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融媒体背景下科普期刊的发展思考——以《科学24小时》杂志探索实践为例

2018-06-08 来源:《科普研究》
  【作 者】季良纲:《科学24小时》杂志社
 
  【摘 要】媒体融合发展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科普期刊作为传统科普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阅读条件、阅读习惯改变以及纸质媒体自身特点带来的深刻变化。《科学24小时》作为一份专业科普期刊,明确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者、科普社会化的推动者、校园科技教育的合作者、科普产业发展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确定了科普资源建设、数字化阅读、科普专业化服务、品牌项目延伸等四个重点方向,积极开展了媒体融合探索实践。同时,本文从促进科普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把握改革契机、促进创新发展;立足公益性质,强化专业特色;提升期刊质量、强化品牌意识;深化融合内容,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科普期刊;发展对策
 
  在 2016 年 5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肯定了科学普及在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科技界普遍认为,科普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当前,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序进行,科协及所属学会所主办的科普期刊、科技期刊,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互联网、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综合分析研究科普期刊所面临的压力,确定发展方向,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科协主办的《科学24 小时》这一科普期刊为例,阐述融媒体背景下科普期刊的探索实践,提出促进科普期刊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路。
 
  1 杂志的基本情况
 
  《科学 24 小时》是在 1980 年创刊的科普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发行量为 8 万多份,读者覆盖浙江省 11 个市 90 个县(市、区)的中小学校、机关和社区,并延伸到全国各地科协及相关科普机构等。刊物电子版纳入“科普中国”、社区(农村)科普 e 站、龙源期刊网、超星等数字化阅读平台。该刊多次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普期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浙江省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近三年连续列入龙源期刊数字阅读“TOP100”排行榜,2016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编校差错率为零”期刊。从创刊历史、发行量、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等指标看,《科学 24 小时》属于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普名刊。
 
  “互联网无所不在”,科普期刊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压力。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在“采编发”流程上下功夫,将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是媒体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 24 小时》作为一份科普期刊,虽然保持了一定发行量,但是毕竟实力不强,面临着生存压力,迫切需要理清思路,探索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2 科普期刊面临的形势
 
  2.1 公众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变化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号称“网络原住民”的年轻群体阅读内容、兴趣、习惯等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 4G、5G 的广泛覆盖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成为潮流时尚,“手机控”“低头族”越来越多,数字化、碎片化、专题化阅读成为公众阅读习惯,纸质读物的替代效应日趋明显。甚至期刊的规格、版式、图片风格、纸张颜色等,都成为青年群体读物选择的考虑因素。
 
  根据 2015 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公民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在发生新变化。在东部发达地区,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接近于长期处于第一位的电视(见表 1),说明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已逐步成为新的重要渠道,从期刊杂志渠道获得信息的比例不高,表明了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明显不足。
 
  表 1  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比较

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选渠道的比例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电视 33.90% 50.30% 45.80%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 47.50% 32.60% 35.60%
报纸 11.90% 9.90% 13.10%
广播 2.40% 2.30% 1.20%
期刊杂志 1.70% 1.10% 0.80%
亲友同事 0.80% 2.00% 2.20%
图书 1.50% 1.80% 0.60%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科普期刊作为媒体的一种,融媒发展是必由之路,重点应在产品开发、品牌扩大上找出路。依托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单一的产品、单一业态的发展模式,实现多业态发展;遵照市场细分原则,在精细化专业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供给需求;转变服务方式,线上线下结合,以丰富活动促进品牌发展,以品牌建设带动产品营销,有效扩大影响;从社会需求出发,延伸产业链,在产品的制作、加工、出版、发布、销售等全过程中,寻求合作发展空间,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依托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牌效应,实施互联网+期刊战略,提高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新产品的持续开发。
 
  3 科普期刊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24小时》杂志有近40年办刊历史,在浙江省中小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保持其稳步发展,是科技界、教育界的共同责任。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普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科普期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需求旺盛,存在供给不足、主体不强等情况,科普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按照“依托品牌优势,体现专业特色,强化服务内容,拓宽发展空间”的要求,推进办刊理念创新,积极探索改变单一的办刊模式,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定位。
 
  一是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者。面向浙江全省各地的学校、社区、农村等,以期刊资源为依托,集成开发资源,提供专业化科普服务,如专题策划、资料编纂、科普丛书出版等。二是科普社会化的推动者。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组织策划特色、专题科普活动,提供创新性、有特色的科普服务。三是校园科技教育的合作者。面向中小学校、科技培训机构等,重点支持青少年科技活动、创客教育培训、科技竞赛等,策划高层次科技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四是科普产业发展的参与者。面向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联合开展科技展会、策划专题科普等,宣传推广科技成果,报道科研生活,服务科技人员,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四个目标定位旨在促进科普期刊“采、编、发”环节实现再造,拓展发展空间,丰富期刊产品,将科普期刊发展纳入了科技工作整体布局,突显科普期刊自身优势,实现为科学普及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目标。
 
  3.1 打造科普名刊
 
  坚持面向青少年与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精、专、深上下功夫,关注科技前沿,丰富科普内涵,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科普名刊。强化重大专题策划,确定了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剿灭劣V类水、特色小镇、核电清洁能源等重点专题,服务中心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强化采编环节管理,建立选题竞争机制,精心策划选题,着力打造四大特色栏目,如“锐·聚焦”,关注科技前沿、重大科技事件等,组织院士、专家等进行专题策划;“览·科学”注重传播科技新知,增强科技时尚,引导公众关注科技发展;“爱·青春”重在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品·文苑”重点关注企业、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等,推进科普社会化,帮助公众理解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加强了期刊的专家指导力量,特聘我国首位联合国“科普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等科普专家为特约指导,邀请一批科技专家、作家等为特约撰稿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
 
  3.2 创新媒体产品
 
  在完成每月一期纸质媒体的编辑出版发行的同时,大力创新媒体产品,拓展传播渠道。建成杂志社官网,推进数据库建设,开发iPad阅读平台、手机终端科普阅读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前沿科技信息,与杂志内容相配合,实现精准推送;开展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等,开辟杂志APP应用平台;纳入知网、超星、龙源数字阅读等平台;与杂志网络销售平台“杂志铺”合作,实现线上售卖。
 
  3.3 强化合作机制
 
  联合举办校园科技活动,扩大杂志影响,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赴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把科学普及、杂志推广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与北京科技报等媒体建立协作机制,联合策划主题活动,委托管理微信公众号,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教育与实践基地”,提供教育实习资源平台,培养潜在编辑队伍;与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科普U”)合作,线上线下结合,推进科普旅游、休闲、体验项目;运用期刊的增刊、广告等资源,实现特色科普与杂志推广的双赢目标。
 
  3.4 延伸品牌影响
 
  借助期刊近40年累积的品牌效应,推进品牌延伸项目,实现“纸质期刊、网络数字期刊和相关产品售卖”模式,开发科普品牌资源的衍生产品,开发与科普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挖掘杂志资源,重新编辑出版专题科普读物;以联办、协办等形式,参与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将科普活动与杂志发行、活动宣传结合;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策划科普资源展、青少年科技创客作品比赛等,参与市场运作;拓展广告业务,将科普设备展品生产企业、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科技场馆等确定为潜在客户,在合作中找到赢利模式;与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企业等建立协作关系,服务企业科普宣传、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课题宣传等,逐步建立科普期刊的市场形象。
 
  4 推进科普期刊发展的建议
 
  融媒体背景下科普期刊创新发展,是一个全新课题,探索发展之路需要有更多专业机构、科技专家共同参与。《科学24小时》的探索实践,只是刚刚迈开第一步,成效也有待时间检验。适应融媒体发展形势,推进科普期刊创新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把握改革契机,促进创新发展。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科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科普期刊融合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普期刊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重点是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科普期刊特点的发展重点、方向、路径,立足科普期刊的特点与优势,努力实现科普期刊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在危机中求生存,在探索中求发展。
 
  (2)立足公益性质,强化专业特色。作为公益性质的科普期刊,是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在推进融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迫切需要创新思维与举措,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重点是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期刊之间的协作,整合多方资源,做大做强,实现借船出海、联合取胜的目标。强化科普专业期刊特色,与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协作机制,让科研成果信息等以最快捷、最权威的方式实现有效传播。
 
  (3)提升期刊质量,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品牌是期刊的护身符。离开了质量、品味和有良好声誉的品牌,期刊就难以在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科普期刊要适应市场经济生存法则,明确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创新融媒体发展新思路。要以科普为特色,以服务导向,以品牌为重点,以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为突破口,推出适应社会各界需要的多形式、多种类的服务产品,逐步形成以品牌为引导的科普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是提升科普期刊专业化水平,在主题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发行等环节下功夫,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权威的科普服务。科普期刊要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建共享,及时交流经验,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与发展空间。
 
  (4)深化融合内容,拓展发展空间。融合发展是互联网背景下媒体发展的一次生死考验,更是纸质媒体凤凰涅槃的一次重要机遇。公众阅读习惯、兴趣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引发媒体变革创新,期刊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重点是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要关注科普期刊作为专业性、公益性、科技类读物的特点,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科普期刊享受政府有关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在税收、人才引进、用工制度、财务审计等方面给予扶持,以促进科普期刊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