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编辑主体的核心素养与使命担当

2018-06-08 来源:《中国编辑》
  【作 者】周国清、朱美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编辑主体作为出版活动的中坚,必须具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思想文化素养;坚守以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树立以优化知识结构和实现自我超越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勇担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繁荣兴盛;把握编辑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版行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面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新时代;编辑主体;核心素养;文化使命
 
  出版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形式,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思想潮流进步,引领民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编辑主体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新形势,构建符合出版发展规律的核心素养,勇担新时代赋予出版人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
 
  一、新时代编辑主体的核心素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论断振聋发聩。迈入新时代,出版格局日新月异,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人民群众对出版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主体应积极顺应新时代发展,在继承优秀编辑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和构建符合文化发展和出版传播规律的核心素养。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思想文化素养
 
  思想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出版的本质。“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出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思想的魅力和文化的活力。而编辑主体处在出版工作的中心位置,思想文化素养是其最为基本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将之贯穿于出版活动过程始终,深入学习,细心体会,真正践履,树立科学的编辑理想和职业精神,为时代“立心”,为人民“立命”。
 
  编辑主体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为工作重心。编辑主体所从事的是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必有之义。正如刘杲在《中国编辑》杂志代发刊词中说的:“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我们的最高利益。在我们心中,社会主义国家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是出版物所传播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灿烂花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编辑主体作为影响受众舆论方向的引领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厚实高尚的思想文化素养与政治修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编辑主体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出版工作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主要责任人,必须精心策划能够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优秀选题,出版优秀作品,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二)以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
 
  新时代,编辑主体更应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默默奉献,好比无人看重又无法离开的空气;我们为人作嫁,好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诚如此言,编辑劳动具有隐匿性,编辑含量就如同隐含在水中的矿物质,肉眼无从观测却于无形中提升了水的价值。托尔斯泰说:“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编辑主体要树立正确的编辑理想与职业追求,应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完成本职工作,以出版精品力作为目标,而不是显赫的地位、殷实的财富。
 
  编辑主体还要更加明确自身的服务意识,既为作者服务,也为读者服务,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编辑应当是作者的忠实友人,时刻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通讯如何发达,编辑对作者真真实实的关怀与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编辑要起好“桥梁”作用,一手伸向作者,一手伸向读者,构建有效的读者反馈机制,及时将读者需求、市场变化反馈给作者,在出版传播活动中实现优质内容和读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的编辑主体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将“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职业品质。在出版快餐化的时代,不忘初心、追求极致的工匠情怀越发宝贵。所谓“工匠精神”,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说,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对编辑主体而言,就是对传世出版精品的孜孜以求,这是编辑主体立足文化本位应有的气质。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编辑出版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兴趣,选定一两个编辑领域或编辑业务方向,然后一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做下去,甚至用一生的心血做下去”的职业选择与坚守。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编辑工作的迫切要求。内容是否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是检验出版物质量最直接的标准,也是编辑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必须摆脱那种“差错率在允许范围内就万事大吉”的思想,要精心打磨,追求“完美”,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满足于“差不多”。
 
  (三)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自我超越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
 
  数字出版是互联网时代繁荣文化产业的一次大机遇,也是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的一场大革命。新时代需要新出版,新出版呼唤新编辑。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编辑主体亟须明晰自身文化定位,迅速完成素质重构,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积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以寻求自我超越,精准把握新时代的文化生态和受众特点,通过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来适应出版业的大发展。
 
  新时代的编辑主体应拥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知识生产与创新的规律,具备“平面铺展”和“纵向深入”相结合的编辑力结构。既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杂家”的特点,又拥有自身最为精通的知识领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编辑不仅能做好编辑工作,还要具有营销策划能力,因为营销行为联结着出版物和读者,好的营销方式能让更多读者接受出版物,平庸的营销手段只能让出版物也成为“平庸之物”。新时代的出版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编辑人才,需要编辑打通学科壁垒,将既有知识融会贯通,在遵循编辑规范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意识,跳出思维定势,在出版内容、出版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并使自己时刻处在对新知识保持“饥饿感”的求知状态。
 
  此外,新时代的编辑主体还必须拥有“2T”能力素养,即技术素养(Technology Literacy)和技术使用能力(Technology Skills)。媒介技术不断更迭,新的出版形式层出不穷,新时代对编辑主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传统出版到电子出版,再到数字出版、云出版、微出版,甚至即将迎来的“智能出版”,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在出版业内掀起过较大的波澜。新时代要求编辑主体具备极高的技术素养和技术使用能力,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意识,能够跳出自我满足的茧房,不固步自封,摒弃陈旧思想,不断学习并使用新技术,积极融入新时代、新技术,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编辑主体要主动接受新事物,做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技术推着走,老编辑要“不耻下问”,遇到技术性问题不能逃避,而应“刨根究底”。如此才能轻松驾驭出版新技术,处波澜而不惊。
 
  二、新时代编辑主体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的编辑主体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发展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奋发有为”。
 
  (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最大程度地引导人民、团结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编辑主体应有的文化担当。
 
  加强现实题材优秀精神产品的出版,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编辑主体要在众多选题中重点突出主旋律题材,开发现实题材,将新时代的新气象、新发展、新面貌全方位展现给读者,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共产主义信仰,围绕“一带一路”工程、精准扶贫工程、全民阅读工程等,出版一批体现中国大国担当、共产党执政理念与理想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出版一批有品位、有格调、有知识、有文化、有营养的优秀大众出版物。文化自信内生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内生于中华文化的责任担当,内生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编辑主体作为优秀文化的弘扬者,要沉下心,擦亮眼,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好选题,出版精品力作,让经典活起来,走进人民大众的心,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编辑主体理应主动扛起推进全民阅读的大旗,加大优秀大众出版物的策划出版力度,全力出版推介各类普及读物,如时政普及读物、科技普及读物、农业普及读物、文化普及读物、教育普及读物、健康普及读物等,引导全民共享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共识,参与文化创新,让作为大众文化享受的大众出版物架天线,接地气。
 
  继续构建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景象,促进学术出版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进社会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能忽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促进科技进步,就必须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出版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新时代的编辑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力打造原创的、创新的、体现时代发展的优秀学术出版物献计出力,倾心而为。同时,编辑主体也必须投入编辑出版学本身的学科建设与研究中,为更好地做好出版工作、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有情怀的新型出版人才躬身亲行,尽己之力。
 
  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自媒体时代,编辑主体必须勇于担当,激浊扬清,高举文化大旗,在全社会传播正能量,扫除年轻群体“信仰真空”的价值风险,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二)把握编辑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版行为
 
  中国编辑活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编辑被认为是“剪刀+糨糊”的“为人作嫁”的职业,“编辑无学”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作为一种优秀的编辑品质,“为人作嫁”只是体现了编辑主体的奉献精神与隐匿的劳动性质,却不足以体现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新时代编辑主体必须牢牢把握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明确其导向功能,树立远大的出版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出版行为。
 
  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编辑主体的思维创造性。”编辑思维创造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渗透在整个编辑活动系统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新时代编辑主体要跳出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敢于出版有价值的新人新作;要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优秀的创造性思维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有内涵有营养的优秀出版物;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策划、乐于创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供给。
 
  同时,编辑主体要始终牢记编辑活动的导向功能,多出引导人民积极向上、努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出版物,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编辑主体要发挥其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先导作用,将其融入、贯通、生发到出版物内容体系之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价值理念。大力出版反映人民生活、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读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实现和强化出版物的教育引导功能。
 
  (三)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社会提供优秀精神食粮
 
  新时代环境下,编辑主体要有传播文化精品的使命感,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推动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编辑主体应在理想信念上坚守,在实践中找准定位,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力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用文化精品占领思想阵地。自从转企改制开始,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一些出版单位盲目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差错率高、同质化严重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不利于文化产品的健康传播。编辑主体是出版过程的主要参与人,也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把关人,要充分认识到转企改制与数字出版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就是放弃对传统出版的继承与延续,而是始终将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将传播文化精品视为应有的历史使命,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出文化精品,走良性发展之路。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需要强化文化传承责任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知识和文化的不断传承,离不开先辈们积累保存的精神文化遗产。编辑主体从事出版活动,一定要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从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垂世立教”的编辑思想,到《古今图书集成》采用的“为往圣继绝学”的编辑宗旨,再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涉猎面广、内容宏大的编纂要求,无一不是中国编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现代编辑主体需要吸收先辈们积攒的编辑经验,将人类知识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四)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出版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搭上中国出版“走出去”这条大船,让更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价值在世界各个角落落地生根,这也是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具体到出版实践中,就要求编辑主体将工作重心从单纯地传播本民族文化逐渐转换到兼收并蓄,同时传播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出版物传递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观。这不仅要求编辑主体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视野和观念,而且需要培养整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善于比较和创新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过去十年,中国出版“走出去”成绩斐然,在未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走出去”的市场和前景更为广阔,必将不断向纵深迈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东风的吹拂下,中国出版“走出去”迎来了新的春天。基于这些变化,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即将迈入2.0时代,其特征也越发凸显:内容从介绍传统文化为主,到以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为主;地域从以东南亚、欧美地区为主,拓展到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全球范围;“走出去”更加注重媒介融合,参与的出版社也越来越多,并且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购船出海为主,开始注重平台、渠道和品牌建设。这对新时代编辑主体来说,不仅是一个市场嬗变的信号,更意味着重大的文化传播使命。新时代编辑主体,应当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探路全球出版传播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出版物和中国价值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