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芳(中信出版集团少儿通识、科普类图书主编)
鲍芳曾在时尚媒体工作12余年。2016年10月进入图书出版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信出版集团的少儿出版部门担任营销总监。2018年年初,她转任少儿通识、科普类图书主编。
“大产品经理”将成为衔接甚至推动出版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今年起,我开始转岗担任少儿通识、科普类图书的主编。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岗位变化带来的职能变化,而是中信少儿出版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实现的过程。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市场眼光和能力的新型编辑——大产品经理。这样的编辑,不再是纯粹的报选题、出书,而是既要了解用户需求、发掘用户需求,又能将这种需求做成产品,再推向市场,成为衔接甚至推动出版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尝试让每一个新入职的策划编辑都经历营销岗位的实践培训,用对市场的理解指导做产品,甚至在策划一个产品的时候就将营销前置,从而有的放矢,提高产品成功率。
营销新人经常在解决老问题和面对新问题这两件事之间摆荡:对老问题,要用系统性方法去解决,将经验积累总结沉淀下来,成为工作范式,可以极大提高效率;对新问题,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仅仅盯着本行业,有很多方式方法是可以从其他行业借鉴和学习的。所以一个好的营销人,永远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热心时事,关注最热门的影视剧、节目、话题、事件,同时也要多读书、多听书,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越有可能跨界、创新。
营销工作的核心,是信息与渠道之间最优化、最高效的匹配。作为出版人,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如何突出产品“卖点”,比如这套书是由哪个名家撰写、有多少知识点、采用多么精美的制作工艺;却容易忽略最能与用户建立连接的是“买点”,即“为什么我要买这套书,这套书能给我什么帮助,为我带来什么?”我们现在要求策划与营销的同事建立工作规范,其中之一,就是在撰写文案的时候,必须要转换立场,找出“买点”。
产品即营销。在今天,做产品的过程就是营销,比如怎样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表达书的价值。这些工作都需要非常优秀的创意从产品策划的开始就参与进来。时间即生意,罗振宇提过“国民总时间”的概念,今天几乎所有的生意都是注意力生意,争夺的都是用户的时间,只有想办法把产品植入到用户的时间场景里去,想办法占用用户的时间,才会有机会。
由此,今年我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更多原创类选题策划,尤其将关注在少儿文化通识方面的创新产品形态研究。二是建立营销+策划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作规范。
新媒体商业生态需进一步探索。近年来,我们最明显的营销特色之一,就是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发展相结合,率先找到采用社会化分销和社群营销的方式,打开少儿出版甚至是整个出版业渠道运营和营销的全新局面,为少儿出版物分销和营销,找到新的增长可能和新的范式。借助新媒体商业生态的力量,把少儿阅读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最大化。但是,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引爆的热度引到线下?如何保持一个产品的热度,在不同时间段都能找到引爆点,将长尾效应无限延长?这些仍是我们持续关注并持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