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取一种特殊的文本搜集方式,对浙江大学近百名本科生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考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集来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媒介接触和信息选择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倾向性和目的性,对媒介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权威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对信息的选择上则遵循一种以政治和民生新闻为导向的简便信息原则。并且在对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选择上,他们选择行为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接触;信息选择;倾向性
媒介接触行为与倾向
人们的信息接触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信息认知方式。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获取新闻,这时他们倾向于阅读、收听或收看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内容。新媒体出现之后,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时人们选择媒介信息的动机和行为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年轻一代来说,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因此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倾向与他们的父辈们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在美国,对于寻求信息,今天的年轻人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相同的年龄阶段)阅读报纸,对公共事务感兴趣,或参与到政治讨论中去。特别是涉及到支持民权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时,今天的年轻一代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感到一种认同感、骄傲感、或者感受到一种与美国公民身份相关的义务。他们并不了解政治行动的实质或过程,也没有通过选举或其他方式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他们更加不信任他们的同胞(W. L. Bennett, 2001; Delli Carpini, 2000; Graber, 2000; Mindich, 2005; Sherr & Staples, 2004) 。这种态度与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关,因为美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少。数据表明,2010年美国的年轻人(年龄段在18到29岁之间)对于网络媒体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72%(Lenhart, Purcell, Smith, & Zickuhr, 2010) 。在新闻的选择倾向上,大众传播领域的学者对于新闻的公信力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新闻的接触对于改变年轻人的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Kiousis, 2001) 。在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接触的差异上,有研究认为,年轻人将报纸等传统媒体视为一种获取休闲和娱乐的方式,而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视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Dimmick, 2003) 。在国内,对于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总体状况和使用目的研究上。这些研究认为,“在媒介接触消费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此外,大学生把了解信息作为其媒介消费的最主要动机,但对娱乐类型的媒介内容最为喜爱。上网时也常常出现盲目被动消费的情况”(彭少健,张芹;2008) 。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行为对其生长起到了负面影响,例如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消费过多,过分依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选择减少,以及在内容选择上对新闻、娱乐类消息的关注度过高等等这些倾向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张欣,项国雄;2005) 。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媒介接触状况的考察。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究大学生群体对不同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于特定媒介上的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情况,考察他们在接触这些媒介与信息时的倾向性。
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本项研究采取深度调查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大学的90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四个星期的跟踪调查。每个星期要求他们接触一种特定的媒介形式,第一周为报纸、第二周为杂志、第三周为广播、第四周为网络(注,这里没有将电视媒体作为考察对象的原因是,在校大学生缺乏接触电视媒体的条件)。被调查者需要在指定的媒介类型中选择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具体媒体进行为期一周的接触,一周结束后,选择出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五条新闻,然后进行一次小组讨论(90位被调查者共分为9个小组,每一组成员的五条新闻将被汇总),最后以投票的形式共同选择出各组最重要的五条新闻。 讨论结束后,每一组都将提交一份本组成员媒介接触情况的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每一个成员所接触的媒介名称、选出的五条重要新闻以及选择理由;每组成员共同选择出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五条新闻及理由。研究者将9个小组每周的媒介接触报告作为样本和分析对象,进行内容分析。
二、类目建构
依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内容分析部分的主要类目包括:
(一)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特征
1、报纸: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报纸建立分析类目,包括报纸所在地区、报纸类型。
2、广播: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广播建立分析类目,包括广播所在地区,广播类型。
3、杂志: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杂志建立分析类目,包括杂志所在地区,杂志类型。
4、网络新闻: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网站建立分析类目,包括网站属性,网站类型。
(二)大学生所接触的新闻特征
这部分的内容分析只针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这是因为,一方面广播新闻转瞬即逝,事后不易进行追踪和分析,杂志新闻又与报纸新闻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报纸和网络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两种媒介类型的代表,具有典型性。
1、大学生所接触的报纸新闻表现形式及内容特征
(1)报道类型: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包括专访、调查性报道等);评论、述评;其他。
(2)报道版面:头版;国内新闻版、要闻版;国际新闻版;本地新闻版;体育、文化娱乐新闻版;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版;其他。
(3)报道篇幅:200字以下;200-1000字;1000一2000字;2000一3000字;3000字以上。
(4)报道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军事;民生;社会综合;其他。
(5)报道类别:国内新闻;国际新闻。
(6)报道性质:正面、中性、负面。
2、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新闻表现形式及内容特征
(1)报道类型:消息;专题;深度报道;评论;其他。
(2)报道位置:首页;二级位置;三级位置;四级位置;四级以上位置。
(3)报道篇幅:200字以下;200-1000字;1000一2000字;2000一3000字;3000字以上。
(4)报道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军事;民生;社会综合;其他。
(5)报道类别:国内新闻;国际新闻。
(6)报道性质:正面、中性、负面。
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类型
(一)报纸
第一周被调查者要求接触的媒介类型是报纸。他们需要选择一份报纸,然后进行为期一周的阅读,最后在这一周的新闻中选择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五条新闻。在这一周的报纸接触活动之后,每组都进行了一次讨论,总结九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得到的数据如下:调查人数90人,有效参与人数70人,共选出新闻350条。涉及媒体主要包括《人民日报》、《钱江晚报》等40家报纸,其中有18家报纸被重复选取。笔者对这些报纸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如下:
1、报纸所在地区
被调查者所接触的报纸分别位于北京、广东、浙江等14个城市或省份。其中位于北京的报纸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0%。广东、浙江位列第二,均为15%。江苏所占比例为7.5%。上海、湖南两个地区所占比例均为5%。其他5个地区所占的比例均为2.5%。
2、报纸类型
将这些报纸按照党报、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这这种类型进行分类,得到表格如下,其中党报所占的比例为17.5%,综合性报纸所占的比例高达65%,专业性报纸的比例为17.5%。
再将这些报纸按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其他这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得到数据如下:全国性报纸所占比例为30%,地方性报纸所占比例为67.5%,其他类型为2.5%(注:其他类型为新加坡的《联合早报》)。
(二)广播
第二周被调查者要求接触的媒介类型是广播。总结九个小组的讨论报告,得到的数据如下:有效参与人数79人,共选出新闻395条。涉及媒体主要包括中国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之声等23家电台,其中有三家电台被重复选择。笔者对这些电台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如下:
1、电台所在地区
与报纸的广泛分布相比,被调查者所接触的广播媒体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浙江这两个地区,其中北京所占的比例达到34.8%,浙江所占的比例为30.4%。上海所占的比例为8.7%,广东和江苏均为4.35%。广播的收听也呈现出了国际化的特点,分别有被调查者收听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广播,虽然比例都只占到4.35%。
2、电台类型
将这些电台按全国性电台、地方电台、海外电台这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得出的数据如下,全国性电台所占比例为30.4%,地方电台所占比例为56.5%,海外电台所占比例为13%。
(三)杂志
第三周被调查者要求接触的媒介是杂志。总结九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得到的数据如下,有效参与人数82人,共提供新闻410条。涉及媒体主要包括《看天下》、《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30本杂志,其中有12家杂志被重复选择。笔者对这些杂志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如下:
1、杂志所在地区
杂志的分布集中在北京和广东这两个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53.3%和20%。其次是上海和宁夏,所占比例均为6.7%。其他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河南、湖南、湖北、美国,所占比例均为3.3%。
2、杂志类型
按照时事新闻类、政经类、人物类、艺术类、其他这几个类别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杂志进行分类,结果如下,时事新闻类杂志所占比例最高,为60%。政经类杂志其次,为16.7%。人物类杂志第三,为10%。艺术类和其他类杂志所占比例均为6.6%。
(四)网络
第四周被调查者要求接触的媒介是网络。总结九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得到的数据如下,有效参与人数79人,共提供新闻395条。涉及的网站主要包括新浪网、腾讯网等20家网站,其中10家网站被重复选择。笔者对这些网站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如下:
1、网络类型
按照综合性门户网站、传统媒体官网、其他这三种类型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网站进行分类,得到的数据如下:综合性门户网站所占的比例最高,为60%,其次为传统媒体官网,比例为25%,其他网站所占比例为15%。
2、网站属性
按自营网站、官营网站和其他网站这三种属性对被调查者所接触的网站进行分类,得到的数据如下,自营网站所占比例为35%,官营网站所占比例为55%,其他网站所占比例为10%。
(五)媒介所在地区的总体分布
对报纸、广播、杂志这三种媒介的接触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被调查者接触媒介的区域分布上。可以就这三种传统媒介的所在地描绘出一幅大学生媒介接触区域分布图。
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传统媒体集中分布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几个地区,其中北京的比例最大,达到42.5%。其他的媒介零散地分布在江苏、湖南、宁夏等地。另外被调查者还选择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媒介,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海外媒介,虽然比例并不高。
二、大学生接触新闻特征
(一)报纸新闻
在报纸新闻的接触过程中,被调查者共被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投票选出5条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新闻,最终得到45条新闻,笔者对这45条新闻进行了如下的编码和分析。
1、报道类型
在本次研究中,被调查者接触最多的报道类型为消息,所占比例为57.8%。其次分别为深度报道和评论,比例分别为31.1%和8.9%。被调查者对于通讯和特写的接触率最低,在他们所接触的新闻类型中,只有一篇是通讯。
2、报道版面
在报道版面这一类别上,被调查者接触最多的国内新闻、要闻版,比例达到42.2%。其次是综合版,比例达到24.5%。被调查者在头版位置选择新闻的比例也较高,为15.6%。在国际新闻版、地方新闻版以及体育、娱乐新闻版选取新闻的比例较低。
3、报道篇幅
在选择新闻的篇幅方面,被调查者最多选择的是字数在1000到2000之间的新闻,比例为51.1%,达到一半以上。对于篇幅在200-1000字的新闻的选择率也较高,比例达到24.5%。2000-3000字的新闻的选择率为11.1%。3000字以上或200字以下的新闻的接触率较低,为4.4%和8.9%。
4、报道内容
在报道内容方面,被调查者接触最多的新闻是民生新闻,比例达到35.6%,第二为政治新闻,比例为31.1%。其他依次为社会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军事新闻以及体育新闻。
5、报道类别
被调查者接触更多的是国内新闻,比例达到71.1%。对国际新闻的选择率较低,比例为28.9%。
6、报道性质
在选择新闻的时候,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选择负面新闻,比例为68.9%,其次是没有明显偏向的新闻,比例为22.2%。对于具有正面意义的新闻,他们选择的较少,比例仅为8.9%。
(二)网络新闻
在网络新闻的接触过程中,被调查者共被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投票选出5条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新闻,最终得到45条新闻,笔者对这45条新闻进行了如下的编码和分析。
1、报道类型
被调查者所接触的网络新闻中,消息这一报道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8.9%,其次为深度报道(15.6%)和网络专题(11.1%),属于深度报道的7篇新闻都是全文引用自传统媒体。其他类型的报道是网络所特有的图片报道,即一幅图片下附一句话新闻,所占比例最小,为4.4%。
2、报道位置
网络新闻所在的报道位置即进入网络新闻所需要的点击次数,一级位置即网络新闻所在的位置为首页,二级位置即新闻需要经过两次点击才能进入正文,以此类推。报道位置的级数越少,说明新闻的显要度越高。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所接触的网络新闻所处的最多位置为三级位置,比例为51.1%。其次分别为四级位置(26.7%)和二级位置(20%),只有一篇报道位于四级以上位置,没有报道位于首页位置。
3、报道篇幅
对于网络新闻报道的选择时,调查发现,比例最多的是200——1000字的篇幅,比例达到44.4%。其次是1000一2000字的篇幅,比例为28.9%。200字以下的篇幅为6篇,其中有3篇字数是在100字以下的,属于网络新闻所独有的超短篇幅。2000一3000字和3000字以上的报道篇幅均为6.7%。
4、报道内容
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报道内容为政治报道,比例为40%,其次为社会综合型报道(26.6%)和民生报道(17.8%)。经济报道和文化娱乐报道的比例均为6.7%,没有涉及体育和军事类的报道。
5、报道类别
被调查者所选择的国内新闻的比例为77.8%,国际新闻的比例为22.2%。说明他们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国际新闻。
6、报道性质
与对报纸新闻的选择倾向一致,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选择负面新闻,其比例达到68.9%。中立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分别为24.4%和6.7%。
讨论与结论
根据前述研究发现,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媒体接触和新闻接触的总体特征和倾向性。
一、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总体特征
(一)权威性与接近性相结合的媒介接触习惯
对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存在着权威性和接近性的倾向。权威性体现在仅仅对《人民日报》和“中国之声”这两种全国性的主流报纸和广播媒体的选择比例就达到了18.3%和63.6%。大学生对党报的热衷程度虽然不高,但在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时,他们更倾向于在《人民日报》上选取。在选择广播媒体时,这种权威性的倾向就更加的明显,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广播媒体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中国之声”。这说明,在接触传统的报纸和广播媒介时,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权威性的中央媒介。在接近性方面,因为被调查者所处的地区是浙江省,因此他们在选择媒介时,也会较多地考虑浙江地区的媒体。例如,在报纸媒体的地区分布上,浙江地区的比例就达到了15%。广播媒体所在地区的分布上,浙江地区的比例更高,达到了30.4%。权威性体现的是主流媒体的支配地位,虽然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有一种消解权威的倾向,但是,在正式的媒介接触和选择过程中,他们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权威媒体的控制。接近性体现的则是地方媒体的优势,也体现出学生群体寻求认同感的一种普遍心理。
(二)地域选择上的集中性与多样性
在报纸、广播、杂志这三种涉及地域性的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大学生群体的选择倾向体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集中性,二是多样性。集中性体现在他们所选择媒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四个地区的总体比例达到76.48%。与这种地域选择的集中性特征共存的是,选择的多样性。对于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大学生群体不仅选择了国内的媒体,而且还选择了国外的媒体,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这四个国家的媒体选择上,又对应第一个特征,即权威性与接近性。美国是全球媒介最为发达的国家,这种权威性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大学生的媒介选择。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三个国家均为亚洲国家,体现出一种全球意义上媒介选择的接近性。
(三)新媒体接触的去官方化
被调查者对与网站的接触主要集中在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上,对于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接触得较少,这一方面体现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新媒体接触的非官方化。他们更倾向于接触那些开放性和自由度更高的网站信息,对于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他们则较少接触和选择。
二、大学生接触新闻的总体特征
(一)新闻选择上的短小性
无论是传统的报纸新闻还是网络新闻,被调查者在选择时都倾向于选择短小易读的新闻内容。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所接触的报道类型和报道篇幅上。对报纸新闻的选择上,消息的比例达到了57.8%,在选择网络新闻时,消息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了68.9%。这说明消息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闻体裁更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对于通讯或深度报道这些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阅读的新闻体裁,大学生群体则接触得较少。这同时也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篇幅选择上,对于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被调查者选择的篇幅都集中在两千字以下,对于两千字以上篇幅的新闻报道选择较少。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缺乏深度阅读的习惯,日常媒介接触活动中较多地进入到一种快速浏览和浅阅读的模式中。
(二)对政治和民生新闻的关注度高
在报纸新闻的内容选择上,政治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比例达到了66.7%。同样,在对网络新闻的内容选择上,政治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比例也达到了57.8%。这与美国学者关于年轻群体的媒介接触倾向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美国学生群体对于政治新闻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娱乐信息。但在本研究中,中国的学生群体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很高,他们对政治抱有很大的热情。
(三)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高
在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他们认为重要的报纸新闻中,国内新闻的比例达到71.1%。在网络新闻的选择上,国内新闻的比例也达到了77.8%。这表明大学生群体在新闻选择的倾向性上,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国际新闻。
(四)新闻选择的负面倾向
在本研究中,负面新闻是指那些对于负面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而并非是从新闻的真实性与否角度出发的。负面报道是“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一般认为正面报道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负面报道则有一种歪曲社会整体形象的危险。但有学者认为“不管是对正面信息的报道或是对负面信息的报道,只要掌握客观、适中、平衡等原则,都具有检测环境、驱邪匡正、协调利益、和谐社会等功效与价值” 。因而从本质上而言,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都是媒介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不存在好恶之分。但从受众的接受角度而言,对信息的选择倾向则是其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大学生群体对负面新闻过多地关注,一方面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价值倾向上对追求“正能量”动力的缺乏。
注释
Sharon E. Jarvis, Natalie Jomini Stroud, & Austin A. Gilliland (2009).College students, news use and Trus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Zheng Wang, John M. Tchernev, & Tyler Solloway 2012,A dynamic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needs, and grat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Kiousis, S. 2001, 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immick, J.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Mahwah,N.J.: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彭少健、张芹,2008,《浙江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现状考察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4期。
张欣、项国雄,2005,《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新闻界》,第6期。
张威,1999,《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第1期。
朱清河,2008,《美国负面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及其启示——以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作者简介:
(1988.01.01— ),女(汉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