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科技期刊开放获取

2014-11-27 来源: 人民网 段思伟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行学术交流的渠 道不断拓宽,如何利用越来越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寻求未来更好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难题。要想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开放获取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开放获取概述
  开放获取,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和出版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 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交流,提高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成果的长期保存,而出现的一种学术论文“出版付费,阅览免费”的新型出版模式。此项运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2001年发布“布 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后,开放获取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致力于开放获取的出版和传播机构也相继成立,如出版社 BioMed Central(BMC)、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等。
  目前,开放获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和机构仓储(Institute Repository)。其中,前者被称为实现开放获取的“金色之路”,只在开放获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后者被称为开放获取的“绿色之路”,只在论文发表后由作者或者第三方将论文储存在网站、学科知识库或者是机构知识库中,并且目前来说开放获取期刊是开放获取的主要路径。
  截至2012年12月17日,根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数据显示,DOAJ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已达8484种,其中我国开放获 取期刊36种。DOAJ涉及17个一级学科,具体包括农业与 食品科学、艺术与建筑学、生物与生命科学、商业与经济 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一般工程、保健科学、历史 与考古学、语言与文学、法律与政治学、数学与统计学、 宗教与哲学、物理与天文学、综合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 术与工程,其中我国开放获取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医学、生态学等领域。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必要性
  开放获取的科技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明显的优 势,他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世界级的科技资源共享的平 台,加快了科技成果传播速度,同时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成 本,这些都推动着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进程的加快。
  加快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范围。借助于现代 网络和数字终端显示技术的开放获取期刊,使得科学交流 不再受到时间、地点、费用等条件的限制,使得科学交流 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并且提高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相关期刊来说,开放获取更是 促进国防科技信息深入人心、广泛传播的一种新的期刊出 版模式,这不仅有助于科技期刊更好地为装备建设和国防 科技发展服务,更重要的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 的地位,扩大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减低期刊出版费用,降低知识获取成本。与传统科技 期刊进行比较,开放获取后的科技期刊,一般采用电子出 版,节约了印刷成本,同时也省去了相应的快递费,这些 不仅降低了期刊出版费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友好型社会的构 建,这是科技期刊为我们国家建设所尽的绵薄之力。
  开放获取科技期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免费获 取,这和现在传统科技期刊相比较而言,读者们知识获取 的成本大大减低,这将有助于人们知识文化层次的提高以 及对最新科技前沿的把握。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相关科 技期刊来说也是一样的,开放获取不仅减低期刊出版费 用,同时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来说,他们更容易利用网络 资源判断文章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审稿的精度、节约审 稿的时间,减低期刊的时滞,提高期刊的质量。
  推动科教兴国建设,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目 前,我国信息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一些 问题,如果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得到实施,加大了信息的传 播速度和范围,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免费的知识,这必然 会加快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加快科教兴国建设进程。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 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 的战略基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后对于我们把握科技 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要作用,所以开放获取期刊必然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问题
  影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可以分为两个层 次,一是意识层面,一是技术层面。意识层面主要是人们 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认知,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经费、版 权和质量控制等3个关键问题。
  意识层面——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认知。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如 果不能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在我国就 不可能得到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职称的评审机制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有严 格的发表论文要求,这导致科研工作者对SCI、EI、中文 核心等收录期刊非常执着,对它们收录的期刊认可度高, 促进了它们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高质量的文章是科技期刊 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以及评审制度 认可开放获取期刊发表的论文时,我们的科技期刊开放获 取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踏步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成 果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国防军工领域相关期刊而言,只有我们的专家认 识到开放获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才能更好地做到为公共 利益服务,真正提高科技期刊对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 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技术层面——经费、版权和质量控制。决定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生死存亡的问题就是运作经费问题,如果这 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就很难取得大的发 展。目前,开放获取期刊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编辑成本、同 行评议费用、出版制作成本、行政管理费用、网络出版技 术和设备费用等。根据国际现有开放获取期刊运行模式可 知,开放获取期刊经费来源主要是作者、机构和广告商, 作者付费模式是主要模式,例如BMC对其网站上的广告 一次点击收费5美元,每年广告收入高达百万美元。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后用户可以无限制使用,但这并意 味着不存在版权问题,只是赋予的对象与程度不同。与传 统科技期刊相比,论文作者的版权不再是全部转让给出版 商,要根据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协议来确定,这就是问题 所在,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划分版权所有,怎样才 能更好地保护作者的劳动。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就 没有设置相关条款,这给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带来 难题。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 低从根本上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目前评价科技期刊 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是ISI的JCR以及CNKI等各类提供的 影响因子,这些适合传统科技期刊的评比,但是新型开放 获取期刊究竟该采用何种期刊评价体系,也是影响科技期 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
  促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政策建议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 需要法律解决开放获取期刊版权归属问题,同时还需要高 效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保障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是促进科技期 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国家层面的认可与 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开放获取认知的匮乏。就国家政 策具体形式上来说,应该有针对性制定支持创建开放获取 期刊的政策,培育开放获取的品牌等;就资金支持方面,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科研工作者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 文章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就是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开 放获取期刊的建立与发展。
  就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开放获取而言,中国国防科学 技术信息学会可以与世界先进的开放获取机构加强联系与 合作,可以选取领域内高质量期刊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促 进本领域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政策与资金 支持模式,探索本领域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良好模式。
  解决开放获取期刊版权归属问题。版权归属问题的解 决是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的核心。我们应该从满足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细化和健全《著作权法》,既要保护作者 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增强知识 传播动力,注意公众利益的实现与保护。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开放获取而言,除了要 考虑到版权归属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外,还要考虑到信 息安全问题,细化实施开放获取期刊中发表论文内容的安 全保密协议,既要做到促进国防科技信息传播,又要保护 好国防科技信息。
  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质量评价 体系。公开、透明、高效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 系是促进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评价体系包括评 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它们应该囊括期刊定位、特色、编辑队伍、作者队伍等等各类信息,使得开放获取的科技期刊 能够进入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循环,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 流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我们对于未来开放获取后的期刊要有严谨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发展服务,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作者单位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编辑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