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论文代写代投;甄别;防范
【作 者】王雁、苟莉、刘丹、杜亮、胡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期刊社《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610041,成都
【摘 要】总结《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近年工作中发现的疑似代写代投来稿的典型现象,并结合技术手段甄别代写代投来稿。提出在杂志层面可以升级在线采编系统拦截软件代投、初审阶段通过技术手段筛查、稿件编辑阶段通过请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及图片、建立更完善的服务流程等方式,尽量防范代写代投来稿,从而降低刊文风险,减少人力、财力、物力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立一种纯净的学术环境。
2017年4月10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Springer发布消息,称其旗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 Tumor Biology)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销107篇论文,该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此消息立即在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随着相关调查的进行,一条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科技部等部门于6月14日通报,已查实部分论文作者确实存在由第三方中介机构代写、代投论文等违规现象,部分涉事作者正在承担或申请的科研项目已被暂停。虽然2015年11月23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计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坚决抵制“第三方”代写、代投、修改等学术不端行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仍有部分人涉险违规。该行为除了给编辑带来更大工作负担外,更严重的是论文造假带来的科学隐患,尤其是医学期刊的读者是广大医护人员,刊出的研究成果可能被读者作为研究时的辅佐证据引用或直接运用到临床患者身上,一旦刊出有问题的论文,以讹传讹,后患无穷圈。
笔者在此分析近年编辑工作中发现的疑似或确定代写代投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甄别和防范措施。
1、甄别疑似代写代投的典型现象
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编辑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善于在工作中发现学术不端稿件的蛛丝马迹。以下是近年我们通过技术手段以及根据工作经验发现的一些疑似代写代投的典型现象。
1.1、通过技术手段甄别发现的现象
1.1.1、筛查注册到投稿时间
本期刊社IT工程师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代写代投中介可通过一种软件批量注册用户,然后通过程序自动登录和自动提交稿件,可在短时间(一般不超过50s)完成大量投稿;而人手动进行注册以及投稿,仅注册过程就需要填写很多作者信息,哪怕是采用复制+粘贴也不可能在50 s内完成:因此,可以断定这部分属于代写代投来稿。这一手段能够甄别采用软件代投的来稿。
1.1.2、作者注册信息
已有较多文献(如[张海燕,张和,兽翠涛作者基本信息在稿件真实性审查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7,29(2):169])报道,通过筛查作者注册信息,可发现以下几种疑似代写代投的现象:1)由于代写行为较隐晦,注册信息一般只有第一作者信息并只填写必填内容。2)注册电话号码特征明显:直接写中介公司座机号或虚假号码;手机号码归属地与作者单位不一致。3)邮箱特征:包括特征很明显的虚假邮箱,或者是由字母+后缀(一般有tg.Yxtg等明显字母信息)组成的邮箱。4)用户名和密码特征:多名来自不同省市的作者使用同一个密码,而这类稿件的用户名基本上是作者姓名全拼、首字母缩写,或加上数字或字母后缀。5)文中的作者单位与注册信息中的通信地址不符,且多名不同作者单位的通信地址都是同一个。
1.1.3、登录次数少
一般作者在投稿后,会习惯性地查询稿件处理进度,至少会登录三四次;但中介代投稿件的普遍现象是登录次数很少,一般只在注册和投稿时登录1次,然后不会继续关注稿件审理的进度。他们会给每篇代投稿件预留很短的反馈结论时间,比如1-2个月,如果到期没有收到录用通知或修改后再审的通知,会立即改投其他期刊。因此,如果没有收到终审通知,他们可能只会登录一两次。这一特征虽不典型,但也可作为参考,可结合其他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1.2、根据工作经验发现的现象
1.2.1、审稿时与本刊刊出宗旨不符的文章越来越多
近几年审稿过程中发现,作者来稿中,文章主题与本刊宗旨要求范围不相符的现象越来越多。一般作者都会有目的性地投稿,为保证命中率,投稿前会筛选相关专业范围的期刊;但中介公司业务范围很广,不一定能准确了解与代投论文相关专业的期刊,而采用广撒网的方式以提高命中率。通过统计本刊近3年因“改投他刊”结论退稿的稿件,其中仅2016年7月-2017年6月1年的退稿数就占3年来总数的60%。该现象提示其中必有部分为代写代投稿件。
1.2.2、一次性投多篇稿件
一篇医学科研论文的产生,积累了作者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或科研心血,从初步总结科研成果、广泛查阅文献到最后成文,需要耗费作者很大精力;因此产出一篇医学科研论文相当不易。但我们曾遇到同一作者一次性投来5篇稿件,虽然其初衷可能是想增加投稿命中率,但我们也不由得怀疑其文章来源的真实性,不能排除其中有疑似委托代写的文章。
1.2.3、同一投稿人投多篇文章,但专业并不相同
前面讲的是同一作者(文中确有作者署名)一次性投多篇文章,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筛查出来。还有的情况是同一投稿人在不同时间投多篇文章,而所投文章内容的专业以及工作单位并不相同。编辑在长期工作中,对投稿人姓名有一定的敏感度,对经常投往本杂志的作者有一定的关注。其中绝大部分是杂志的忠实作者,但也有极少数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因为网络在线系统来稿一般显示的是投稿人的姓名,但该投稿人未必是文章作者之一。其中有一个投稿人在短期内投过多篇稿件,编辑熟悉其姓名,因此筛查了他的所有投稿,发现2016年1-4月期间共投来8篇稿件(当时前6篇已退稿,新收到2篇在初审阶段),文章涉及领域包括骨科、整形外科、口腔领面外科,甚至还有泌尿外科。编辑进一步查看每篇文章,发现文中并没有其署名,而且作者工作单位都不相同;因此,我们断定此投稿人是由代写代投中介公司人员注册,果断对最后2篇稿件也做了初审退稿处理,并将此账号纳人黑名单。
1.2.4、 2篇一模一样的投稿
2017年5月,我们在初审阶段发现一篇文章的题名以及投稿人姓名(也是文章第一作者)与2017年4月的一篇稿件完全一样,查看这2篇文章内容也一字不差。我们初步认为是作者误投,正准备与作者联系时,发现这2篇文章的作者注册信息(账户名、密码、邮箱及手机号)都不一样。当时即怀疑是作者同时委托2家中介公司代投,但不约而同都投到了本刊;我们进一步打注册信息中的电话,对方支支吾吾,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对这2篇文章果断退稿,并通过文中所留工作单位找到了文章作者,对其做了严肃的批评。
1.2.5、作者所在单位科研能力与文章水平不符
我们曾收到过一篇县级医院骨科来稿,报道过去1年内单中心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审稿专家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大型三甲综合医院1年内也不一定能收治这么多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此我们打电话与作者核实,其回答前后矛盾,无法回答核心数据,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篇文章是由中介公司代写伪造的。
1.2.6、审稿专家发现“一稿多投”
本刊的审稿专家可能同时也是其他同专业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有文稿的审稿意见中写明,审稿专家在审此文的同时,发现与其他杂志送给他审稿的文章一模一样,属于典型一稿多投。我们进一步与该文作者联系,他承认是委托中介公司投的稿。
1.2.7、忠实作者举报
最近我们接到了本刊作者打来电话,举报有中介公司与其联系,希望他代写文章并给予报酬。他仔细询问对方找他代写的原因,对方明确表示是通过在杂志QQ群调查我们的活跃作者群发现的。我们杂志开设读者、作者、编者QQ群已有近10年,该群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对加群的人员审核较严格,期间有不少中介公司申请加群,被我们立即拒绝并加人黑名单;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仍有几个中介公司人员以读者身份加人,并在群里观察杂志活跃作者后私下联系代写代发事宜。
2、从杂志层面如何防范代写代投来稿
2.1、升级在线采编系统,拦截软件代投
目前国内有多家在线采编系统,其中部分已有拦截软件代投稿件的功能。我们所使用的采编系统此功能尚不完善,正在升级中,增加了注册以及投稿的验证环节(只有人工投稿收到验证码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以及用户邮件激活环节,基本可以阻止软件代投来稿。
2.2、初审环节的防范
主要措施有如下2条。
1)初审每篇稿件时,首先查看作者注册信息。除了观察其注册邮箱和电话号码有无可疑外,还应将其用户名及密码在在线系统中查询,看有无重复。若有重复,则核对该用户名是否属于同一作者,该作者的投稿是否专业方向相同、是否工作单位一致等。此外,还要核实文中的作者单位与注册信息中的通信地址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将注册信息中的通信地址在在线系统中查询,看有无其他投稿,并一一核对是否来自同单位投稿,必要时可进一步打电话核实。
2)从系统后台查看该篇文稿的注册至投稿时间,可筛查软件代投稿件。
2.3、文章编辑过程中的防范
若文章已进人编辑加工阶段,我们可在修改过程中进一步防范。主要措施有如下3条。
1)中介代写文稿一般格式非常规整,但仔细看内容非常空洞,尤其是讨论部分。讨论是文章很重要的部分,需要结合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并提炼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中介代写者未参与研究,并无深刻体会,因此写出的讨论基本上是文献的机械堆砌,文字逻辑和可读性很差。对于这类文章,需要与投稿人直接沟通,让他提供该文的病例原始资料或实验类论文的原始数据以及原始图片,若他不能提供,并且无法写出达到要求的讨论,可认为该文涉嫌造假或代写代投,即予以做退稿处理。
2)目前我们对编辑加工的稿件涉及有统计学分析的部分,请作者必须提供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截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3)中介代投稿件一般存在一稿多投,因此我们对每篇录用的文章都要进行刊前查重,避免该文已提前在其他杂志上发表。
2.4、更加完善出版服务流程
中介来稿如此猖撅,也与杂志自身出版流程不完善有一定关系。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特点,我们认为初步可从以下几点完善出版流程。
1)版面费收取时间提前。版面费收取时间可提前至终审录用这个节点。编辑可根据文章大体版面及彩图版面,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然后再进行编辑加工和退修,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作者转投他刊。
2)提前签订版权协议。可提前在投稿时即签订版权协议,在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情况下,作者“一稿多投”就属于侵权行为;但需注意,1985年文化部曾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3条第5款规定,大型期刊或学术性期刊收稿后30天内如不能决定是否采用,应通知作者已收到稿件,并延至3个月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这种规定关照了期刊出版者和作者双方的利益,值得借鉴;因此,也要求我们改善审稿流程,缩短审稿周期及刊出周期。
3)结成同类期刊联盟防范中介来稿。可按期刊群建立黑名单库,共同规避中介投稿等学术不端。金铁成困认为同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合作来有效防范一稿多投,其方法值得借鉴:互赠期刊、刊登下期要目、通报稿件信息、共享审稿专家、发表联合声明、联合退稿、联合曝光、联合拒收稿件。
3、结束语
代写代投中介的大量出现,是现有体制、期刊社、作者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根源在于某些作者的学术道德观念薄弱,把严肃的学术创造演变成了一种功利论文造假。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除了从期刊社层面采用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地防范代写代投来稿,还必须从宏观层面人手,加强立法、完善临床试验注册共享原始数据、提出相关医学伦理指南,还要通过期刊监管部门、期刊社和作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方可实现。从更长远看,我们也应该与作者和读者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做好服务,依靠大家一起来维护学术环境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