重要的纸媒形式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起到宣传助教的作用,而且也成了社会文化形态实时更新的外在载体。期刊的管理机制、出版发行、社会责任以及传播内容的调整变动无疑都会受到国家体制和文化动态的影响,特别是国家政策一直是影响出版业发展环境的决定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延续和保留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的出版设施和出版品牌为主要任务。第二阶段是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出版业还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指标接受国家财政拨款与配置来完成出版事业的各项任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出版业逐步迈入市场化改革时期,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型。这样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众多美术期刊的更新换代,也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美术期刊出版的新起点。1949年召开首届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是我国美术刊物出版发行的一个新起点。在20世纪50年代创刊的美术刊物达到40多种。如1950年创刊的《人民美术》原是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机关刊物,于1951年停刊后,《美术》在此基础上于1954年建刊,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业学术刊物。另外,如1950年创刊的《漫画》、1951年创刊的《连环画报》、1956年创刊的《版画)),1957年创刊的《美术研究》、1958年创刊的《中国画》,等等,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美术期刊。但因遭遇“文化大革命”,我国出版业全线瘫痪,到改革开放后仍能延续的刊物所剩无几。
 
  1.改革开放迎来美术期刊出版的历史波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以新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各地方的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迎来了整体知识结构的迫切更新。各类刊物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具思想指导性、改革推动性和实践辅助性的文化的引领者。一时间,代表国外先进思想观念的大量哲学、科学、美学、艺术史论等译本涌入国内,掀起了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学习的文化热潮。国内的美术期刊出版也从这种政策导向与文化氛围当中感应到了可为的发展前景。“据统计,1978年至1994年创刊并正式发行的美术刊物有161种,其中综合美术类72种,绘画类24种、书法类6种、雕塑类1种、工艺美术类33种、摄影类5种、建筑艺术类13种”。并且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至少拥有一种以上的自办美术刊物,多以月刊、双月刊、季刊为主。
 
  事实证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国内主要的学术性美术期刊切实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历史的成长,成为促进现代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传播阵地,着力推动了国外艺术与国内思潮、艺术家与批评学者之间真实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在中国文化艺术从断裂的传统到现代转型时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历史作用。当时的美术编辑大多都在国家体制内的美术研究所工作,或是由美术专业院校毕业后成为美术期刊的从业人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期刊的编辑出版以较为自由、开放、包容的姿态和积极投入的真诚与热情呼应着思想解放和文化理想。其中,如《美术》《世界美术》《美术思潮》《江苏画刊》《美术研究》《新美术》《美术译丛》《美术文献》等刊物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重要贡献。可以说,当时的美术期刊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关注与推动是真正意义上主流文化形态和精英文化形态相结合的有效成果。
 
  中国的主流文化是贯彻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持守的主导型文化形态。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其明确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倡导“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响应国家文化号召的同时,基于条件有限和现代化社会建设初期的文化现实,国内美术刊物同期显示出了以纸媒传播为代表的时代影响力。当时,国内刊物的出版发行量并不饱和,期刊品类不够丰富。但正是因为传媒平台有限,信息传播渠道不杨快,报纸期刊作为早期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就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并掌握了话语权。这一时期出现的艺术创作的新气象、艺术群体的先锋姿态、艺术批评的活跃共振、艺术运动的新近动态等,都在主要的美术期刊上得以关注和报道,由此形成了以美术期刊为重要推广和传播平台所发轫主攻的精英文化。这种精英文化的形态集中指向以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精英所领衔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主要以艺术文化为代表更能彰显其丰富的内涵,旨在表达知识分子及文化人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此时,这种精英文化依托美术刊物,在刊载内容和精神追求上显示了文艺争鸣的活力,又真诚格守学术性和科学性的价值标准。
 
  2.新世纪面临美术期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出版业的政策环境迎来了极大改观,出版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对市场秩序与版权保护意识有所提升,财政与税收扶持政策出台,出版业集团化现象普遍。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后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要求。这为美术期刊出版整合各方资讯、扩大受众人群、细分文化需求、实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同时,面对现代文化形态的新格局,美术期刊出版要在机遇和挑战中求生存、博发展。这时,国家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接与互补开始作用在办刊理念和开拓创新的各项进程之中。由于期刊经营由原来的发行主导型开始向广告互助型推进,伴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与市场的联姻,与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及其热点都成为美术期刊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2000年初期,一些艺术观念较为新锐的期刊如《艺术新潮》《现代艺术》《犀锐》等期刊针对性地聚焦当代艺术,出版风格趋于前卫,但大多由于经济亏损而停刊。还有很多涉及艺术市场投资与收藏、国内外新锐艺术家及其作品动态以及艺术生活新理念等方向的期刊也陆续登场。可见,新世纪以来的商业化生存方式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语境促使美术期刊不断在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各方平衡与定位调整中完成新一轮的洗牌。
 
  二、美术期刊出版分析
 
  通过不完全统计和分析,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美术刊物中,仅存4家重要期刊维持至今,经受历史考验之后已树立了稳固的学术地位,并且影响力辐射于不同的层面。
 
  1.数量增多,结构变化
 
  《美术》的出版内容是持续针对美术理论和实践、传统美术和现当代艺术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且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业刊物,一直与国家主流文化形态相呼应;《美术大观》在普及艺术知识、交流艺术信息的基础上倾向于大众文化与艺术审美趣味;《美术研究》更注重史论研究成果,强调学术深度和前沿的艺术理论品质;而《装饰》的覆盖面广泛,包含了与艺术相关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在艺术设计方面更具权威性。另外,从创刊名称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大多数期刊的出版命名都采用了带有“美术”或“美”的指向性名称,或者按照狭义上“美术”的传统范畴来分类和指认期刊内容与定位。到80年代中后期,这类刊物开始广泛地启用更具包容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艺术”代替原先“美术”性质的定位,这标志着美术期刊出版突破了陈旧的思维定式与框架,走向颇具“大美术”格局的广义理解。刊物的出版单位构成、刊载内容、发行设计、编辑专栏、关注视角及其目标对象都更为细化和多元。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期刊结构基本涵盖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门类,也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定针对性的关注,并且出现了关于艺术收藏类的新刊,直接关注文化市场与投资。2000年之后,期刊对艺术文化领域各层面的辐射面更广,更注重多样性的办刊思路,面向大众艺术和艺术市场方面的刊物有所增多。
 
  2.类型丰富,受众细化
 
  根据扩展且日益细化的社会需求,当下美术期刊可被大致分成:专业学术型、综合专业型、艺术普及型、类别针对型、文化市场型和艺术学报型几大类。专业学术型的期刊内容注重史论、批评等较为体系化、严谨性、前沿性的学术理论研究;综合专业型期刊是在内容上兼容了艺术专业的多个门类,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艺术普及型是介绍艺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关注群众性、大众化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类别针对型是指专门就特定的艺术门类或是倾向于关注某个艺术领域方向的刊物,信息和受众对象的指向性更强;文化市场型是指艺术投资与收藏等与艺术文化市场相对应的消费导向性的刊物;艺术学报型就是高校或艺术院校创建的学报,内容涉及面较广,兼顾艺术教育与教学成果。
 
  目前来看,结构比重最大的期刊定位类型是类别针对型。这类期刊反映出市场需求细化、集中强化专业领域地位的出版思路,在2000年之前创刊的较多。同时,艺术学报类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为高校和专业艺术院校拥有较稳定的出版体制保障,相应的美术类期刊无疑成为教学成果展示、科研探索及学术交流的重耍阵地这类刊物稿源丰富,学术把控不易受社会和市场的影响,专业受众的集中关注度高。而文化市场型期刊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但从时间上观察其增长速度不容忽视,这是艺术市场作用下艺术文化发展的实时需求和针对艺术受众开发的新领域。另外,还可以从出版机构的板块上看,如《美术学报》执行主编谭天将其分成五大类别:协会刊物和机关刊物、出版社刊物、研究院(所)刊物和美术馆刊物、社会刊物和同仁刊物、大学刊物和美术院校学报。
 
  通过历时性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比较而言,美术期刊出版发行的第一次高峰聚集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是上述谈到的“纸媒时代影响力”的直观反映。这一时期创刊的美术期刊大部分历经了数年的社会检验,仍旧活跃在各自的领域,显然证明了自身发展的实力,奠定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历史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互联网传播带来的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人们从早期对纸媒的依赖关系中完全剥离出来。虽然,新世纪创刊的各项条件都比之前的年代更加便利和优越,渠道和资本的数量明显增加,但期刊的出版发行却受到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度陷人纸媒被“边缘化’的困境。
 
  三、文化形态变化对美术期刊的影响
 
  分析当前的社会文化形态对美术期刊出版发行的影响是认识问题的前提之一,显然有深入研究的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正经历着复杂的转型和调试,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作用于当今文化的变迁,中国的现实语境是在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等各种文化现象同时并存的混杂状态中探索着新型文化的自身结构。
 
  1.我国文化形态的“混合”特征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基本完成了现代思想启蒙,当代中国的文化被置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纵横交织的状态中发生着巨大改变,且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形成自身的精神形态。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已经形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的三元结构。因为经济转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是文化形态更迭的根本动因,所以这三种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仍旧会出现多元共存、杂糅融合,甚至是转化擅变的发展态势。美术期刊的出版发行必然会受到文化形态擅变的直接影响。
 
  具体来说,主流文化是以维护国家政治目标,宣传并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最稳固的传媒渠道与平台。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美术期刊出版所体现出的动态正是直观地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大众文化就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实,这三种文化形态既是相互对抗,也是相互补充的,都具有文化审美的普遍性,同时又各有诉求差异的特殊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应是主流文化,国家政策就是主流文化导向的标志。而大众文化,不可回避其商业化目的,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必然有赖于为数众多的广泛人群,其实这样的理解也是针对文化的接受者这一层面来考虑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大众文化更具有与商业时代相契合的特性。精英文化强调社会批判性、思想深刻性和文化审美的价值判断,力求从一种引领、监督、参照的角度提出理想社会的建构思想和人文关怀,在当代社会同样不可或缺。因而,在此讨论文化形态的变化并不是单方面地评判任何一方的过失或优劣,而是就这种变化对美术期刊的影响做出较为客观的初步性探讨。
 
  2.当前的文化形态影响美术期刊出版
 
  美术期刊的出版现状受到当前文化形态的影响主要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与深化,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体制结构的变革,文化构成与艺术生态也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向商业性转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快速盛兴,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美术期刊的出版定位相应做出必要调整,试图以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和覆盖面来实现结构化、市场化、大众化的需求。从现实而言,大众文化在当下的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时代流行性特征,主导着庞大的基础消费市场,而美术期刊的出版和定位、生存与发展显然不可忽视这一领域的持续开发与深化。第二,精英文化在早期较为突出地担任了领衔式的文化推手这一角色,而现在已经逐步转换成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批评、监督、抑制商业文化泛滥的参与性角色。其话语权不是仅仅被其他文化形态所剥夺,而是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纸媒整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被网络传媒、视觉图像、快餐节奏、信息泛滥等各种因素所挤压,使得精英文化在很多时候趋于式微或“失语”。这种“失语”一方面来自精英文化自身定位的迷失,对新文化构建并没有明确而成熟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是人们被海量信息所淹没,追求自由主义的个性与生活态度,失去了深度阅读的兴趣,使得精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被受众所关注。因此,近年来,美术期刊较少出现新增的有学术深度和精英文化诉求的刊物。第三,美术期刊作为艺术纸媒的一个门类也属于商业产品,因此在出版发行与运作上的考虑不得不重视自身的商业经济属性,同时又要兼顾宣传文化的属性。某种程度上,主办机构的属性也是平衡商业与文化诉求的根木要素。如协会刊物和机关刊物有官方和半官方的资金支持,其艺术指导思想更多倾向于主流文化,抑或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中规中矩的风格;研究院刊物和美术馆刊物多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对市场效应较少考虑,树立的学术话语权偏向知识结构性的精英文化;大学学报和美术院校学报型期刊则有针对性的服务对象,期刊稿源和受众较为充足和稳定,资金有校方保障,因此重视学术研究和学院教育成果;而社会性刊物和出版社刊物却都要直面市场。
 
  通常而言,文化经营者对出版发行量、经济效益的考虑是正常和必要的。有的刊物特别关注美术热点和前卫思想,极力彰显精英文化色彩的批判性,可能会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所冲突;而有的刊物完全市场化、大众化,盲目追求经济回报,对期刊定位和出版原则把控不当,属于依附大众文化形态又极力追求广告主导而基本丧失了内容的可读性,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易被淘汰。这两种状况都很有可能因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被迫停刊。因此,原来创刊的大部分刊物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多次出现刊号、内容、受众、刊期、对象或版权的变更与调整。总体来看,在当前文化格局当中,期刊的发展方向仍是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之下,整合并优化以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为倾向的各方资源,共谋符合出版发展规律的市场效益,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具有国际性、时代性和自身优势的新文化竞争力。
 
  四、结语
 
  诚然,美术期刊既有作为物质产品的普通商品属性,又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属性,共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上述分析更倾向就出版层面的视角做出阶段性总结,相关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此值得肯定的是,当今美术期刊的格局是数十年期刊文化积淀的成果。学术权威类的美术期刊已经有其成熟的运营体系,对当代新文化的建设也会产生必要的影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互融合的较稳定的载体范式。而大众文化作为考验和检验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应该在相应的媒介平台上发挥积极的联动作用,促进更广泛群众的消费与生活,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然,从行业自身的责任来说,保证期刊的出版和运营,并不是一味强求文化形态的单一倾向性和现实功利性,而应该致力于期刊品牌的创建和持守,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来看,品牌创新与机制创新仍然是办刊的发展思路,这使得期刊的实存价值得以显现,也能进一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广接受又可产生良性循环的社会效应。总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必然会影响相应的传媒领域发生变化,而传媒形式的变化也会引发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更新与重建。通过对我国文化形态与期刊出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探讨,旨在认清当前美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形势,力求在我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的现实处境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导的竞争环境中,有效发挥期刊媒体的传播力量,共同维护和谐发展的当代文化格局。如今,各种文化形态都能在传媒载体中有所反映,都能发出时代的声音,才是社会民主和文化自主选择的体现。毕竟,媒体应该永远是与时俱进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