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

2018-03-23 来源:中国编辑 张海生 蔡宗模 吴朝平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臻完善,传统的学术期刊日益被卷入“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更快地传播出去,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无障碍实时流通,是目前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与历程
 
  媒体融合引起我国新闻传播界的关注和讨论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从期刊与互联网技术的关系演变来看,可以以2010年、2014年为分界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刊网互动(2000—2010年)
 
  进入新世纪后,传统期刊业受到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影响,积极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期刊的转型发展,推进“刊网互动”。将网络新技术注入学术期刊领域之后,给传统的学术期刊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编辑技术、编辑方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给学术期刊工作者思维方式和编辑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网络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开始破除对网络的神秘感、隔阂感和恐惧感,加快研究并适应网络新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学术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更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此外,学术期刊还积极创建同名品牌的网络版,辅以网络编排方式,实现刊网互动发展。
 
  较之传统的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刊网互动”时期的学术期刊,无论是在信息传播方式还是出版形态上,均实现了较大的变革。在学术信息传播方式上,由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一点对多点)转变为网络平台上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多点互动、开放互联的模式。这不仅是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进步,也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现代化转向,反映了其“用户意识”的增强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学术期刊的出版形态上,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开始引领学术期刊的发展。网站不仅成为学术期刊开展活动的重要途径,还成为宣传学术期刊的重要阵地。刊网互动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方式,缩短了出版周期,扩大了学术影响范围。学术期刊通过网刊的内涵建设,不断增强互动功能,激发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热情,作者、编者和读者均能通过网站及时交流与讨论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形成争辩焦点,聚焦问题核心,深化理性认识,为编辑部组约到高质量的专题稿件提供了便利。实践证明,刊网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
 
  然而,刊网互动模式单一,且局限于部分学术期刊,更多刊社持一种观望态度。具体来说就是有实力的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开放获取,而实力弱小的学术期刊则主要依靠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维普等数据库实现有限的网络传播。
 
  (二) 第二阶段:刊网融合(2010—2014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也由单一的“刊网互动”过渡到“刊网融合”,其标志是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论坛”,同时发布了《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调查报告》蓝皮书。同年,在“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上,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刊网融合”概念。
 
  刊网融合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价值导向,方式是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流”并进。即在刊网融合的组织系统中,技术编辑(内容流程编辑、校对人员和美术编辑)分属两个独立的平台(期刊采编系统和网络编辑系统),但在同一个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工作。内容如何安排、采用哪些稿件和图片、如何确定表现形式和风格等则由栏目团队指挥中心的编辑主管决定。这样,在“刊网融合”模式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直发网络、直发杂志、同一学术资源实现“网络—杂志”的双向全程互动)对学术资源和学术观点进行及时报道,从而为读者和用户获取学术资源和相关信息提供更为多样的渠道。由此,编读之间可以进行更为畅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读者及用户的体验和感受,无形中增加了读者及用户对社会热点、学术动态和前沿的关注度。
 
  但如何用新兴的“网”激活传统的“刊”,成果却较为鲜见。多数学术期刊的刊网融合发展仍是把纸刊的内容叠加到网上,刊网融合还是一杯看上去漂亮光鲜的鸡尾酒,用户的核心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彰显。
 
  (三) 第三阶段:新媒体融合(2014年至今)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4G时代,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将2014年作为融合元年,一方面是因为在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促使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2014年移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连结点,移动终端用不同的形态强势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的刊网融合不仅表现在学术信息传播方面的融合,还体现在学术内容制作和期刊经营方面的融合。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很多学术期刊开始融入不同形式的新兴媒介,如自主开发APP、借助各种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维普)和推广平台(如Rays),实时推送期刊出版信息,为碎片化学习、移动式阅读、开放获取、在线评论与交流探讨等提供便利,契合用户需求,更加注重媒介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内容生产,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出版增长35.4%,互联网期刊与电子书增长18.2%,新兴出版蓬勃发展,势头强劲,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不仅体现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体现在由形式融合到内容生产融合的过渡上。
 
  二、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更为多元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移动终端或设备,实现学术信息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其传播效率是指数级的。遗憾的是,尽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
 
  在出版界,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融合范围不断扩大。比较而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沿,而人文社科类还局限在文学期刊、政治类学术期刊、教辅期刊、教育期刊、高校学报等领域。其二,融合深度不断加强。很多学术期刊实现了全网络化办公,开始独立开发远程采编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借助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术资源的再生产;有些学术期刊还成立了诸如新媒体部等专门机构,负责期刊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功能实现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传播;二是利用期刊网站与读者、专家和作者进行信息沟通,如通过自建网站、OA数据库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作者互动,如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QQ交流群等。其三,集群化发展已初见成效。目前主要有四种集群模式:一是出版单位集群,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二是学科集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等;三是行政力量集群,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等;四是网络平台集群,如中国知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他们均在学术扩散、管理方式、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缓慢
 
  尽管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仍然举步维艰。与报纸等主流媒体相比,学术期刊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不足,数字化进程缓慢。很多学术期刊对媒体融合仍持一种观望态度,最多在形式上改良一下。尽管一些学术期刊引入了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第三方数字化平台等媒介形式,甚至独立开发APP,但总体来看,运营状况并不理想,关注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鲜见。在网络期刊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网络出版市场发育不良、产业盈利能力弱、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背景下,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缓慢是必然的。目前,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除少数优秀期刊外,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的水平和技术还比较落后,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2. 内容生产与传播形式化
 
  在内容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仍未能突破固有模式——投稿、编辑、出版、发行,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生产上也沿袭固有的思路,简单复制纸媒内容,在知识呈现、信息附加、资料补充等方面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
 
  与此同时,融合发展也停留于形式。研究显示,在教育学36种CSSCI来源期刊中,26种官网有更新,10种仅有网站却无内容,更没有更新,广泛采用其他新媒体的效果更可以想见。出现这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是编辑部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缺乏从事媒体融合的专业人才,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也不足。
 
  3. 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技术优势并未彰显出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约化也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但也举步维艰,由于现有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限制,期刊集群众口难调。这种情况本来有望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得以改变,但当下各种期刊集群模式存在很多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导致主体性、互动性、及时性、可得性、灵活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和用户黏度,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彰显,从而反过来影响了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
 
  三、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要准确预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不太现实,但基于前面的历程回顾和发展现状做一些前瞻性思考,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1. 全网络化办公
 
  新媒体正快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学术期刊应顺势而为,紧跟新媒体应用技术,尽快实现学术期刊的全网络化办公:一是通过自主建立或借助完善的远程采编系统,将收稿、审稿、编校、发表、出版、发行等过程全网络化;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如各大数据库的网络优先出版、自建OA数据库、期刊网络推送平台等)、采取多种数据格式(如Word、PDF、流媒体、微视等)和数据类型(如全文、摘要、目录等),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和出版形式的多样化,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三是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和潜在用户进行行为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定点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四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微信、微博、QQ等与用户密切互动,实现编读之间的无缝对接和相互融通。
 
  2. 快速出版
 
  借助新媒体技术,时政类报刊出版已经实现了实时推送、实时报道。学术期刊理应融入新媒体技术,极力缩短出版周期,实现快速出版。从国际学术出版周期来看,现在美国科技期刊中已经出现了传真刊;Science视效率为生命,每篇稿件从接收到发表一般在4——5周,最长4个半月,最短纪录是24小时;Nature常规出版周期为12周,而重要信息3天就可见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学术出版界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术期刊必须借助各种手段不断缩短出版周期,抢得研究成果的发布先机,扩大学术影响力,增加作者读者黏度。要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界崭露头角,建立快速出版机制势在必行。
 
  3. 集约化经营
 
  媒体融合发展为学术期刊走向集约化经营创造了绝佳契机。纵观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发展大势,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大的出版集团,如世界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和非营利出版机构美国化学会等。当前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对学术期刊的管理改革,应充分考虑学术期刊集群化或集约化发展的实际,明确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权责利分摊机制,推动集群的集约化运营;以期刊集群的媒体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通过领头刊物和优势项目带动期刊集群发展,通过期刊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增强加盟期刊的认同度和用户黏性;制定学术期刊集群发展的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期刊集群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期刊集群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力。
 
  (二)未来发展建议
 
  未来,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必然展现另外一种业态,即通过集约化经营,更多学术期刊走向市场,走向国际,从而面临全球化、本土化和国际竞争等问题。从融合趋势和国家意志来看,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来得快。所以本文不揣鄙陋,提出以下前瞻性思考,以供学界探讨。
 
  1. 保持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与内容生产的平衡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的平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可以预测,未来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将会更加丰富多样。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如何抉择、如何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失衡,应成为转型发展过程思考的重要问题。
 
  内容生产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必须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坚守内容为王的融合理念,在此基础上谋求更为多样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借助比较成熟的移动数据平台(如中国知网手机阅读客户端、超星学习通移动客户端等)、专业的期刊评价推广平台(如RAYS、RCCSE)、权威的学术网站(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是当前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可行且容易达到融合目标的重要选项。
 
  2. 培育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核心竞争力是在某方面明显优于对手且不易被模仿的能够满足社会或市场需要的独特能力。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人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潮》中预测,21世纪的媒体之争将是品牌之争。有了强势的品牌,学术期刊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模型。普遍认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和集群化是提高期刊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总体来看,人才、品牌、文化、创新等是公认的核心要素,而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人才,编辑学、新闻传播及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打造结构合理、凝聚力和创造力强的编审专家团队,营造学习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团队文化,通过合理定位、差异发展、优质服务、质量建设和影响力提升逐渐凝练刊物特色品牌,是当前任何学术期刊都应当着力推进的首要任务。随着刊物的数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核心竞争力不会一成不变,但某些质素将会沉淀下来,成为学术期刊的品牌或标志,并持续发挥作用。
 
  3. 理顺学术期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土化,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可见的将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信息交流的国际化、编委成员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网络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全球化,即借助媒体融合的便利,在采编、出版和经营等方面的时空扩展和现代转型,以此融入一体化的全球大市场。而学术期刊的本土化,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要体现源发地的民族性,包括本国的意识形态倾向;二是指本地化,即在扩展到他国或他种民族之后的重新在地化。如美国《读者文摘》在世界各地有四十多个版本,有些地区的版本甚至与美国或者其他国际版本的内容大相径庭。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首先要重视和解决的是前一个本土化问题。当然,本土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期刊发展壮大过程中,我们还会提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问题,甚至还会提出重新在地化问题,这些都是形势对期刊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对此要有前瞻意识,但完全没有必要事前框定。
 
  一句话,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本土化“异质”特色的建构,凸显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中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出版优势的基础上,全方位整合资源,包括内容资源、专家资源、编辑资源等,通过建立数字产品营销体系,推动传统纸媒单兵作战、平面经营向集团作战、网络营销转化,在资本整合、产业融合的基础上重塑学术期刊的“象牙塔”形象,改写期刊出版业的“小、散、弱”格局,扩大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当前,在国家媒体融合战略指导下,学术期刊界应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主动探索、协同攻关,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经营,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增强中国学术期刊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