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贵报“评论”版刊发了刘月文《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因题目中有“学术期刊”、“青年学人”关键词,而本人作为一名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近年亦较为关注青年学者的学术生态环境及发展境况,故对此文颇感兴趣,也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该文作者认为,学术期刊首先注重的是作者身份,“只看重作者的学历(是否具有博士学位)、职称(是否教授)、工作单位(是否“211”或“985”)等资历信息”,以至于很多科研工作者“面临着投稿无门的尴尬”。进而又在其描述的这种现象基础上,上升至学术失德、失范的高度予以评论,认为:“如果所有的学术媒体都堕落到‘看资历取舍文章’的地步,中国的青年学者何时才有出头之日?中国学术的后继有人何以保证?仅靠金字塔尖的极少数学术名流能否支撑起整个中国学术大厦?中国学术的希望何在?”如此以弱者的姿态作出维护学术公平、正义的道德评判,颇能赢取读者眼球,因而此文刊发后很快就有了不小反响。
笔者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拜读此文数遍,亦对其中所描述的情况逐一思索,但在对作者表示同情之外,终觉与本刊的实际情况差别甚大;执此疑惑又咨询于同行前辈、朋友,他们亦觉迷惑不解。就学术研究而言,所有科研工作者,无论长幼,不管尊卑,本既平等,无所谓“厚待”不“厚待”,但青年学者由于承载着学术研究的未来与希望,学术期刊理应对其关注、支持,笔者同样作为青年学人,对此有深切体认,亦完全赞同。但学术期刊毕竟应以学术为本位,评判一篇文章合不合用,学术价值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归学术评判的标准,而这无疑同样也是刘文实欲表达的言外之意。但终令我们疑惑难解的是,我们一直严格坚持的匿名审稿等多项制度,目的即在于要抛除非学术的因素,来遴选出高质量且符合刊物定位的文章,而绝非简单以“出身”来论定作者。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早在2012年6月12日《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中,就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目前入选期刊两批已达200家,在摆脱了办刊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在当前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多数期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应对新形势、新环境来谋求更好的发展,这其中稿件质量无疑是基础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虽然文章铺天盖地,但真正好的稿子却是少之又少,大家都在努力刊发出高质量的文章,这已经着实不易,如何还要搞所谓的“学术歧视”?
二
二
刘文认为某些学术媒体看重作者出身,归纳了以下理由,不妨逐一稍加引证如下:“首先,大幅度地减少审稿工作量。通过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课题级别等‘粗放式’的外在用稿标准,可以将大量不符合条件的稿件筛选出去,这就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编辑审稿的工作量……其次,提升学术媒体档次。还是普通刊物的,要争取进北大核心;已经是北大核心的,力争进CSSCI;已然是CSSCI的,还要在学界赚取一个响亮的名声。这些媒体秉持的未言明的常识信念是:具有‘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的投稿人的学术水平要高于其他普通投稿人,他们发表的论文势必会有更高的引用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而这又恰恰是一份刊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明码标价,按身份高低看人下单。”
对于第一点,学术期刊一般都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收到稿件之后须登记备案,再进入流程,目前较多期刊已应用了网上投、审稿平台,可以查询稿件的即时处理状态。当然,如果作者首先连自己的研究起点都未交待清楚,就大谈一通;甚至连所投期刊根本就从未翻阅,不知其常设栏目与定位,更甚而连文献著录格式都不规范,这样的文章肯定是在一审时就要被“筛选”出去的。第二点亦有问题,对于真正有追求、在业界有较高声望的学术期刊同仁来讲,他们已经超越了看重这些指标的阶段,姑且不论目前这些评价机构亦已在有意淡化相关排名。具有所谓“三高”的作者,其文章水平未必就真正地“高”,就笔者的编辑经历而言,当有的教授、博导不遵守学术规范,甚至连语言表达都成问题的时候,其文章无疑第一关也是要被“筛选”出去的。而具有“三高”的作者引用率更高,也要相对来看,在笔者编发的青年学者的文章中,亦不乏轻松胜出者。更不要论,就人文基础学科而言,所谓引用率是很难在短期内有准确反映的。最后一点涉及版面费问题,据笔者所知,这在多数文科学术期刊中并不存在,而绝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之外的大多数期刊都有收取版面费的‘潜规则’”。当然不排除有主编或编辑以各种名义私下索取的,而这同样也是多数学术期刊界同仁所深恶痛绝的!
三
三
据笔者所在期刊和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讲,很多期刊非但没有所谓“学术歧视”,反而非常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并予以大力支持。这主要有以下举措。
其一,举办青年学者研讨会、座谈会。仅就笔者从事的学术研究方向、编辑工作及有限知见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次青年学者座谈会,以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拉近期刊与作者间的距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除青年学者座谈会外,针对当今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学术研究面临的问题,于今年3月举办青年学者研究思路研讨会,70多名青年学者应邀报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并由学术名家当场点评;此外,该刊编辑部还开设了每月一次的“青年学者论坛”,每次一个主题,由来自不同学科的若干青年学者主讲,同时邀请学界名家和学术名刊的主编点评。对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门刊发了通讯,予以鼓励、支持。笔者就负责的栏目,已多次与相关学科的青年学者座谈,而利用参加学术会议之际,与青年学者的交流则更是频繁。
其二,设置专门的青年学者栏目。本刊从去年开始设立“青年学者论坛”,并约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今年恢复了30年前的“青年学者专号”。另有不少期刊设置“博士生论坛”、“博士论坛”等,定向刊发青年学者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论文。
此外,学术期刊界目前活跃着一批青年编辑,他们多为博士毕业,有良好的学术训练与较高的学术追求。有的学者编辑本身即为青年学者,与青年作者有相近的经历与理想,更易于交流,也更有亲切感,在支持青年学者的发展方面,他们无疑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这首先要以学术的评判为基础。
就笔者所知,很多大学学报从不歧视青年学者,刊发论文非但不收版面费,还有相对丰厚的稿酬。当然,在学术期刊界,刘文描述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主要是一些不良主编或编辑违背学术道德,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这是整个学术界同仁都深恶痛绝的!对此,最好的做法是不妨将这一“部分”或“某些”期刊或编辑公诸于众,让其无藏身之处,而大可不必担心得罪他们,因为还有许多有学术良知、学术追求的主编、编辑,是与同样有学术良知、敢于揭露学术腐败的学者站在一起的!刘文先言“部分学术媒体”,继而在文章最后又统称“学术期刊”,这种混淆是要不得的。最近几年,时常有针对学术期刊的负面报道,不少都是由个案引起话题,再上升至针对整个学术期刊界的抨击,大有将学术期刊“妖魔化”的倾向。尤其是作为学者,在如此立论的时候,不妨更理性、科学一些,学者发表的任何文字,都必须经得起推敲,这也是最基本的学术训练。而对于一直在努力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很多学术期刊而言,这种无端指责是不公平的!回归主题,对于青年学者的支持,我们已在路上!
(作者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