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的变革之道

2018-06-01 来源:《出版广角》
  【摘 要】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出版的冲击,指出人工智能是伙伴不是敌人,能够优化出版流程、精准进行选题策划、能够提供部分内容,降低出版社的人工成本。
 
  【关键词】人工智能;出版业;变革
 
  【作 者】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乌镇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起了新一轮的技术产业革命。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人们减少大量枯燥無味、重复性、高风险的工作,将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帮助人们决策,解决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心理咨询师、教师、工程师、研究员、创意策划、艺术家等。这些职业均具有较高创造性,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出版人?出版业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一 、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
 
  1.人工智能能够优化出版流程
 
  最新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出版流程。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印刷、发行、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
 
  以人工智能的视角审视出版业,流程再造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编辑、审查、校对、印制、发行等环节仍然依赖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些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职位和环节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以校对环节为例。各种校对软件已在出版业中投入应用多年,其中黑马软件号称拥有5000万词汇量,基于覆盖社会科学和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1000亿字汉语语料分析,采用国际计算语言先进的语法分析和语料库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汉语切分技术、汉语语法分析技术、汉语依存关系分析技术等优秀的中文智能技术,内嵌79个专业词库4800万条专业词汇、450万条错误核心库。
 
  以图书销售为例。零售行业是人工智能发展创新受益最多的产业之一,目前各类无人零售解决方案层出不穷。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零售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采用无人零售可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对出版业而言,无人零售书店将成为趋势。
 
  1995年以网络图书销售业务起家的亚马逊,不仅在2015年年底开了实体书店Amazon Books,而且在实体店上继续发力,于2016年推出了无人超市Amazon go,顾客无需排队结账,拿了商品离开超市就可以自动结账。亚马逊的种种尝试给实体书店的未来描绘了新的蓝图。
 
  亚马逊将实体书店定义为网站的物理延伸。实体书店融合了线上线下购物的特点,帮助用户寻找他们喜欢的书和设备。如果顾客是亚马逊会员,店内出售的图书价格便会与网站折扣价一样,而且,只有网站上用户评分在4星以上的图书才有资格在实体书店上架。在亚马逊的实体书店里,顾客可以直接购买图书,也可以在书店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再通过移动设备在线购买,让物流将书送到顾客指定的地方。
 
  以图书编译为例。语言文字的生产和翻译一直以来是机器学习的一大障碍。早在20世纪 50 年代,IBM 就对机器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但直到20世纪 90 年代,从 Altavista 的翻译工具 Babel Fish 开始,翻译工具才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2016年7月,微软宣布推出Presentation Translator演讲实时翻译字幕功能,该功能以Power Point插件的形式呈现,可在幻灯片播放的过程中实时显示翻译字幕,目前支持超过60种语言的字幕。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通过Microsoft Translator APP加入会议,在智能手机、平板设备或电脑上看到各自选定的语言字幕。尽管文学翻译仍然难以取代,但普通翻译人员越来越难以存活。
 
  2.借助人工智能进行选题策划
 
  就出版行业来说,选题策划等工作依赖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大多是随机的,更多的是依赖经验和灵感。选题策划前编辑会通过经验、逻辑判断甚至直觉删除大量无用信息,筛选出少数信息作为选题依据,从而做出选题方案。但人工效率低下,编辑在信息的筛选上往往顾此失彼,忽视了大量有用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在策划选题上提供极大的帮助。
 
  出版机构在经营和内容生产中面对大量数据,如图书信息、作者信息、销量信息、评价信息、读者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等,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出版机构进行选题营销决策提供帮助。在选题策划方面,出版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热门事件、热点词汇传播的频度和热度对选题进行智能分析;在图书营销决策方面,出版机构可以根据图书的销售数据、阅读数据、评论数据、传播数据进行图书影响力分析,帮助出版社做决策。人工智能还可以重塑内容分发机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可以做到千人千面,每个人都可以享有自己关注的内容。
 
  未来人工智能会带着动态的海量信息,时刻等待编辑的指令。一旦编辑确定选题偏好,把这些偏好指令输给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就会迅速运算筛选,给编辑提供需要的策划方案。这个方案带着编辑的个性偏好、与作者资源相匹配、与目标读者需求相符,且有读者群体规模参考数据。编辑只需要确认一下,一个完整的选题策划方案就形成了。这个方案的特点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输入的偏好信息。
 
  国外一些出版机构已经根据重大事件、热点人物、热门话题等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频度和热度对图书选题进行智能分析。《纽约时报》向外界披露,该报有一位主编其实是聊天机器人,每天工作24小时,这位机器人主编挑选的文章平均阅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3.人工智能能够提供部分内容
 
  在内容生产阶段,人工智能能够协助作家进行资料分析与用户研究,协助作者进行创作。在内容传播阶段,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
 
  荐与解决方案。在内容消费阶段,人工智能融合全息投影、语音阅读、人工智能体验等技术,能全面提升阅读体验。
 
  2007年,国内有位叫“紫峰闲人”的作者,用VB语言编写并自动生成了一部1.7亿字的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该小说纯文本大小就有340MB,“创作”仅耗时3了小时。
 
  2008年,一本由电脑程序创作的小说True Love在俄罗斯公开出版。这本320页的小说用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改写了《安娜卡列尼娜》。
 
  2013年,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创作了小说World Clock并顺利出版。
 
  2016年,有人用人工智能创作了4篇小说参加日本“星新-文学奖”的评选,部分创作还通过了文学奖初审。评委的意见是,情节无破绽。其实,这个作者只是事先设定好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
 
  新闻领域的写稿机器人,光国内就有第一财经的“DT稿王”、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方都市报》的“小南”、昆明报业的“小明”......的确,现在资讯在网络上唾手可得,新闻生产已经和采访完全分离,新媒体编辑即使不依赖采访也能生产大量资讯。
 
  在新闻传播领域,最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是消息写作,这是由新闻消息体裁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消息的风格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所能生产的新闻文本风格相似。
 
  机器人写作可以全天24时待命,一旦有突发事件,机器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数据,通过算法瞬间生成稿件并及时传递给用户,将新闻最大的特点——时效性发挥到极致。
 
  4.降低出版业的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上升是一个普遍现象。2016年10月,苹果的主要代工商富士康在中国各大生产基地安装了4万台机器人替代人类进行流水作业,仅昆山地区就裁员6万人。
 
  富士康此举并非国内“机器换人”的先河。2014年,国内就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投资机器人项目,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人类想象所到之处,几乎遍布机器人的身影。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人口红利将消失殆尽,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纷纷寻求通过智能化降低人工成本的转型。智力密集型的出版业,人工成本上升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出版业的经营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出版社转企后靠传统身份观维系员工的忠诚度与归属感越来越难,出版社更多是依赖高薪留人。
 
  近期,笔者调查了北京20家出版社,被调查的出版社中,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7%。显然,人工智能可以大大降低出版业的经营成本。
 
  二、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的变革策略
 
  麦肯锡研究机构2017年11月30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多达8亿人的工作岗位可能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这个数字相当于当今全球劳动力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将受到影响。出版业该如何应对?
 
  1.积极调整人才结构
 
  “机器换人”并非不需要人,而是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部分机器人受性能限制,仅能从事程式化重复性的劳动工作,因此“机器换人”主要影响的是出版社中的校对、排版、销售等人员,而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大量使用机器人而有所增加。
 
  其实,“机器换人”是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问题。2016年开始,东莞通过“机器换人”替换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减少了低层次的用工数量,用工需求转向高技能的技工,人才结构悄然改变。“机器换人”后,生产从入料、制造到出料全程实现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缩减近半,生产线设备参数更为稳定,企业重新找到了竞争优势。这些做法值得出版业借鉴,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
 
  2.进行自动化转型
 
  出版社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出版业的自动化转型。
 
  首先,高效处理信息。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算法技术无法比拟的,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提取核心观点、提供创作思路,从而缩减创作的时间。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根据分词的数据结构,给文章及相关信息自动贴上标签,为后续分发渠道的选择和个性化推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升内容创作能力。机器人的存在并不是要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解放劳动力。让编辑将精力集中于更深层级的思考和对情感诉求的挖掘,从而提升内容的创作能力。
 
  再次,实现编辑出版渠道自动化。编辑不仅要学会对大量内容进行快速深度加工,从信息源中提取分类、主题、标签、风格等结构化信息,利用用户的行为探索发现有潜力的内容,还要跳出编辑的主观视野,实现个性化内容展现。真正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会利用数据创造内容的人,如果一个图书营销人员懂得如何将消费者数据转化成销售策略,那他就不会被轻易取代。
 
  三、结语
 
  2017年3月,著名科学家霍金发出警告:100年内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更聪明,机器人可能会统治人类。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的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淘汰的700万个岗位中,至少三分之二是白领岗位。越是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化处理的工作,就越有可能交给机器来完成。但是人类擅长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创造性的职业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机器人是冰冷的,而人是有温度的。
 
  出版产品属于精神产品,其生产过程主要由人的大脑来完成,涉及物质生产的环节很少,如报刊的印刷、视频的录制、唱片的刻录等,但实体生产部分是把人脑中的创意呈现出来落实在物质载体上。正是由于精神产品生产具有创造性,使出版人职业不易被机器人取代。
 
  人工智能既是解放人类生产力、释放无限潜能的力量,也潜藏着毁灭世界的能力,关键是人类如何把握。对出版人而言,人工智能是伙伴不是敌人,出版人不必恐慌,而应应用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