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业新型智库新“打法”

2018-06-01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李丽萍
  智库(Think Tank)又称“思想库”“智囊团”等,关于智库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既可指为特定领域提供决策参考的专家团队、智力成果,也可以是专业研究机构。作为内容服务提供商,出版业在智库内容生产及传播转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今年3月底,中办国办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加快行业高端智库建设,提高专业智库服务能力,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出版业新型智库建设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行业调研盘点,我们欣喜地发现,智库建设在出版业初成体系,智库成果出版深度运作初步显著——以新闻出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名字命名的智库机构不在少数,一些出版机构甚至组建了智库联盟,成为行业“大智库”。在特定产业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项目设计实施等方面,出版业新型智库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模式一

  创造性转化智库成果

  智库成果出版可以说是出版业参与智库建设最为直接、最为通用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库成果出版从一开始就是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职责。服务对象不变,变化的是服务思路,从最开始的单本纸书出版,到系列报告研究的出版,再到全媒体开发,甚至是智库成果的IP运作,智库成果出版已经有了更多应用“出口”,变得更加专业、规范、系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可谓是智库成果出版的“旗舰”产品。起初,社科文献社也只是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出版经济发展与预测等领域的报告。经过统一规划与设计后,“皮书”体系渐成体系,从20余年前的1种到如今的400余种,主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涵盖了近百个行业门类,有近800家研究机构、3万多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形成了智库产品出版的专业化、系列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社科文献社副总编辑蔡继辉认为,出版机构要构建一个智库网络,与智库研究结合起来,以成果反向带动研究,以成果提升智库的影响力。从图书到专业学术数据库,再到智库报告传播出版与服务平台,社科文献社已经完成了从智库图书品牌到学术平台搭建的转化。这个学术平台反过来对智库形成了五大功能支持,即促进智库产品的转化与定价、搭建智库交流平台、公允评价智库产品、促进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促进智库人才的培养与积累。这让社科文献社的智库成果转化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机制,智库产品集群得以不断扩大。

  科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大量的智库研究报告和智库类研究专著,其中大部分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高端智库的成果,以及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国家级科研主管部门资助的相关课题成果。2017年,科学社在纸书出版外,推出了“科学智库”平台,为专家的智力成果提供数字化传播和应用渠道。据科学社专业出版数字业务部常务副主任唐亮介绍,科学社制定了一系列的机制保障智库成果的输出和转化,如设计青年编辑成长基金、科学百人、首席策划等多个系列的人才发展方案,培养了一大批学科性强、业务精练的专业人才,为各学科智库服务和持续运营奠定基础;出版社常年开展“走进科研院所”活动,调研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熟悉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升智库服务能力和水平。

  可以看出,智库成果转化的体系化、数字化、规模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蔡继辉所说,智库产品出版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需求,但对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会更高,也会更注重对智库产品的战略指导性,特别是对实用性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成果的评估。只有那些具备长线化、立体化运作能力的出版机构才会形成智库成果“大本营”,成为“智库的智库”。

  模式二

  “聚智成库”组建独立部门或机构

  出版机构凭借庞大的专家资源团队和研究能力,本身已经具备了成立智库的资本,这也使得出版业近年来建立起了数十个功能多样的智库部门或机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出版业成立的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相对清晰,形成了智库成果生产及转化一条龙机制。根据服务对象或行业的不同,出版业新型智库大体可以分为出版行业研究智库、相关产业研究智库及细分出版板块智库。

  关注转型时期出版行业发展、为行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的行业智库类型多样。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观察,行业智库至少有以下几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这类中央所属出版产业研究智库、高校主办的出版研究院(所)、出版社(集团)等建立的研究院(所、中心)等,出版行业组织如中国出版协会具备智库的某些功能。出版行业智库注重总结出版规律、关注出版产业疑难点,既起着咨政的作用,同时也为出版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以出版社(集团)等建立的研究院(所、中心)来说,中南出版集团在成立之初就有产业研究院建制,后来慢慢形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业研究院+行业媒体”四位一体的科研架构,为企业的战略研究、科学决策和技术攻关提供“智库”支撑。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镇江睿泰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设立北京中地睿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运营融智库,为广大数字出版从业者提供标准研制、培训、咨询,项目策划、实施、监理和评审等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政府政策制定、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服务。

  专业社深度服务专业领域。在智库建设上,专业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再次实现了拓展。早在2015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就着手组建了华信研究院,借助工信领域的专家资源优势,华信研究院主要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提供课题研究和产业政策支撑研究,结合相关学术图书及内容产品的开发,形成软件课题研究、数据分析、信息咨询、会议举办等多位一体的知识内容服务。

  “i智库”平台成为知识产权出版社咨询培训中心的对外品牌,依托强大的数据资源和专业的专利信息咨询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咨询与培训服务。线上,通过i智库平台和i智库学院为高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体系;线下,通过定制服务、非定制服务和培训三大体系,为企业、政府、个人等提供法律、技术、产业、竞争对手等多维度的增值咨询服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设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着眼于建设行业、出版行业智库研究,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相关部门工作、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依托出版社深厚的专家和内容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咨询服务与对策性成果。今年年初,“建设智库大讲堂”启动,成为建工领域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互动的平台。

  此外还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成立的关注中国青年思想生态的中国青年智库论坛等。这些专业智库的专家优势极为明显,成果转化涵盖了项目成果出版、定制服务、会议论坛、机构培训等多维度。在拓展选题资源及专家资源外,相关智库机构的成立不仅是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抓手,甚至能够成为出版业新的创收点。

  一些出版社根据重点出版方向,联合外界资源成立了细分的专业性智库,如江西高校出版社成立的“基础教育研究智库”、中国农业出版社成立的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的古籍文献出版智库等。通过智库建设,出版社与重点出版方向领域专家有了长效沟通的平台,更容易推动相关领域图书出版的体系化、规模化、专业化。

  模式三

  多元互动组建智库联盟

  在纵向上拓展智库的同时,出版机构正在寻求多元力量的碰撞,探索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智库联盟合作。如2017年,包括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教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传媒、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健康时报中国健康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全民阅读促进中心等在内的18家机构,联合发起了新闻出版产业新型智库联盟。新闻出版产业新型智库联盟秘书长冯玉明提到,当前有价值的、系统性的产业创新智力服务稀缺,成为掣肘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需要有一定眼光和判断力的第三方智囊机构来把关,以便降低风险。新闻出版产业新型智库联盟要做的就是立足于政、产、学、研之间,推动跨界合作,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共建、开展前沿科技应用性研究等,努力破解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不过目前这种“大智库”联盟模式尚未广泛应用,智库联盟的管理方式及成果转化相对缓慢。

  当下,智库内容的生产及传播机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一出版到立体化传播,从单一机构到合纵联横,智库通过机会识别、风险识别为政府及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业也要避免片面跟风智库,避免为智库而智库,避免急功近利,应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在智库成果转化和再生产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让智库真正成为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内驱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