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全书近200万字的《中国期刊史》(五卷本)问世了,并于日前在北京举行了出版座谈会。作为第一部系统考察中国期刊发展史的专著,《中国期刊史》由中国期刊协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期刊史》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200年来中国期刊从萌生初创到发展壮大到蔚为大观,再到历史转型的时代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国期刊发展的历史规律,认真总结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著名期刊人的办刊理念、经营模式,详细考察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代表性期刊的创办始末、刊物宗旨、栏目特色、重要作品,客观分析了新时期期刊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未来期刊发展的新趋势、新出路。
出版意义:以史为鉴以知未来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和他的中国助手、刻字工梁发,在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华人为读者对象的中文期刊。
“从1815年到2015年,中文期刊诞生整整200年,为此,我们想编撰出版《中国期刊史》作为纪念。”作为《中国期刊史》主编,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并没有想到,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也因此,计划于2015年完成的编撰工作一直到去年年底才结束。
除了纪念,中国期刊协会还有另外一层考虑:自20世纪末以来,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期刊业形成强势冲击,期刊业的发展出现历史性拐点,期刊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个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交替的节点上,通过编撰《中国期刊史》来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石峰说,期刊媒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利器,既能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化,又能对社会变迁的种种因素作出一定程度的揭示,同时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在这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期刊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滋养和磨砺下成长。
因此,把200年来中国期刊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把期刊业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之关联性揭示出来,把不同历史阶段的杰出办刊人的办刊理念和经营模式加以总结,对于深刻认识期刊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总结期刊业的发展经验和规律,正确把握新时期期刊出版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中国期刊协会产生了组织编撰《中国期刊史》的动议。
全景梳理:史论并茂纲举目张
“对于期刊这一活跃于近现代的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出版研究界、学术界都素有研究。但将其积累发展,从微观到宏观做精细通透的研究,构成巨幅史册的,这应该说是难得的第一部,堪称是我国200年期刊发展成就树起的一座极有重量的历史丰碑。”中国期刊领域研究专家张伯海对这部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中国期刊史》“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期刊20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时期期刊发展状况的综合叙述,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的深入介绍,对一些不同凡响期刊事件的粗略回顾,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期刊200年的发展面貌。
“当然,‘全景式’只是一种比喻,200年来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恰如一幅峰峦叠嶂的画卷,在这一画卷中,疏漏还有很多。”在石峰看来,《中国期刊史》是在“居高临下”观察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轨迹。所谓“居高临下”就是站在时代潮流的高度,把期刊业的发展放到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分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站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高度,去判断一个刊、一件事、一个办刊人的是非曲直。同时,站在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斗争的高度,观察期刊界的风起云涌。
史、论并茂,点与面结合也是《中国期刊史》的特点。《中国期刊史》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由长期从事期刊及传媒研究、学养深厚、年富力强的学者刘兰肖、吴永贵、范继忠、李频、段艳文等负责撰写工作。他们在撰写《中国期刊史》一开始就达成共识:史实要可靠准确,史料要翔实充分,评价要客观公正,观点要正确鲜明。全书涉及的刊物大约有上千种,其中一个刊物用一章或一节的篇幅加以介绍的就有近百种;涉及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办刊人也有几十人。除了开篇有一个“绪论”外,每卷开头都有一个“导言”,对4个阶段期刊业发展的背景、特点等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交代,起到“纲”的作用,纲举目张。
编撰目标:兼顾学术性通俗性
张伯海说,各位撰稿人在治学上各有短长,但都恪守了共同的准则,采用史料力求准确、鲜活。归纳历史现象,绝不是人云亦云。在下结论的时候,力求立论为实,成为这部期刊史的学术品格。
此外,如何让史书“活”起来,实现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也是《中国期刊史》追求的目标之一。为了增强《中国期刊史》的可读性,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团队始终强调,从内容设计到史实表述,都要尽可能做到好读、好懂,多讲故事,多加插图,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
在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看来,《中国期刊史》的编撰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发展史。从庞杂的史料中,将期刊的历史抽丝剥茧,呈现出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编撰这套《中国期刊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对我们之后做好期刊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拥军说。他表示,由于互联网的冲击,期刊界的收入出现下滑,全面梳理期刊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期刊未来的发展也有帮助。
“《中国期刊史》的编写出版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出版史专门史方面的重要空白,而且为我们知古论今,继往开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经验借鉴和规律借鉴。”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