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传统文化是装帧设计的动力之源

2018-04-2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袁涛
  人们都爱美,欣赏美,设计者要在装帧设计中竭尽所能地追求美。美包含着一种可鉴赏的、珍贵的要素。这个要素一定于人们内心无处不在,万变不离其宗,被赋予了普遍性。对设计者而言,要找到这种普遍性,除了要遵循美的形式原理之外,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研究,对中国审美意趣有所感悟。继承和发展灿烂的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先决条件。但设计者应当在熟知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美学彼时的物化表现,将传统的艺术理念融会于心,并与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将自己锻造成一名云游于艺术时空的理性穿越者。这将会孕育出装帧设计领域一派妙不可言的美景。
 
  中庸的美妙
 
  中庸,“中”是从容中道,不偏不倚;“庸”是不求夸张,有节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渗透到意识形态中的各个领域,成为指导性的原则。所以,中国式抒情相当地克制,这是受中国文化深层的“实用理性”意识影响的。“中庸之美”对诗画的影响非常明显,诗画的用情和技巧都十分注意分寸的把握,总是有一定的克制而蓄势待发,讲求内敛和意境之美。这种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恰到好处。体现在现代设计上,我们要避免过于锋芒外露,力图做到自然、天成、温润、圆融。一件无形的作品已然在那里,作为设计者的你看得到,而旁观者看不到,你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造物主将一件作品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不要刻意地表现,刻意就是做作。
 
  古法之根基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我们的国画艺术对于整个世界艺术体系而言,是有特殊贡献的。它美丽迷人,与众不同,中国水墨画十分讲究用墨和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墨与水分的不同比例,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传统水墨是运用无彩或淡彩表现天地人的艺术语言形式。墨分五彩,即焦、浓、重、淡、清,炉火纯青的中国画技法已然能够以此传神地表现宇宙万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画面的构成与形式美。中国画讲究点、线、面、体的组合与穿插形式,画面是活的,内中要有气流动。放眼现代的装帧设计作品,其组成元素无外乎图形、肌理、开本、版式、字体、色彩、文案等。这些基本元素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着各种表现形式和组合方式,以画面中的文字为例:醒目的大字号文字不管处于画面中什么位置都可以成为主体,呈块面结构;小字号的单行文字是线的感觉;多行排列的文字又成为半透明的面,形成明度、色相、对比度上的变化;零星的文字成为点缀画面的点。图像元素亦然。完整的装帧设计作品应通过基本元素产生的矛盾、对比造成冲突,形成丰富的变化,最终达到和谐统一。
 
  情怀的地位
 
  马克思曾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罗丹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任何艺术形式都一样,是离不开这个“情”字的。一件优秀的装帧设计作品必是某种深层情怀的物化表现。徐悲鸿先生画马不画鞍,他笔下“奔马”的感觉大多是警觉的,精神是矍铄、激昂、亢奋,甚至是声嘶力竭的。“奔马”傲骨嶙峋、冷对旧时的世态炎凉,抒发了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振奋民族精神的旨意。又如其作品《逆风》,画面中的一群麻雀当空振翅,你能看到画面中无形的劲风扫向麻雀。麻雀们尽管被吹得姿态凌乱,但偏要逆风飞翔。我们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在向命运抗争。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受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精神是物质的主宰,物质又是精神的化身。“物我合一”是设计者毕生追求的境界。在装帧设计领域,我一直在探索、学习、体悟。我为陕西画家魏江先生的自传《字里风骨》设计封面时,选择了线装、裸脊、半包封的设计形式。内封背景图大胆地选择了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其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以此凸显的大义风骨得到了作者的认同。背景文字做淡化处理,书名题词纵向居中,虽小尤精。半包封采用沉稳的红底,加黑白相间的小字号副书名题词,配合印章的特效装饰。封面整体对比强烈而不失衡,大小、虚实、强弱的变化自然,相得益彰。《字里风骨》的封面准确而得体地映射出作品的情怀。
 
  法古之超越
 
  “法于古人”并不是泥古不化,被古人限制住,而是借古法为今所用,这就涉及法古取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的问题。前人的具体创造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中透射出的智慧永远都值得借鉴,永远都能给予我们灵感的启迪。这也应该是我们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歌德说得好:“人们老是谈要学习古人,但是这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说,要面向现实世界,设法把它表达出来,因为古人也正是写他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所以,我们在“法于古人”的同时,“师于造化”更为重要。徐悲鸿是“法古之超越”的代表人物,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开创了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写实主义新画派。他倡导“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正确;三、黑白分明;四、动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这可说是法古与创新的最佳诠释。现代设计的摇篮——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发表的《包豪斯宣言》中说,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正是在工艺技巧中,蕴涵着创造力最初的源泉。在那样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法古信念盛行的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看到了文化传统的本真,那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智慧,来源于历史的现实精神。
 
  成为一名设计者,我是幸运的,因为装帧设计是一项奥妙无穷的工作。对“理”的执着探索,对“情”的得体把握,对“意”的充分发挥,是每一名设计者必须关注的。我们应当保持鲜明的个性,通过创造性的手段来表现所处时代的感情色彩,以此来激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作者单位:现代出版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