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财会月刊》服务专业显特色

2018-03-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汤广花
  从最初的内部资料到公开发行量高至20万份,从籍籍无名到连续11年被转载率名列前茅,从入不敷出到拥有自己的办公楼和商务地产近万平方米……一本市级刊物如何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翘楚?《财会月刊》做了很好的示范。“传播财会知识、服务财会人员、促进财会理论研究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长久的追求。”《财会月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兴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38年来,该刊将理论与实务并重,得到千万财会人的喜爱。

  坚守质量树品牌

  “刚开始走上市场化道路时,办公条件差、经费匮乏、发行渠道少,杂志要壮大求发展,谈何容易?”1986年,刘兴榜调入杂志社。5年后,年仅31岁的他开始执掌《财会月刊》。他意识到,要想做大做强一本期刊,必须扎根刊物质量,实实在在地为作者、读者服务。

  明确了“宣传财经政策、传播财会知识、服务财会人员”的定位后,《财会月刊》相继聘请来自中央部委的专家以及各大高校的教授数十人,组成学术顾问团队,为期刊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为了确保刊物内容“新、快、全”,该社在栏目设置上动了不少脑筋。从最开始的《旋转服务台》,到后来的《疑难问题解答》《会计考试辅导》《一事一议》《商榷意见》等,获得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称赞。该刊还不断开辟具有首创性的人物专栏,介绍获得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介绍会计学领域的学术大师及其学术思想,介绍大型企业财务主管及其实践经验。这些经典内容,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

  文章质量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立命之本。自创刊以来,《财会月刊》不断革新、完善审稿制度。如现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保证了审稿的公平、公正;稿件评价的评分制度,让评价结果更为细致与客观;论文的返修流程设置,不仅提高了稿件的质量,同时,加强了编者与作者的沟通和交流。

  “除了借助高校教授和企业财务精英作为外审专家,保障审稿质量,我们还在管理制度上探索创新。”刘兴榜举例说,该刊将审稿制度改为“等级制”,将过去简单的“可用”“不可用”改为ABCD4个等级,审稿标准更为细化。如今,“等级制”进一步优化为“评分制”,根据每篇文章的各个方面表现,分别给予评分,再综合一、二、三审的平均得分,决定稿件是否录用。此外,该社还创立了交互查错制度和相关奖惩制度,以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保障刊物出版质量。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为《财会月刊》赢得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

  创新思路赢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世纪90年代初,《财会月刊》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杂志的发行举步维艰。为了扩大发行量,刘兴榜常常背着沉重的订单,只身搭长途车赶往湖北各县市联系代办发行,晚上就住在简陋的招待所。招待所里没有闹钟,为了不让自己睡得太沉,他想了一个“笨办法”——睡前多喝水,这样就能早早醒来,不耽误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年底,《财会月刊》开始通过邮局发行,从此走上自办发行和邮局发行的双轨之路。

  有了邮发渠道,还要广为人知。刊社大胆创新,引进新的商业模式:实行有奖征订,奖品是刊社编撰出版的《财会知识台历》《财会专业知识百问百答》等实用小册子,深得读者喜爱。《财会月刊》的发行量从此一路上升,期发行量最高达20万份,创造了财会类期刊的发行奇迹。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的发展可以说插上了信息的翅膀。”在刘兴榜看来,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财会月刊》逐步建立了官网,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读者和作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刊社的信息,以及查询、追踪投稿情况。与此同时,互联网科技的新运用——在线审稿,也使编辑工作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

  “网络在刊社与读者、作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更直接更方便的沟通桥梁。”执掌刊社近30年的刘兴榜表示,“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有责任心,这是驱使我们工作的原动力。未来,《财会月刊》将继续致力于传播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助力中国财会事业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