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传统科技出版走向科技知识服务

2018-02-02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彭 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彭 斌:科技知识服务,个人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知识服务,就是利用专业和学术领域的文献内容和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科研用户提供学术研究或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科技知识服务,正是要实现立足科研创新源头、贯穿科研创新始终、服务科研创新全过程,就是要针对科研生命全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的服务。实现专业知识服务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内容、技术、服务。立足“内容+”,集聚优质内容资源。立足“互联网+”,打造智能出版产业链。立足“服务+”,打造知识服务生态圈。

  科学出版社从2003年到2017年,从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一个上市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2017年1月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传统出版走到今天,必须发生变革,必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知识服务。

  对科技出版产业升级方向的思考

  科技出版主要是为科研人员以及专业人士提供知识传播服务,作为出版的一个细分领域是小众化的,对学科专业性要求高,市场高度细分,具有长尾特性;同时作者和读者高度重合,科学家既是内容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读者,所以整体产业链又是一个闭环。这些特征让科技出版的转型升级道路有其独特性。

  如今,科研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研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的需求也出现巨大变化。科研用户期望更加多元化的文献、数据以及技术服务,更加精准化的内容定制与信息推送服务,更加到位的科研生命全周期服务。而这样的服务就是科技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的热词,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宠儿。这里所讲的科技知识服务,个人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知识服务,就是利用专业和学术领域的文献内容和各类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科研用户提供学术研究或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目前的传统科技出版,主要是在同行评议与出版发布这一两个环节上给予科研人员提供服务,而进阶的数字出版则扩展到分享评价以及研究现状等环节,但依然没有真正深入到科研的核心过程。科技知识服务,正是要实现立足科研创新源头、贯穿科研创新始终、服务科研创新全过程,就是要针对科研生命全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的服务。

  对科技出版产业升级要素的思考

  专业的知识服务是以内容资源为核心,依托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应用先进的知识处理技术和检索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简而言之,实现专业知识服务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内容、技术、服务。

  首先立足“内容+”,集聚优质内容资源。对于科技出版机构而言,转型升级必须要立足内容的策划组织生产,要在进一步做强做优内容主业的基础上,加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实现内容价值的再创造。目前,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的科技内容资源形态相对单一化,期刊资源明显不足。近几年科学社创办了一些期刊,如2014年创刊的《国家科学评论》是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类学术期刊,首个影响因子8.0,2017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8.843,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五。2015年创办了《中国科学•材料科学》,2017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达到4。此外,科学社还加快整合科研数据库、医疗科研知识库等数字化、富媒体的内容资源,为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夯实内容基础。如中国科学院下属很多的科研院所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资源库、科研数据库以及学科知识库,如何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是我们当下正在积极努力的一项工作。

  其次立足“互联网+”,打造智能出版产业链。对于科技出版机构而言,要转型升级,要实现知识服务,技术层面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新兴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打造基于知识服务的智能出版产业链一体化平台。而所谓智能出版,就是要从传统的“编印发”线性化运作流程,转变为从作者申请基金、科研立项一直到作者增值服务的一整套内容生产和知识管理闭环,其中包括在线投稿编辑器、在线同行评议审稿平台、在线编辑加工器、XML自动转换工具、智能质检服务机器人、在线优先发布系统和智能化按需印刷平台等多个工具。目前,科学社已经开发了在线投审稿平台、期刊XML自动转换工具、在线优先出版、智能化按需印刷平台、电子商务等平台工具,其他如智能化印刷仓储物流一体化基地也在筹建中。

  再次立足“服务+”,打造知识服务生态圈。知识服务既然叫“服务”,就必须要跳出传统的出版概念,要打破并大大拓展传统的出版商业模式;也就是说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目标群体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服务,实现面向科研生命全周期的“服务+”。为此,科学社做了一系列探索。第一,积极探索与技术力量的合作,包括资本层面的合作。如成功收购了万方数据的部分股权,实现了从产品到资本的全方位合作。第二,积极探索与业态其他各方参与者的合作,与科研机构建立深层次、立体化的整体战略合作关系。如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网络中心合作成立了知识服务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大投入,专注推动知识服务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第三,与国际出版机构开展多方位合作。如与爱思唯尔合资成立了科爱森蓝公司,开展国际化期刊出版业务,推动集聚国际科技期刊资源。

  但中国科技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科技出版转型升级的路径,不可以完全照搬国外现成的模式,不同领域、不同经营规模的出版机构,都需要立足自身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成熟程度,选择合适的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希望政府主管部门、科技出版机构以及技术公司等知识服务的各方参与者,在数据和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内容资源的开放利用、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等方面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打造中国科技知识服务的产业新生态。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解 慧 穆宏志/整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