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月报》很多年了……绝对的经典作品啊,看着就像与老朋友交流,太值得买了,已经买多本送人了。”“小时候在家里翻爸爸的看,就是《小说月报》,真得很好看,也是一段岁月,一个时代。”“我一直是《小说月报》的忠实读者,从1998年开始每期都买。2006年搬家不知当时想什么呢,都当废品处理了,一想起来心疼死了。”众多电商销售平台上,类似这样的买家评语不难找到。这些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忠实粉丝,将《小说月报》誉为“质优价廉的精神食粮”。
采众家之长 树品牌影响
1980年创刊的《小说月报》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满足人民群众阅读小说需求,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资料和信息窗口”为宗旨,精选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最新优秀中、短篇小说。自创刊以来,《小说月报》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办刊特色,关注选择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忠实记录当代文学发展轨迹,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以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与喜爱,很多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正是通过《小说月报》的及时选登而走向全国,其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60万册。
多年来,《小说月报》历年选载的作品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正因如此,该杂志获得众多影视导演和编剧的青睐,在影视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许多在国际国内反响热烈的影视片,如《秋菊打官司》《人到中年》《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天下无贼》《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原著都曾被选中刊登在《小说月报》上。
不仅如此,《小说月报》在国内同行业内和专家学者中也得到广泛好评。《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认为,“现在能称得上‘双效’的文学期刊一定有《小说月报》的位置。说它是文学品牌是因为其从创刊至今,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作品几乎都被它选载过,它记录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说它是市场品牌,是因为它卖得好。因为职业原因,我常去报亭看看,文学期刊卖得较好的就是《小说月报》,读者买时一般不看目录,只要是《小说月报》,就交钱拿刊走人,这就是品牌价值。《小说月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靠的是大智慧,靠的是办刊理念的突破。《小说月报》创造了文学期刊的奇迹,值得认真研究。”
集期刊之优 求拓宽发展
当下,文学期刊普遍面临市场格局的变化和新媒体的挑战,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深刻转变,《小说月报》积极面对,在办刊理念、品牌推广上,一方面坚持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宗旨,一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目前,《小说月报》已由原来的一刊,发展为《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微型小说月报》等。其中,《小说月报·原创版》首发的《如果没有明天》,依托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影视文学部,成功售出影视改编权,探索出了一条文学期刊新的增值之路。
《小说月报》借助网络时代和信息化技术,先后开通官方博客、微博,在全国文学期刊中较早开通微信公众号,借力新媒体手段,拓展年轻读者群,被媒体作为“纯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进行专题报道。此前,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对国内报刊在微博、微信等移动传播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小说月报》为天津市唯一上榜的期刊,也是唯一入围的文学期刊。
借平台之势 立业内大奖
依托文学期刊平台,《小说月报》曾举办了首届百花奖评选,由读者投票评选优秀小说,活动取得了空前热烈的社会反响,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一次大范围的民意测验”。这一以遴选当代文学佳作为使命的奖项,历经30余年,坚守承诺,初心不变,已成为读者、作家心目中较具公信力与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学大奖。
由于其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从《小说月报》的百花奖开始,就已经在作家、读者与文学界同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多次荣获百花奖的作家池莉曾表示,“虽然我曾获国内外各类文学奖数十项,但我始终更看重《小说月报》百花奖,只有百花奖能够让我触摸当今读者和市场的脉搏。”著名作家叶广芩也表示,目前国内有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但对于写作者而言,由读者直接投票评选出的《小说月报》百花奖是一个“干净的奖项,纯洁的奖项,值得永远记忆在心中的奖项”。热播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小说原著作者、军旅作家石钟山更是表示,“百花奖中读者是评委,我的作品获奖了,说明作品是真正有价值,真正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才是活的文学,永远活在读者心中的文学。”《小说月报》的百花奖见证了一份文学期刊的恒心与真诚,凝聚了无数读者的热情和寄托。它是文学与读者心心相印的记录,使几代中国作家从中获得了信心和力量。
两年一度的百花奖颁奖大会也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坛盛事。近几年的颁奖典礼上,冯骥才、贾平凹、方方、迟子建、毕飞宇、阿来、韩少功、范小青等名家全程参与。去年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季期间,刊社还在天津举办了颁奖盛典、文学朗读者晚会、文学沙龙、新书分享、作家签售、作家TED讲座、文学影视高端论坛、舞台剧演出、文学改编电影联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小说月报》以其优质的精神产品,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时代闯出了一条办文学期刊的成功之路,为努力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学不断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贡献。始终坚持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的办刊特色,不为一时的轰动效应赶时髦,而是把读者的精神需求当作刊物的神圣职责。以别人不可代替的特色显现出了自己生存的价值,并获得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