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碎片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量度视角的考察

2018-02-09 来源:编辑之友
  【作 者】王鹏涛  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碎片化阅读”可从深度和量度两个视角考察,以深度衡量阅读内容和阅读思考的深刻程度,以量度衡量阅读内容的篇幅、阅读时间的长短。对于碎片化阅读内涵的解读,现有成果的相同点在于均从量的角度出发,并采用性质定义法加以界定,不同点在于对属概念和性质的界定。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思辨,给出碎片化阅读概念的定义。论证碎片化阅读与新型媒介间的关系,展望该研究领域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性质定义法  新型阅读媒介

  “碎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中多次出现,其内涵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在该概念的基础上,阅读行为研究领域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碎片化阅读”。梳理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学界对“碎片化阅读”倾向从两个维度加以解读,一个维度是深度,另一个维度是量度。深度用来衡量阅读内容、恩考甚至运用是否深刻,量度用来衡量阅读内容的篇幅大小、阅读时间的长短,如果模糊了这两个维度,将难以清晰界定碎片化阅读。本文将从“量的碎片化”的角度,考察“碎片化阅读”的内涵和性质。

  一、研究综述

  1.碎片化阅读概念研究综述

  “碎片化阅读”被研究者赋予多种定义。从已有文献看,研究者是从“量的碎片化”这一角度界定“碎片化”,同时将“阅读方式”或“阅读模式”作为属概念,并将从经验现象中观察到的特点作为性质,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中的性质定义法给出定义。国内研究者对“碎片化阅读”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下文采用性质定义法的逻辑框架加以梳理。第一种,碎片化阅读是读者利用新型阅读媒介(如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方式。该定义强调“碎片化阅读”的属概念是“阅读方式”,性质是应用新型阅读媒介,表现为可随时随地进行。第二种,碎片化阅读是读者通过各类数子化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阅读内容是短小的片段式内容。该定义强调属概念是“阅读模式”,性质是应用新型阅读媒介,表现为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第三种,碎片化阅读指读者通过移动电子阅读终端,在零碎时间内随时随地、断断续续地阅读短小、片段化内容的阅读模式。该定义强调属概念是“阅读模式”,性质是应用新型阅读媒介,表现为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碎片化。

  比较上述三种定义不难发现,研究者虽然都是从量的碎片化出发,但却未能在“碎片化阅读”的属概念和性质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对“碎片化阅读”的属概念有两种看法,分别是“阅读方式”和“阅读模式”。那么,两者的区别何在?究竟哪一种作为“碎片化阅读”的属概念更合适?阅读方式是指阅读的方法和形式,阅读模式是指阅读的标准样式。虽然两者界限比较模糊,但阅读方式侧重自发形成,阅读模式强调人为制订。碎片化阅读是社会群体自发形成的一种阅读行为,因而,笔者认为将“碎片化阅读”的属概念界定为“阅读方式”更合理。另外,三种定义中对性质的表述停留在经验层面,仅对性质进行不完全的归纳与描述,未能说明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根本特质,无法有效区别碎片化阅读与非碎片化阅读。因此,需从量的碎片化区视角入手,重新审视碎片化阅读性质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这些性质的内涵与联想,进而重新界定碎片化阅读的基本属性。

  2.碎片化阅读性质的研究综述

  根据文献调查的结果,碎片化阅读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阅读内容碎片化;第二点是阅读时间碎片化;第三点是阅读注意力碎片化,或阅读注意力的转瞬性;第四点是阅读媒介的多样化,或应用新型阅读媒介;第五点是内容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第六点是阅读层次的浅表化;第七点是阅读的个性化。

  首先,需要从量的碎片化这一角度出发,删减无关的性质描述。据此,第四点应该被删减,因为阅读媒介不能直接决定阅读内容、阅读时间,所以阅读媒介与碎片化阅读无根本联系。读者可运用新型阅读媒介进行非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前者如通过手机长时间阅读经典文献,后者如通过手机利用公交时间浏览短篇娱乐新闻。然而,为什么以往研究会将新型阅读媒介与碎片化阅读联系起来?下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第五点应该被删除,因为内容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不属于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性质,与量的衡量无关。第六点应该被删除,因为阅读层次的浅表化具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阅读内容的浅表化,另一方面是阅读注意力的浅表化,两者皆不属于量的考量范畴。此外,第七点也应该被删除,因为阅读个性化并不是碎片化阅读的特有性质,而是阅读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特质。众所周知,每个阅读者的阅读情况都是个性化的,与个人的教育背景、选择偏好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有关。

  综上,在量的碎片化这一视角下,碎片化阅读性质的考察对象为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注意力以及三者的关系。下文拟对这些研究内容展开分析,探索碎片化阅读的本质特征,进而完善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在此之前,需要申明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在每一个阅读时段,读者有且仅有一个直接阅读目标(下文简称阅读目标)。因为在同一时间,读者阅读同一个内容,可能存在不同的阅读目标。如读者在五分钟内阅读了诗篇《静夜思》,其阅读目标可能仅是诗篇《静夜思》,也可能是包含《静夜思》的图书《唐诗三百首》。所以,设定此前提的意义在于,能够说明碎片化的阅读内容间是否存在联系,也能够说明不同时间段内的阅读内容是否存在联系,而存在联系的阅读内容将被视为一个整体。第二,本研究中假定阅读速度是统一的。因为阅读速度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且因人而异,它不属于但又会影响碎片化阅读的判定依据,所以本文假定阅读速度一致。

  二、碎片化阅读判定依据的分析

  1.内容的碎片化不能单独作为判定依据

  一般而言,阅读内容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可以是一段信息,一篇文章,或围绕某个专题的探讨。阅读内容碎片化可分为“量度”的碎片化与“深度”的碎片化。量度,是指内容的篇幅,包括字数、图片数、音频和视频时长等方面的差异;深度,衡量的是内容的深浅,如《道德经》的一段内容要远深于等量字数的娱乐新闻。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量度的碎片化,而阅读内容量度的碎片化是指内容篇幅较小,所以,量化阅读内容碎片化的判定标准需要设定一个值X,若阅读内容篇幅(如字数)小于X,则该阅读内容就是碎片化的。

  由于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每个阅读时刻,读者有且仅有一个阅读目标,因此,阅读内容碎片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作为目标的阅读内容是碎片化的;第二种情况是作为目标的阅读内容是非碎片化的,但阅读目标没有完成,某时段完成的部分是碎片化的。然而,这两种情况下阅读内容碎片化都不能直接界定碎片化阅读。第一种情况,如读者长时间地朗读、背诵、体会一首五言绝句,并不能算作碎片化阅读;第二种情况,如读者长时间思考书中的某个难题,也不能算作碎片化阅读。以上分析说明界定碎片化阅读,仅依靠阅读内容是不够的。

  2.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能单独作为判定依据

  在已有研究中,阅读时间碎片化是指阅读时间被分割为多个较短的时间片段,量化阅读时间碎片化的判定标准可以设定一个值Y,若阅读时间的长度小于Y,则该阅读时间是碎片化的。我们的研究认为,阅读时间碎片化不能直接界定碎片化阅读,因为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如利用等公交、乘坐地铁等零碎时间阅读新闻;读者也可以进行非碎片化阅读,如学者通过手机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经典文献。另外,在较长的时间段(大于Y值)内,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如通过手机长时间浏览各种主题的新闻消息;读者也可以进行非碎片化阅读,如通过手机长时间阅读经典文献。可见,界定碎片化阅读须综合考察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两个因素。

  3.阅读注意力需综合考虑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

  阅读注意力是指读者对阅读内容的专注程度,广义上的“阅读注意力”应至少从持久度和深浅度两个维度考察,持久度是阅读某内容的持续时间,深浅度是读者理解、思考的深度。本文仅从量的碎片化角度考察碎片化阅读,所以本文使用狭义的“阅读注意力”概念,即仅从持久度考察阅读注意力。因此,阅读注意力既可以表示为一段时间内阅读内容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为阅读一个内容花费的时间。大量经验表明,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具有如下规律:读者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越短,阅读方式为碎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为证明该规律,下文将罗列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的所有组合加以验证。

  4.注意力碎片化是碎片化阅读的判定依据

  阅读注意力碎片化,又称为阅读注意力的转瞬性,是指读者对某一阅读内容难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其也表现为读者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数量较多。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的所有可能的组合有四种:(1)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说明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较短,实质为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这种情况为碎片化阅读的可能性大。如读者短时间内浏览短篇娱乐新闻。(2)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非碎片化,说明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较长,实质是阅读注意力的非碎片化,这种情况为非碎片化阅读的可能性大。如读者长时间研究一条短篇新闻。(3)阅读内容非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说明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较短,实质是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这种情况为碎片化阅读的可能性大。如读者在短时间内浏览了《道德经》。(4)阅读内容非碎片化,阅读时间非碎片化,说明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较长,实质是阅读注意力的非碎片化,这种情况为非碎片化阅读的可能性较大。如读者在长时间内阅读《道德经》。综上,读者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越短,则阅读方式为碎片化的可能性越高。

  5.碎片化阅读的性质定义

  关于“碎片化阅读”,以往研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采用性质定义法,并且都是从量的碎片化这一角度出发,不同点在于属概念和性质的界定。属概念分为阅读方式和阅读模式两种。经过前文分析,将属概念界定为阅读方式比较合适。对于性质的界定,研究者多是在经验层面生归纳,所以本文在量的碎片化这一视角下梳理、分析了碎片化阅读性质的研究成果,得出碎片化阅读方式区别于非碎片化阅读的根本性质是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表现为读者阅读一个内容的时间较短。因此,可以对“碎片化阅读”进行如下定义:读者在确定的阅读目标指导下,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投入较短时间(少于设定的某个标注),阅读某个内容的阅读方式。它有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具有零散、随意、快捷、无序、简易等特征,但也有可能是有计划的、完整的、系统性的阅读,只是每次时间较短。

  三、碎片化阅读与新型阅读媒介的关系

  可以发现,阅读方式是否碎片化与阅读媒介并无根本关联。然而,为何众多定义表明,碎片化阅读方式是通过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这是因为新型阅读媒介的应用与碎片化阅读现象的产生具有共时性,且新型阅读媒介存在区别于纸质媒介的某些特点,使新型阅读媒介更适合开展碎片化阅读。具体而言,新型阅读媒介可以提供更多的碎片化阅读内容和增加碎片化阅读时间,正是这两个特点使新型阅读媒介成为驱动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动力。

  1.新型阅读媒介提供更多碎片化阅读内容

  新型阅读媒介是指区别于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工具,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新型阅读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能提供大量碎片化的阅读内容,相反,纸质阅读媒介提供的碎片化内容的数量较少。一本纸质图书存储的内容通常只有一个,并且是非碎片化的,一本娱乐杂志提供的碎片化内容的数量会多一点,但也被限定在一定主题范围内。而读者通过移动手机等数字化阅读设备可以阅读的碎片化内容的数量,从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因为通过联入网络,借助搜索引擎、内容聚合平台和各种推荐工具,读者可以不断获取巨量的碎片化内容。碎片化阅读内容的数量是碎片化阅读的必要条件,因此,新型阅读媒介是碎片化阅读的重要物质基础。

  2.新型阅读媒介增加碎片化阅读的时间

  新型阅读媒介增加了读者对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投入,因为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状态是人类工作生活的一种新常态。在纸媒时代,碎片化时间难以用来阅读严肃书籍,但在新型阅读媒介的支持下,碎片化时间可以非常容易地用于阅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手机携带更方便、手机能提供更多短小浅显的资料、工作中利用手机进短篇幅信息的共享越来越普遍等。新型媒介的普及让读者拥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碎片化阅读,但为碎片化阅读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3.新型阅读媒介推动碎片化阅读的产生

  碎片化阅读现象的产生是指社会成员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普遍增多,而且这种增多既可以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增多,也可以是绝对意义上碎片化阅读投入时间的增多,目前研究界对此没有清晰界定。此外,目前仍没有数据证明碎片化阅读现象已在我国产生。已有研究是从新型阅读媒介使用情况、纸书阅读情况的变化等统计数据证明碎片化阅读现象产生,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证明数字媒体成为读者的主流选择,却不能直接说明读者的阅读方式为碎片化阅读,以及读者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相较以往普遍增加。不过,事实是多数研究成果默认了碎片化阅读现象已经产生,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公认的未加证明的论断。

  碎片化阅读方式之所以会成为普遍现象,部分研究给出的解释是,碎片化阅读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读者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碎片化阅读是信息过载条件下,读者处理信息的一种必然选择。新型阅读媒介在该过程中发挥两点作用,其一,新型阅读媒介向读者传递信息过载的信号,如移动手机向读者展示各色各样的内容,反复提醒读者信息过载的事实;其二,读者使用新型阅读媒介应对信息过载造成的困境,如读者借助手机获取大量信息,新兴技术在检索效率、储存数量、个性化分发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可以对抗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新型阅读媒介的这两个作用直接推动了碎片化阅读现象的产生。

  四、碎片化阅读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卢玉红等研究者总结了国内碎片化阅读的研究方向,认为有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利弊分析、不良影响与对策研究四个方向。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包含概念研究和特点研究;现状研究包括教育领域、传媒领域、图书馆领域和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阅读行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三位研究者的总结比较全面,但分类的逻辑性稍嫌不足,下文从研究方向的分类入手,沿着本文的思路对碎片化阅读研究的未来走向加以展望。

  1.研究方向的细分化发展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出发,碎片化阅读研究应该分为三个基本方向,分别是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实际应用。按照这种逻辑梳理上述研究方向分类的成果,可将碎片化阅读研究细分为五个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是阅读行为观察,主要是观察、总结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普遍特点、特殊群体在碎片化阅读方式中的独特个性、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影响因素等。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性质研究与概念界定。第三个研究方向是利弊分析,属于理论概括,是从读者的利益出发,考察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实质是考察碎片化阅读方式对读者的双面影响。第四个研究方向是应用研究,主要是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碎片化阅读方式如何应用于教育、传媒、图书馆、出版转型等领域。第五个研究方向是不良影响的应对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其他手段改善碎片化阅读方式以求趋利避害。

  2.实证方法考察群体阅读行为

  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实际应用三者的关系是经验总结为理论概括提供材料,理论概括为实际应用提供思想指导,实际应用反过来成为新的经验材料。因此,实证考察碎片化阅读行为与影响因素,是深化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的基础性工作。卢玉红等三位研究者通过研究文献得出,我国碎片化阅读的实证研究不足,有待加强。不难预见,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社会群体的阅读行为是碎片化阅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浅表化维度的基础理论研究

  碎片化是渗透到所有阅读平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碎片化阅读可从量度的碎片化和深度的碎片化两个维度考察,后者又被称为浅表化。以往研究大多是在前一个维度考察碎片化阅读,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后一个维度界定碎片化阅读的标准难以制订,如要说明《红楼梦》比相近字数的一篇网络小说更为深刻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从浅表化的维度考察、界定碎片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其中关键工作在于制订评价阅读内容深刻程度的量化标准,以及评价阅读注意力专注程度的量化标准。另外,从不同角度出发,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指标,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