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用人工智能推动交互传播

2018-02-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江作苏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新闻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沃森”等系统,可以达到每秒处理500GB数据的水平,相当于1秒钟可以阅读100万本书(2018年第2期《新华文摘》)。因此,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在数量级上,人是难以追上计算机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相对于新闻人的地位,就不仅仅是“好帮手”,而可以上升为“好伙伴”。特别是在数据运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快速与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一些新闻传播领域已经取得了替代性的地位。实际上在很多网络传播中机器写稿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众并没有觉察人工智能的悄然融入,也没有产生反感。

  新闻界往往在报道先进技术时十分敏感,但是在运用前沿技术方面却显得不如实业界那么敏锐。有人说这可能与新闻界传统的话语独占地位有关。但是,要看到当代的产业关联性十分明显,没有哪个行业将来可以永远保持独占地位。就拿出租车行业来说,以往需要获得的高门槛资质,在共享技术融入之后,自然就资质平权化了。也有人说,人的作用在本行业的地位强于其他行业,因此不必求助于人工智能。仅就驾驶技术而言,它也是一个需要手脑并用全身反应的职业,但智能化的自动驾驶已经走上了不可逆转之路。这是历史的进步,不应该对此发愁。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先天具有“哲学化”的趋向,不同的人工智能产品背后通常蕴含着不同的哲学预设和思路。我国所具有的东方传统整体论和辩证论思维方式,非常契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因而包括新闻在内的各行各业具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场域氛围。

  就国际传播而言,目前“一带一路”的延伸,迫切需要传播场域与之匹配。但是受人力之限,这么多的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经济以及不同宗教的传播空间,仅仅依靠非常有限的专业外语和新闻人力,在短期内形成理想传播局面非常难,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应该有着很大的创造天地。我们可以用东方“四两拨千斤”的理念,把人工智能这个宏大的革命性方式,应用到极为丰富的“一带一路”经济文化社交传播中去,可以说交往到哪里,交互传播就要到哪里,而不一定片面要求新闻工作者巨细必亲为,这样我们的传播能力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并做到千人千面的分发。

  当然,人机协同,为的是发挥人工智能的超能量,目的是为人,人的作用还是主宰。目前的问题是,主流媒体在协同创新方面,发掘技术层面的能量还远远不够,不要担心人会被冷落,或者是被淘汰,行业重构带来的将是行业结构的升级,将带来巨大行为空间和能量的释放。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