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认知传播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培养

2018-04-16 来源:《中国编辑》
  【摘要】从认知传播视角出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有身份的交叉性与认知的多重性,工作的专业化与传播的职业化,以及工作方式的多维化与编辑本身的学者化等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编辑面临着读者与作者互动意识增强,网络化工作模式与编辑技术素养缺陷,读者的认知碎片化与选择性阅读等机遇和挑战。认知传播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培养,应该开展多维度实践培训,增加编辑的体验与认知;构建合理外部环境,刺激编辑主动转型;实行编辑人才队伍的分层化建设与分类指导;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编辑的参与式学习,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
 
  【作者】陈世华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术期刊与大众通俗刊物相比,具有作者专业性、内容学术性、形式固定化、受众单一化等特征,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技能和培养方式不同于大众通俗期刊编辑。学术期刊编辑的培养模式与工作方式既需要传承传统经验,也要具备开阔的视野、深厚的专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应时代变革和专业变迁。随着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转向,认知科学渗透进入各个研究领域。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认知传播学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切入,以人为研究中心,探寻受众与传播之间的互动机制,以信息为工具、媒介为桥梁的传播效果流程研究范式,这与学术期刊编辑注重以人为主体,以知识质量和价值评估为主要内容,以创新作者、编者和读者的互动方式,以提升学术传播效果为目标的培养模式相契合。本文立足于认知传播视角,分析现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特性,思考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的培养。
 
  一、认知传播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特征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创新、生产和发表的载体,是学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其功用在于向社会传播学术新知识,传递学术研究新动态。在媒介融合发展浪潮推动下,新媒介形态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模式正悄然变化,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认知传播视角下的多维特征。
 
  (一)编辑身份的交叉性与认知的多重性
 
  学术期刊的传播者是作者(学者),内容是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论文),传播介质是杂志,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身份便具有交叉性的特征。认知传播构建主义之下的身份构建理论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定义为向他人表明身份,形成自我特定形象。在学术出版中,学术期刊编辑既是学术成果的接受者(受众),也是学术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这种双重身份相互交叉,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要面向学术界与学者,开展相关学术成果的编辑工作,这要求其能够沉心静气做好严谨的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衣,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是作为传播者,要随时关注时代语境的变化和学术前沿,顺应信息传播科技的最新进展,探索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路径,能够在纷繁的信息时代,找准传播新渠道,准确定位传播受众,扩大刊物的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千变万化、时时更新,编辑既要理解学者在高屋建瓴中甄别过时、模糊、创新乏力的学术见解,科学、严谨、准确地评估学术生产的质量和价值,又要能够汲取网络中各家所言、集思广益,形成自身的系统化认知,这对编辑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重的学术认知模式是互联网赋予编辑工作的新特征,也是适应发展潮流、求得生存空间的新机遇。
 
  (二)编辑工作的专业化与传播的职业化
 
  从心理学的选择性机制来说,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是编辑对学术研究内容的选择性注意、接受、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存在外界信息干涉编辑的认知机制,也存在编辑自身累积而成的独特认知机制。不同的认知机制构成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元认知”。约翰·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meta-cognition),认为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个体通过对自身以及认知对象、认知策略的知识积累形成元认知知识,并根据认知任务进展情况的不同形成元认知体验,再依据认知活动的种类、主体的经验进行一定的计划、监控、调节。学术期刊编辑存在关于自身学术编辑工作认知过程之外的认知,这种认知能够对编辑工作过程进行策略性的调节与监控。面对浩瀚的学术蓝海,编辑缺乏足够的精力掌握所有学术知识,因此专业化是当前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术期刊虽然在内容上具有独特性,但是仍然需要传播于众,创新传播渠道与方式,吸引大量的读者是编辑潜在的职业化任务。当前读者对期刊的体验认知是基于多屏、融合、交叉等多重语境实现的,其认知心理难以掌控。由此编辑又具有另一项隐性工作,即要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与新媒体呈现方式,探寻能够得到读者身心认同的传播形式,从而以职业化传播者的身份参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
 
  (三)编辑工作方式的多维化与编辑本身的学术化
 
  认知科学中“机能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一系列刺激反应与行为总是指向特定目的,换言之,机能主义强调行为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行为之前的假设。放眼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读者总是带着某种目的接触、理解、使用传播媒介,因其接触的方式多元又随意,由此推动了编辑工作方式的多维化。首先,学术期刊纸质版的整体构架、版面设计以及接触难易程度,直接影响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判断,形成首因效应。对纸质版期刊进行全方位设计,使读者首次接触时便形成良好的认知印象,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其次,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是读者强化目的性阅读的典型。现代学术期刊的编辑在设置期刊网络版式时,往往将文章的核心内容置于显而易见之处,以标题化、简练化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节约理解与阅读的时间。编辑工作的多维化是为了适应读者多元化阅读方式发展而来,而编辑本身的学者化与学术期刊不断增强竞争力的需要相关。一方面聘请高校专家作为专业内容板块的顾问,促进编辑队伍学者化;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招聘时需要引进高学位、高水平,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的编辑人才,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
 
  二、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期刊作为传递学术信息的重要媒介,受学术思潮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不断发生变革。面对技术提供的便利,抓住机遇转变工作模式是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但是新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也面临各种挑战。
 
  (一)编辑、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意识更加强烈
 
  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与解码》中认为受众在解读信息时,通常存在接受式、妥协式、对抗式三种模式。受众是主动性、针对性地注意、知觉与理解信息,而不是被动盲从地接受信息。认知传播学融合认知心理学,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主观意识的发挥,过滤性地处理利己信息,选择性地存储信息。特纳的“双域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可以同时激活两个互相冲突的心理结构,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合为一个新的心理结构。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时,一方面个体处于独立于自身的现实情境中;另一方面个体内心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情境,个体的创造性即是融合这两个情境,生产出新的情境,以便自身更好地接受与理解。学术期刊无论使用何种媒介,其最终的呈现方式仍是文本。这类文本是携带着某种学术信息,也是一种说服他人的观念。作者通过学识的积累生产出学术文本,随后编辑进行再加工,使之更为完善。加工的效果最终由读者的反馈得以检验,学术期刊读者的特殊性是携带强目的性并拥有自身见解进行文本解读。三者间的独立性在互联网时代下更为明显,因此强化作者与编辑的互动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当务之急。新媒体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恰好为作者、编者和读者三者互联、互动提供了快捷、廉价、高效的沟通平台,这也是编辑转变工作模式的重要机遇。
 
  (二)网络化工作模式与编辑技术素养的缺陷
 
  认知传播学将媒介看作一种传受介质,注重认知与传播过程中媒介控制主体的影响。学术期刊编辑由于严格的职业规范、固定的工作模式和主观的编辑意图等因素,会影响和塑造目标受众的认知。现今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模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是编辑的重要工具。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内容生产、传播以及阅读方式,学术期刊己经日益重视引进和运用信息传播科技来提高工作效率,拓展知名度,也吸引更多读者。以其推送的学术期刊公众号为例,对整体布局进行美观化处理,将重要内容进行醒目标注,注明作者信息以及与之合作作者信息;对内容进行人性化处理,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并提供各类文本下载格式以满足读者需求。然而当前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技能并未完全适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多数是处于网络化应用的初级阶段,缺乏能够熟练掌握网络知识与技术的人才。纸质型的办公时代已经逐渐落幕,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化处理学术期刊工作是大势所趋,掌握必备的网络和数字技术知识是编辑的基本技能。网络、新媒体工具虽然给编辑工作提供便利,但是同时淡化了编辑的责任意识,“小圈子”现象更加明显,网络社交更加频繁,“功利主义”“人情社会”等传统观念,以新的网络群落的方式不断侵蚀着编辑意图,消解着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和学术品格。
 
  (三)读者的认知碎片化与选择性阅读挑战
 
  施拉姆曾将个体处理信息的心理机制比作“黑匣子”,是无法看见琢磨的心理过程,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的日益进步,人脑处理信息的“暗箱”逐渐透明化。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相融合,发现信息传播流程中个体心智与脑部的运作过程互相渗透,并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感染着个体的注意力、唤醒度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学术期刊的传播介质呈现出纸质版与网页版、公众号版等形式,多种类型传播介质构成的传播环境,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习惯与编辑的排版方式。首先,相对于纸质版需要购买来说,网页版与推送公众号版的学术期刊具备易得性和低门槛的特征,是读者较为青睐的阅读介质。然而在信息膨胀时代,学术信息同样爆炸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读者面临诸多信息的碎片化阅读形式,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学术内容,导致期刊价值不能完全体现。因此,读者内在化、心理化的浅思考思维模式,成为其处理学术期刊信息的主要手段。其次,学术期刊公众号的提示性推送模式,也助长了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为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便利。将学术期刊标题化展示、内容叠化收起,虽然迎合了读者的选择性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将最具价值的内容标题化,以及怎样引导读者进行深入阅读,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挑战。
 
  三、认知传播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培养的路径
 
  认知传播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培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普遍的机械培养模式,而应将编辑视为一个具备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个体,在继承传统职业理念和职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学术发展前沿和信息传播科技发展前沿,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科学的培养方式方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学术发展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
 
  (一)多维度实践培训,增加编辑的体验与认知
 
  体认传播观认为个体创造出的概念与意义,是基于个体与客观世界间的互动体验和个体内在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即个体的体验与认知,是认知世界与自身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学术期刊因其学术性与专业性,总是将自身置于高位,极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编辑的活动更是囿于本身圈层之内。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培养路径,首先,应是加强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体验。一方面以举办学术期刊编辑与读者见面会等形式,使得编辑多与读者产生互动,能够准确认知读者的要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基于此,既能集思广益强化编辑的创新意识,也能做好学术期刊的推广工作,提升期刊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另一方面选派编辑与期刊约稿、特稿作者进行实地学习,体验稿件的塑造过程,并学习相关学术知识,储备基础技能与知识。其次,在编辑与社会实践互动体验的基础上,注重内在的认知加工。这种认知加工的内在性体现在编辑既要正确认识学术期刊的位置与作用,形成端正的学术态度与严谨的治学理念,也要将责任心、进取心、精品观等编辑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之中。
 
  (二)构建合理外部环境,刺激编辑主动转型
 
  行为主义理论的“目的”“同化”“强调”等观念,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编辑人才培养要具有目的性,即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集体氛围的同化以及特殊能力的强调培养等,刺激编辑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适应环境变革和专业需求。首先,行为主义的“刺激一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缘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必要变化。学术编辑的外界环境刺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期刊组织的内部环境,即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刺激编辑发挥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学术期刊组织期刊协会或者联盟,共同讨论行业出现的问题并构建策略,借用外界整体框架的力量,转变编辑的工作理念,提升工作技能。其次,借助认知心理学的模仿理论和学习理论,组织学术沙龙,建构编辑学术圈,利用集体氛围的同化作用,刺激编辑向优秀编辑和期刊主动学习,获得办刊经验。最后,在强调编辑的主观认知上,做出策略性调整,使其认识并接受新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的多样化呈现方式的需要,祛除传统纸质版期刊旧思维,强调网络化的工作思维以及拓宽新型的传播渠道。
 
  (三)实行编辑人才队伍的分层化建设与分层指导
 
  社会整合理论认为正是因为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才使得社会得以有序运转。学术期刊亦需要各部门、编辑间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专业化分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体知识获得的能动性与适宜性,因此编辑人才培养应该注意分层化建设与分类指导。这就要求编辑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首先是在纸质版与网络版并行发布的前提下,注重术业有专攻,分层培养纸质版编辑与网络版编辑,对其进行专业化培养,使之与所属期刊类型、风格相匹配。其次是期刊的网络版,分类培养专业网页版、公众号与微博等新媒体编辑,熟悉网络版学术文章的编排形式与技巧,吸引读者的兴趣。再次是板块化培养,无论是人文社科版还是自然科学版等,都要塑造专业化编辑,使得其熟悉该板块的基本学术知识和学术动态以及相关学者的信息。最后是“编传”分离培养,“编”主攻于学术期刊内容上的编辑与整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化的内容,凸显学术期刊内容的精准性;而“传”主要在于探索推广传播新渠道与创新传播新形式。
 
  (四)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编辑的参与学习
 
  引入参与式学习方式培养学术期刊编辑,重点在于发挥学习的社会性与情境性,将编辑培养置于日常工作之中。一方面引进复合型人才,提高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质量。复合型人才既可以将其新知识与理念融入工作中,惠及其他老编辑,也可以跟随老编辑学习工作经验,尽快熟知选题、组织作者队伍、审读稿件等。另一方面鼓励编辑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学历水平,努力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此外,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国内外合作机制。分配好资源投入,加大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编辑工作提供良好的硬性条件,例如引进视觉制图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措施。同时加强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交流,为编辑提供合适的培养情境与社会环境。
 
  在目前低质信息泛滥、高质量信息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作为承载创新性知识的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能够为读者甄别和遴选有价值信息的编辑,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是关键,编辑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需要转变学术期刊编辑的培养观念,从认知传播视角出发,注重编辑的分层培养与参与式学习,加强各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同时树立正确的编辑价值观念,提高编辑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为学术创新和发布提供更好的平台,为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