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流变与态势

2018-03-09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
  作 者 张波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2500222;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250062
 
  摘 要 【目的】掌握我国科普期刊近40年来的研究流变和态势,厘清研究历程和可提升空间。【方法】基于493篇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采用文献梳理和综合分析结合的方式,讨论科普期刊研究的得失。【结果】从萌芽期、拓展期、深化期与转型期切入,分析每个阶段科普期刊研究的特征与动因。【结论】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经过逐步发展正走向深入和更高水准,但仍存在研究内容散乱、理论思考与专题研究匮乏的问题,未来应拓宽研究视野并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关键词 科普期刊;萌芽;拓展;转型;研究流变
 
  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传播科技知识的载体,肩负着传播科学信息、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及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职责。1980年以来,对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针对科普期刊研究成果的审视思考却并不多见。已有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国清等对1979—2011年农业科普期刊的研究述要,侧重归纳特定领域科普期刊的变化脉络。以涵盖了科普期刊的泛科技类期刊研究的梳理而言,已有研究在思路与视野上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其中,王进常总结了2004年之前的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王应宽等关注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研究动态,描述了开放存取运动缘起与开放存取期刊研究进展;李航等对2012年以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作了基于改革过程与改革内容及影响的研究,认为有效推进改革的基本策略是政策扶持与细化方案、明晰权益等;陈嘉伟等总结了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进展,认为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优化中国科技期刊评价的良途;任卫娜梳理了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的研究侧重点,指出相关研究体现了研究者对学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功用的重视。综而观之,目前尚缺少对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流变的全面剖析。
 
  1、文献视野与梳理概况
 
  笔者于2017年5月1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将“科普期刊”作为题名关键词,并以1980—2016年为时间界限进行检索,共获得539条记录。除去会议通讯、评奖报道与汇编资料,并厘清重复出版文章之后,共获得样本论文493篇。其中,1980—1990年有7篇,1991—1999年61篇,2000—2009年249篇,2009—2016年176篇。从已有成果看,科普期刊研究总体上有如下特点。(1)探讨科普期刊的发展始终是研究重心所在。从不同时期科普期刊的问题和机遇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是研究者们的常见研究路径。(2)个别行业领域科普期刊研究所占比例大,研究相对深入。493篇论文中,以“农业科普期刊”为题的研究论文共121篇,约占样本论文总数的25%,涉及医学科普期刊研究的论文55篇,占比1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2个领域社会关注度高,相关期刊数量多,聚集了较多长期关注此类期刊的一线编辑和学界专家。(3)研究内容较散乱,专题性研究较匮乏。目前仅在个别方向存在持续的思考和探寻。(4)理论剖析欠缺,偏重实操策略分析和归纳。其原因主要在于已有成果作者多为编辑从业者,其研究视野和旨趣均有别于学界的理论梳理。
 
  综合来看,科普期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缺少对该领域的全面总结与归纳,目前尚未出现兼顾时间跨度和科普期刊行业跨度来审视我国科普期刊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研究侧重延循时间线对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成果做爬梳与集中分析,致力于剖析已有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对科普期刊研究的分阶段梳理和归纳是本研究的主要路向,其创新性在于全面审视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流变,勾勒已有成果的整体样貌,使科普期刊后继研究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参照图谱,从而为深化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2、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的发展历程
 
  2.1、研究萌芽:20世纪80年代
 
  对科普期刊的研究与科普期刊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相伴。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重点强调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1979年年末,农业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农业科普期刊座谈会。1981年11月,《建筑工人》简要介绍了《食品科技》《家用电器》《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12种科普期刊的刊物特色,刊登了“科普期刊联合广告”,这是科普期刊第一次以广告推广的方式集体亮相。1979—1982年,我国创办了大量科普期刊。
 
  1982年,叶明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科普期刊研究的序幕。综观1980—1990年的科普期刊研究,这其中既有对早期科普期刊历史的发掘,比如吕秉森等整理了1939年发行的药学科普期刊《药和化学》发行的基本概况;也有对科普期刊发展战略的探讨,比如庄丽远从科普期刊的竞争环境等出发提出应改革管理模式并办出期刊特色,钟天明从确立期刊择稿价值标准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树立积极的择稿标准的可行性。
 
  这一时期的科普期刊研究总体上展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研究论文数量少,除新闻报道外,以“科普期刊”为题名关键词的文章只有7篇。(2)凸显了科普期刊研究的2个“偏向”,分别是对科普期刊发展战略与措施的研究偏向和对农业科普期刊的研究偏好。从其后我国科普期刊的研究实际看,前者的偏向逐渐丰富,研究者针对不同环境提炼科普期刊的应对措施;后者则逐渐扩容为对科普期刊主要行业领域的关注。以农业科普期刊研究而论,钟天明的系列研究均聚焦农业科普期刊,从提升期刊可读性与剖析该类期刊功能的角度展开探讨。(3)此阶段已有一线编辑开始将科普期刊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陆续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如来自《新农村》编辑部的钟天明)。基于上述情况,一方面,科普期刊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拓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普期刊研究萌芽伊始便重点关注期刊发展战略,所以其开拓也必然与科普期刊发展实践同步推进。
 
  2.2、研究拓展: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为我国科普期刊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1992年,全国科普研讨会第九届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与会代表表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参与竞争和积极探索。类似思考成为贯穿该时期科普期刊研究的一条主线,将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作为研究主旨而生发梳理和阐释。
 
  科普期刊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迅猛发展,至此时期,已出现刊物内容交叉重复、发行量下降等实际问题,应当更加注重专业化与实用化,坚持科学化,更加重视选题的服务性、效用性、时间性与地域性。李伟从《中国读书报》在1998年开始的一项调查切入,指出科普刊物普遍亏损的原因为机制落后、财力受限、科普作家缺乏与科普消费市场有待发展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取得政府支持、转变经营思想、提高编辑素质与建立科普作者队伍等措施。
 
  对农业科普期刊与医学科普期刊两大领域的研究是该时期科普期刊研究的重要内容。前者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重视科普期刊在科教兴农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所应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如提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普期刊的‘本职’工作”同时迎合农业信息化的需要,发挥农业科普期刊的网络优势;二是从农业发展实际与农村社会生活出发来考量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方向,认为农业科普期刊应全方位服务于农业与农民需求。与之相比,对医学科普期刊的研究既有对医学科普期刊的“科学性如何保持”等问题的思考,也有对医学科普期刊版式设计、功用发挥如何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分析。黄海明认为医学科普期刊在引导公众树立卫生健康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不能因为要面向市场就忽视了这一导向目的,同时,医学科普期刊编辑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加强组稿、审稿能力与外语能力。此外,王甲东等梳理了多种医学科普杂志的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情况,指出其存在使用已淘汰单位、使用不准确与记录口语化等问题。
 
  20世纪末,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显露出较多的自查自省,将自身功能定位和功用发挥作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制胜关键,但对期刊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也反映了该时期研究视野的局限。
 
  2.3、研究深化:2000—2009年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科普期刊已面临多个挑战,诸如多类传播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大量生活文化类期刊争夺读者、外来科普期刊的冲击与科普期刊内部计划经济与行政体制的束缚等问题日渐凸显。由此,2000—2009年,科普期刊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下一步应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和寻求新发展。与之相伴,国家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仍在继续深化,期刊体制的自发或被动改革也在持续,出版数字化初露端倪,市场营销理念逐步树立,我国科普期刊研究开始崭露出新的研究向度并绵延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推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对科普期刊市场变化和发展的持续关注;(2)以传播学研究视野渗透的零星思考;(3)对科普期刊自身评价体系的探寻。
 
  2.3.1、科普期刊市场变化与趋势
 
  针对科普期刊市场变化与趋势的研究集中在2个方面:(1)科普期刊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拨款和宣传为主,走向了直面竞争的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这造就了期刊社兼顾期刊主业与他类副业多元经营的“一体两翼”模式和招聘人才与原有体制内人才兼有的“一社两体”机制;(2)科普期刊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科普期刊间的竞争,而是“作为整体的科普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体的竞争”。一些研究试图勾勒出科普期刊的未来趋势,如对其“报纸化”趋势的分析其实便是从报纸开始囊括部分科普杂志功能的实际出发,认为科普期刊应及时应对,尝试缩短出版周期,提升竞争力,进而将其发展趋势概括为“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定位市场化”。
 
  2.3.2、科普期刊应对市场变革之道
 
  元建龙指出市场经济对科普期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观念需更新”“质量要提高”“体制要改革”3个方面。科普期刊的未来发展必须同时提升办刊质量和加强发行营销。
 
  为了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传统科普期刊应进行网络化改造,以网络发布形式探索出版主体大众化和出版载体全球化。积极开拓新的出版形式,实现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同步推进、优势互补。
 
  在此基础上,科普期刊应求新求变,通过编辑队伍的专业知识化、科普作品的时代化与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来改变因循守旧的局面,以此来保持科普期刊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使其真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科普期刊应选任能人并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扶持,放权改制并渐进改革,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3.3、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
 
  这一时期的个别研究开始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研究者从传播主体与受众关系的角度审视科普期刊,认为应当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内容创新。思考读者市场细分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适应甚至创造读者需求。
 
  2.3.4、科普期刊评价体系建设
 
  从科普期刊市场变化吁求新的期刊评价体系出发,指出科普期刊已有评价体系和指标存在归类不合理以及未能考虑市场属性等问题,主张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区分综合性评价和单向指标评价。
 
  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科普期刊发展道路和策略的探讨仍在继续,特别是在编辑队伍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提升等方面不乏真知灼见。同时,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的疏漏和不足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研究成果相似度高。多数文章陷入了较僵化的研究思路,如对科普期刊应对市场变化方面,绝大多数研究都从人才建设、加强沟通与体制改革切入,千文一面,缺乏新意和深度。(2)研究方法多停留在情况描述与一般探讨,尚缺乏较规范的研究模式与路径。如对期刊受众的传播学梳理尚不多见,相关成果多停留在“要重视读者”的层面。
 
  2.4、研究转型:2010—2016年
 
  2010年以来,对科普期刊建设的探讨仍在继续。壮大编辑队伍、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优化专题策划、围绕刊物宗旨和社会变化实现栏目创新,这些均是科普期刊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基于此,科普期刊才能完成自身的新媒介转向、经营语态转向与运营模式转向。新时期科普期刊的研究出现了2个变化:一是对新阶段科普期刊发展困境的高度关注;二是对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探讨。
 
  2.4.1、科普期刊的发展困境
 
  科普期刊的发展困境表现在3个方面。(1)发行量下滑,年轻人转向更具吸引力的网络平台。一方面,科普期刊大多以公益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特点,缺乏足够的商业特质;另一方面,我国科普期刊多缺乏高效的内容组织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较难具备欧美科普期刊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优势。而刊物营收困难造成稿费缺失,进而导致稿源枯竭和稿件质量下降,反过来又会恶化发行结果。(2)长期以来面向科普与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空白,科普创作队伍人才匮乏。以各高校与研究机构为例,科普文章不被纳入学术绩效的考量范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疏失。(3)数字出版困境。科普期刊数字出版遭遇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富媒体环境下读者群萎缩、市场营销脱节与营收能力低下。此外,具备行业归属的科普期刊也面临读者定位过于宽泛,存在多类媒介竞争、同质化严重、难以适应读者人口结构和需求变化的问题。
 
  2.4.2、数字化转型与应对新媒体时代
 
  数字化是科普期刊的必然发展趋向,这符合世界范围内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转化的潮流动向。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要坚持几个基本立场。(1)将强化科普期刊传统优势与打造数字化传播优势相结合。科普期刊的品牌优势和编辑人才优势理应坚守,同时还要兼顾期刊内容数据库建设与多类型出版形式转化工作。(2)将提升办刊质量与跨媒介合作模式结合起来。科普期刊应继续深化准确定位,提升编辑水平,注重期刊专题策划,重视网络平台的拓展,构建数字化核心竞争优势。(3)应结合数字化转型需要,转变与调整科普期刊生产运营体系。编辑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出版理念,善于收集受众信息,成为意见领袖并引领知识消费。科普期刊在开设微博类网络平台时,应注意避免因网络平台拓展而造成纸质受众流失的情况发生,以内容为基础,以技术为依托,整合资源并树立公信力与影响力。在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新型出版运行机制时,应致力于变革期刊内部的编辑出版架构,借助新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传统科普期刊应对新媒体时代丰富变化的必由之路有“以读者为中心,转变编辑策略”“媒体联动,多媒体模式发展”“技术升级,提升大数据营销能力”3个方面。新媒体时代,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全媒体传播成为期刊杂志拓展自身的重要路径。科普期刊将坚持细分创意的内容策略、个性与创新的品牌策略、媒体整合与产品延伸并重的平台策略,以及拓展产业链条并争取多次售卖的商业策略,如此才能赢得未来。
 
  3、结论
 
  对近40年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渐进演变趋势。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多媒介生产与传播态势的凸显,叠加以国家在出版和文化事业与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影响,科普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其研究也在此历程中逐步从萌芽走向深入,进而逐步转型拓展。研究者关注科普期刊前途命运与发展策略,在期刊内容建设、市场开拓与深化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与此同时,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样清晰可辨。值得深思的是,科普期刊研究应如何实现从实务研究转向“实务+理论”研究?怎样才能在诸多已有的研究共识基础上打破僵化思维,提升研究品格与价值?
 
  应对上述问题,科普期刊研究应注重研究视野和方法的革新。在研究视野上,应更多地跳出自我审视的局限,使用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时归纳国外科普期刊在渠道运作、传受关系打造与互动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国内科普期刊发展提供策略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应积极引入多学科的思路与视角,比如经济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传播学的大数据库建设、社会学的访问法与参与观察法,乃至跨学科的焦点小组法等都应当在新媒体时代的科普期刊研究中占一席之地,以此涉足科普期刊评价模型建构、科普期刊传播话语解析、科普期刊受众画像与数据梳理等专题化研究领域,获取来自大众、社会与文化角度的发展策略调适依据,全面推进科普期刊研究。科普期刊研究与科普期刊发展一样,均需应时而变,兼容已有优势和培育深化新的专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