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构建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体系初探

2018-04-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卢海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有2500年建城史。自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开创南京建都史1700多年来,南京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高原。在这片高原上,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传世之作。

  一

  南京流传下来的地方文化作品版本复杂、种类繁多、体裁丰富、门类齐全,内容涉及方志、历史、文学、诗歌、科技、宗教等多方面,其中许多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如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诗品》,史学作品《后汉书》《宋书》《南齐书》,“二王”书法,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绘画;南唐诗词书画;唐宋方志;明代《永乐大典》《本草纲目》《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清代文学作品《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随园诗话》,等等。清代文人余怀称赞南京:“衣冠文物胜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天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对于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方兴未艾,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自2009年正式启动的南京市重大文化工程《金陵全书》,将南京历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分为“方志”“文献”“史料”“档案”4个系列,进行影印整理出版,至2017年年底已出版220册。又如南京出版社自2005年启动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采用点校的形式,将历史典籍普及化,至今已出版58册94种。这些成果在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出版工作,其阅读对象还仅仅局限在某一类人群,出版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领域,出版整理工作还很不充分也不平衡,既未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未能全面、系统、立体地展现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资政、存史、教化、育人、怡情、养性等功能。

  如今,在南京申报“世界图书之都”和“世界文学之都”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体系”,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弘扬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何谓“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体系”?笔者认为关键词有3个。

  第一个关键词是“南京”。顾名思义,就是在空间上,出版的图书必须以南京为中心。也就是说,作品内容是写南京的,如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宋朝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明朝礼部《洪武京城图志》、陈沂《金陵古迹图考》、葛寅亮《金陵梵刹志》、顾起元《客座赘语》,清朝顾炎武《建康古今记》、甘熙《白下琐言》、陈作霖《金陵琐志》,民国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以及金陵关税务司《金陵关十年报告》;或者作者是南京人,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明朝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性理》《天方典礼》,民国唐圭璋《全宋词》;或者作品是在南京编写的,如六朝法显《佛国记》、萧统《昭明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沈约《宋书》、钟嵘《诗品》、周兴嗣《千字文》,明朝解缙等《永乐大典》、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清代李渔《芥子园画谱》、吴敬梓《儒林外史》、谭嗣同《仁学》;或者作品是在南京刻印的,如明朝吴承恩《西游记》、冯梦龙《警世通言》、李时珍《本草纲目》等。

  第二个关键词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中,存在于传世典籍中,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水源泉。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传承有序的传统文化载体,就是传世典籍。南京历史上流存下来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作品,只要是推动社会进步、富有启迪价值的——通俗地讲,只要是传播正能量的传世作品,无不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我们面向未来的文化内核,阅读经典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给予传世名著极高的评价,他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的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的深远,其作品虽历经千年,仍然无损其价值。”这段话用在南京优秀传统文化上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个关键词是“出版体系”。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容,出版体系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又对内容起反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通过创新形式来展现,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出版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出版工作,它是建立在常规出版工作之上的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个富有创新的出版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使传统文化的出版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规范合理,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出版、无序出版、跟风出版、平庸出版,避免浪费资源,从而多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印制精良的作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当下中国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相应的出版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结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体系”必须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高站位,才能展示南京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魅力。在这个体系中,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有专家学者钟爱的原典,也要有大众喜爱的普及读物;既要有传统形式的图书,也要有缤纷多姿的文创产品。

  我们通过对已出的南京传统文化图书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体系”应由文献档案、辞典图录、学术研究专著、大众普及读物和文创产品5个层次的图书(文创产品)构成,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由深及浅、互相支撑的“五位一体”金字塔状的出版体系。

  四

  关于“五位一体”金字塔状的出版体系,其5个层次可以用“五度”来概括。

  第一个层次:“文献档案”有浓度。

  在“五位一体”的出版体系中,文献档案处在金字塔体系的顶端,属于最上一层。这个层次的图书,立足原创和原典,涵盖方志、文献、史料、档案各门类和文史哲各领域,为其他4个层次提供最原汁原味的、富有浓度的文本,同时也决定了其他4个层次的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诚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所言:“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即经典的内容深厚,书籍的数量十分丰富,确实是各种言辞的渊薮、启迪才思的宝库。

  文献档案的挖掘、整理,是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需要我们对丰富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梳理,在摸清家底后,才能左右逢源、循序渐进地推出相应的作品。比如,到目前为止,南京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金陵全书》220册、“南京稀见文献从刊”58册、《中山陵档案》11册、《中国战区受降档案》12册、《南京大屠杀档案》20册等。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出《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南京近代民族工商业档案》、《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南京经典文库”和“雨花英烈史料丛书”等。

  第二个层次:“辞典图录”有厚度。

  选取南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热点和亮点,邀请全国一流的专家,编写出版一批有学术厚度的精品力作。已经出版的有《南京辞典》《南京大百科全书》《中国南京云锦》《中国云锦图典》《南京大屠杀辞典》《南京地名大全》等。我们还需要就辞典和图录的出版进行系统的设计,推出《南京名人辞典》《南京名著辞典》《南京建筑辞典》《南京动植物辞典》《南京方言辞典》《南京非遗图典》等。

  第三个层次:“学术专著”有深度。

  针对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特点,按照近期、中期和长期3个时段,制定相应的出版规划,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南京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出版一批富有思想底蕴和人文传统的作品。除了已经推出的“六朝文化丛书”“明朝文化研究丛书”“十朝故都文化丛书”,以及《南京通史》《南京城墙志》《中山陵志》《钟山志》外,还可以推出专题性的《南京全史》(包括《南京政治史》《南京经济史》《南京对外交流史》《南京文化史》等),以及《秦淮河志》《雨花台烈士陵园志》《总统府志》等。

  第四个层次:“普及读物”有广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前3个层次侧重于提高,针对的读者群相对较小。对于普通的读者,需要通俗易懂的读物。“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因此适宜大众阅读的普及读物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如“品读南京”丛书、“南京印象”丛书、“南京不会忘记”丛书、“文化南京”丛书、“可爱的南京”丛书、“我爱南京”丛书等,我们还可以推出“南京地标”丛书、“南京名人”丛书、“南京山水城林”丛书等。

  第五个层次:“文创产品”有温度。

  将南京优秀传统文化物化成一件件文创产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使读者一见倾心、乐于购买,同样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南京成语故事》书·茶组合”、“《南京传世名著》书·茶套装”、“南京旧影·老地图”系列、《南京传世名著》笔记本、“南京24部传世名著”书签等。

  上述“五位一体”的“五度”出版体系,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一体系的建立,对于出版“代表国家意志,体现最高学术水准,传承历史文化,展现当代风采,适宜国际传播”的作品,积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全民阅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公民,提升南京的文化品位,推进南京文化走出国门,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系南京出版社社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