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形势下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之管见

2018-06-01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唐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这一点对于出版企业同样适用。文章拟结合工作实际从出版社要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秉承内容为王、弘扬工匠精神,深耕品牌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几方面对新形势下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略抒管见。
 
  【关键词】出版社;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工匠精神
 
  “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国580多家出版社,除了人民出版社等4家公益性出版社之外,都已逐步完成转企改制。转企改制后,随着新兴科技的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中,出版业面临的竞争态势日益严峻,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对出版社来说无疑非常重要,但如若只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我们到底能走多远?笔者认为,无论出版社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如何被强化,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正确践行社会责任。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从出版社要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乘承内容为王、弘扬工匠精神,深耕品牌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几方面,对新形势下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略抒管见。
 
  1、践行社会责任,就是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
 
  2017年6月6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提到,“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竟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这一点对于出版企业同样适用。
 
  “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一概念最早由谢尔顿于1923年提出,把企业的经营与满足企业外部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其后又历经“三个中心圈”概念、“金字塔”概念和“三重底线”概念。尽管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还未能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从根本上看,都是强调企业在关注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要兼顾消费者、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层面,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间题的决定》在提到“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强调“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次从国家决策层面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完善企业治理制度的战略高度。
 
  出版行业,担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出版物既有外在的物质形态,又属于精神文化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思想方面的影响,比一般企业更大,社会责任也更大。正如我国著名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逹先生所说:“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其他任何行业大些。”正是由于出版企业特殊的社会责任,多年来出版企业一直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出版工作的最高准则。尤其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文艺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到2015年8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内容建设、质量与出好书”这出版战线的“三个第一”;再到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交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中央重要文件,都把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再次提到了新高度。近年来,出版社也开始积极探索构建社会效益科学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责任观念。例如,2017年17家在A股上市的出版企业中,有7家发布了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从打造文化精品、助力全民阅读、服务精准扶贫、关注员工成长以及投身公益活动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中,时代出版首创《内容导向审查表》,将出版导向问题量化处理——明确列出9大类100项政治敏感问题和关注点,耍求书稿在印前必须一一对照检查确认。
 
  “出版天然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影响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导向是“1",才有后面的规模、效益等若干个“0"。具体来说,决定任何一个选题能否出版,首先考虑的不应是销量和利润,而是其出版后的社会影响,也就是会引发读者怎样的思考并指导行为、是否能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唯有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才是出版初心。
 
  2、践行社会责任,就是秉承内容为王、弘扬工匠精神
 
  《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50万种,较2015年同比增长5.1%;实现营业收入832.3亿元,增长1.2%;利润总额134.3亿元,增长7.2%。与传统图书出版相对应,2016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9亿元,较2015年增长29.9%;利润总额427.8亿元,增长27.9%。
 
  由此可见,数字出版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图书出版压力巨大。“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向数字阅读,传统出版高质量的内容和产品已成为最大或许也是最后的竞争优势,如果丢失质量的优势,无疑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崇尚流量的时代,传统图书出版想保住自己的领地,践行好传播文化文明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深耕细作,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出版社来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确保出版物质量,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将其渗入到出版的每个流程环节,创造一种文化、一种极致的态度。
 
  2.1、选题策划的工匠精神
 
  在选题策划阶段,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避免低俗、重复的同质选题,增强著作权意识,盯准专业方向,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关注时代特征,洞悉前沿,努力增强选题捕捉的敏感性,培养优秀选题产品线打造的战略性眼光,从源头上保证出版品质。以东南大学出版社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的《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一书为例,最初该书稿只是一本博士毕业论文,选题论证时尚存争议,因为长期以来木构建筑是主流,金属建筑研究属于偏门冷门,受众面必定较窄。但由于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所提倡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原则,加之作者长期艰辛的田野调查工作,结合最新的现代科学研究技术,该研究最终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该书先是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后又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这其中与策划编辑独到的专业判断眼光、精益求精的策划打造是断然分不开的。
 
  2.2、编校工作的工匠精神
 
  经过策划编辑的源头把控,书稿编校阶段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编校工作难免枯燥,时间久了,容易使人机械化,以致有些编校人员越来越缺乏细致和耐心。这时工匠精神就体现为在高度的责任心下,不断积累、总结,认真对待每一本书,为其品质锦上添花。否则,一本好书由于编校差错变成质量不合格的书,甚至一本原本内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发行情况都很好的图书,因为编校差错率超标而错失国家级大奖的情况,只能引以为憾。
 
  2.3、其他岗位的工匠精神
 
  出版社弘扬“工匠精神”,不只局限于对一线工作者的要求,不能认为只需要图书编辑等这些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应该需要各个层面每个流程都参与。以营销部门为例,很多时候编辑和营销的矛盾焦点在于:编辑抱怨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书卖得不好,营销部门则抱怨没有好书发。面对这一困境,营销人员也必须发扬工匠精神,逐渐从粗放型的“发行”转向精细化的“营销”,不能只专注于新书宣传、铺发,更应深入研究出版社所有资源,识别、研究、满足、创造目标读者需求,细化工作内容,细分读者队伍,推送精准营销服务,加强市场化思维,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编辑,共同完善和保护出版品牌。
 
  其他职能部门,也要本着工匠精神把每一件工作都做到极致,善于思考总结,做好时间管理,协调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共同推动出版社的高效运行。
 
  3、践行社会责任,就是深耕品牌建设,创新驱动发展
 
  就图书而言,其品牌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图书本身的实用价值,即必须以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二是能够满足读者需要的附加价值。如前所述,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图书品质得到保障后,作为创意产业,出版社必须以全面、不断的创新来深耕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发展、扩大社会影响。
 
  3.1、利用科技,创新出版形式
 
  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出版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兴科技和出版业的融合正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入展开。出版社需要日益强化全媒体出版的理念,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以二维码、网址链接、搭配有声内容等不同形式的增值服务,突破传统纸书单向知识传播的局限,增加交互性,实现传统出版的富媒体升级,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满足优势内容的需求缺口,更有效地促进图书内容的多元传播。
 
  3.2、依托资源,增强品牌效应
 
  2017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也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对此,出版社应积极承担起促进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开辟新方向,开发多种出版形态,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的“品牌矩阵”,包括以构架扶持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供给侧改革培育更大范围的目标读者群,提高整体品牌影响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3.3、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
 
  认真学习PDCA循环这一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的系统管理模式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并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对网址链接、二维码等动态内容的监控,注意增值服务与广告宣传的区别、重视著作权以及专有出版权审核、研究针对新兴出版形式的管理标准等。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从出版质量检查情况、新书品种数、选题落实率、重印率、重点项目数量及完成情况、获奖数量等多方面加强对编辑的量化考核,积极探索引入读者评价体系或第三方机构评价体系,对出版社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更全面的评价,以促提升。
 
  3.4、跨越界限,转变营销模式
 
  新形势下,将出版社营销部门向服务驱动型转变:一手抓互联网传播,一手抓实体服务品牌,共同支撑起主业的渠道销售。从宏观上看,营销人员要深入研究国内外书展、出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参展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与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需注重单品种效益,提高专业运营能力,通过印前参与、售前预热、新书发布、跨越线上线下界限的整合方式,抓住大部分读者对内容价值辨识度不高的时机,主动了解分析市场,划分读者人群,有效植入相应品种,加强作者和读者的有效互动,提升读者参与感,通过专业研讨、文化展览、阅读交流等方式建立立体文化传播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以追求最好的营销效果。
 
  3.5、项目带动,推进人才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形势下,出版社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除了个人主动加强学习和出版社培训外,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产业项目带动,其突出特点是将出版流程与项目本身建设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着项目建设需要的出版服务,有利于出版社人员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理念,增强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提高创新策划能力;同时,项目团队合作有利于增进与作者的合作,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内部建设与对外推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6、迈向多元,创新产业组织
 
  在当前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优质的出版内容通过产业化组织,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未来的多元发展也是出版社践行社会责任、实现历史使命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多元发展、顺利转型升级,出版社应始终把握住内容优势,在发展中由硬指标的数量式增长转向为软实力的内涵式提升,在此基础上尝试通过推进优势项目产业化,实现创新创业。例如,密切关注国家省部级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发特色项目,树立“资本运营”概念,全面盘活出版资源,从单一出版活动向资本运作过渡,扩大社会影响力。
 
  面对“十三五”的新形势,出版社需继续保持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除了继续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以外,也应在全媒体出版、多元延伸方面做好准备,应势而动,力争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引并举,努力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向社会贡献更多精品,推动文积累和传承,从而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