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行业报副刊体现文化自信的探索

2018-02-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简菊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报纸副刊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思想等任务,因其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形式活泼而颇受欢迎。然而,近年来,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不少传统媒体纷纷缩减版面尤其是副刊版面,行业媒体的副刊发展尤其面临着稿件取材范围狭窄、质量不高、可读性差等窘境。2017年,《中国气象报》副刊尝试挖掘与气象、气候相关的历史文化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努力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副刊形式表现出来。

  传统文化+副刊

  激发新生命力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一些困境,被迫压缩版面内容,一些“风花雪月”“阳春白雪”的副刊首当其冲,有的副刊空有其名,有的甚至直接撤掉副刊版面。然而,一些知名副刊在逆境中奋力出击,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大旗,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弘扬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自信,并在逆境中迎来一丝曙光。

  2014年,《华西都市报》将其副刊改名为《宽窄巷》,这本身就隐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以平民的视角,将本地漆器、蜀锦、油纸伞、邛窑、年画、宋笔、砂器、竹艺等作为其副刊的话题,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传统媒体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华西都市报》开辟出“天天副刊,半壁江山”,每日与新闻版平分秋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传播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

  受此启发,那些隐藏于背后的文化力量,也因此被一些行业媒体精心挖掘后重新被人们所认知,被赋予新的内涵,激发出新的生命力。

  行业媒体+传统文化

  打破行业束缚

  受行业媒体定位和报纸发行对象的限制,大部分行业媒体副刊分量轻,甚至没有副刊。以《中国气象报》为例,副刊为一周至半个月一期,内容题材多为行业内部职工写的一些随想随感,多少带点风花雪月的情感,或者家庭生活的琐碎。体裁也多限于随笔、杂文、散文、诗歌等这几样“家常菜”,不少稿件内容空洞,版面看似十分鸡肋。

  如何打破传统媒体尤其是行业传统媒体副刊在报纸上略显鸡肋的尴尬局面,话题不再是“翻炒冷饭”,活跃略显严肃的传统媒体和行业新闻版面?如何在副刊中体现其与正刊的关联和延续,使副刊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而吸引读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分,成为副刊题材的源泉和吸引读者的一块强大吸铁石。

  随着一些电视和网络节目的走红以及一些网络公众号的传播,传统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在移动端流行起来。这说明人们内心深处传统文化的意识被唤醒。这些节目为行业媒体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例如,行业媒体是否可以打破原有的范围和时间限制,打破思维定式和束缚,抛开“父母、爱情和思乡”选题“老三样”,结合行业本身特色,选取与行业相关的历史文化主题,既能让读者通过阅读副刊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带来身心愉悦。

  2017年,《中国气象报》进行了有益探索,把选题视角扩大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中来,凝练了一些与气象和气候相关的副刊话题。例如,气候变化与楼兰古国、气候变化与春秋战国力量崛起消亡、在敦煌壁画中的测风仪、海上丝绸之路与台风、气候与陆路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气候背景以及“一带一路”上的气候故事……这些话题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副刊话题范畴,也打破了原有副刊的空间限制,从现今穿越到历史空间,从单纯的气象工作扩大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气候话题,不仅承接了与气象内容相关的主刊,也为读者打开了通往历史的文化之窗。

  内容原创+文化自信

  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的原创内容都是关键取胜因素。

  2017年,《中国气象报》副刊在一系列策划的基础上,根据甲骨文中“气象”二字的发展,策划了一期《甲骨文:来自远古的祈愿》的副刊。

  策划的由头源自同年11月,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可是要从中找出与气象相关的话题,确实不易。副刊编辑联系到了河南安阳研究甲骨文的李冰(本期副刊《观甲骨之美 感先人之智》的作者),我们了解到,起初用于祭祀、占卜的甲骨文中出现了许多表示天气或季节的文字,其中“春”字最为多见。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将卜问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其中有关气象的包括卜年、卜雨(含风、雪、雾、霜、雹等)、卜霁、卜旬,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就在这几项中。

  随后,我们从这期副刊中了解到,甲骨文中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包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雷鸣电闪等许多方面,有雨、雪、雹、霜等分类,对雨水还有具体分析。更加令人叫绝的是一片占卜商王外出狩猎是否会遇上大雨的甲骨,其内容堪称“远古天气预报”:“中日至,昃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自旦至,食日,不雨。弜田,其遘,大雨。”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先民们有些活动很像今天的人工影响天气——人工求雨。比如,“戊子卜。贞帝及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曰:‘丁雨,不辛。’旬丁酉允雨。”大概意思是祈求上苍给予充足的雨水。

  此版面一出,立即引起了圈内的“围观”,不少读者表示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点,看这一期副刊“涨姿势”了。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具有十足的魅力,仍可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和文化自信。甲骨文的策划在中国气象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网友的转发和点赞留言超过了预期,看似枯燥的甲骨文,以副刊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甲骨文,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力量。

  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副刊是否可以高枕无忧?非也。仍需要在不断创新内容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借助新兴媒体的渠道优势和传播速度优势,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打造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航母,努力担当传统文化的使者。

  在当今的媒体融合时代,要想真正将内容做成王者,就必须摆脱传统媒体时代的固有思维和逻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H5、VR、微视频、微动漫等多样式报道,制作动新闻、听新闻、直播新闻、图片新闻等多类型产品,使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相得益彰。

  一块小小的甲骨文,为《中国气象报》这个小众的行业媒体打开了另一个思路,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个展示的窗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和展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报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