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国际化浪潮

2014-1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郝日虹
  自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先后分两批对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予以资助以来,秉承重引导、抓重点、促分类的管理理念,在充分尊重期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
 
  除了学术资助之外,国际化浪潮也为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针对学术期刊国际化转型的探索,学术界和期刊界一致认为,要把握好方向和找准定位。
 
  浙江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主任王长刚表示,学术期刊确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譬如,可以通过国际性的审稿制度、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的主题栏目、国际化的编委成员、国际性的论文与引证作者、国际栏目主持人等措施,向国际标准靠拢,为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
 
  《社会科学辑刊》总编高翔则认为,解决学术期刊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对学术期刊国际化内涵予以分析,还要利用相关国际引文数据库分析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状况。需要对期刊运作模式、期刊编辑发行过程等国际化实践路径进行考量和探索。此外,还要对国际索引数据库、期刊国际化过程中国家利益的维护、语言载体的选择等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只限于期刊本身内容和形式上的意义,而应站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学术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其意义。”高翔强调。
 
  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王泽龙看来,现如今,人文社科期刊的繁荣发展不仅要顺应国际化浪潮,更需从源头抓起。王泽龙告诉记者,有人认为期刊质量不高,与期刊界不端行为相关。实际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人文社科期刊的某些问题是与学术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人文知识的学术积累与创新是一个无形的知识接力活动,许多好文章对人们的观念、人文素质、管理水平及创新思维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文社科期刊的进步并不都是可以量化的,也不是一两年就明显看得出来的。因此,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要尊重人文社科学术生产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面对国际化挑战更应该如此。”王泽龙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郝日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