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冷热两端间 感知育人温度——新时代媒介人才教育思考

2018-02-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江作苏
  当下,媒介人才教育的客观环境可以说是处于“冰火两重天”之中,一方面,网络媒介热度烫手;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遇冷,在此环境中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媒介人才,高校师生普遍感到有压力。

  从广义上说,在当下技术革命已造成迥异于以往的传播场域中,需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把握媒介教育个性的平衡。

  新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介形式结合,属清晰明确的“热媒介”,给人以从感官到参与的全方位信息体验,影响力已跻身主流,接受方式已化为习惯。属于应用学科的新闻传播教育,其方向离不开时代变化,新媒体发展必然导致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实践和传播理念上的改变。

  这几年,新媒体技术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他们在多感官的教育信息体验中,享受了学习乐趣,减少了思考难度,但同时也造成对知识深刻性认知不足。因此,就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热媒介”的内容必须有度,与“冷媒介”的内容相中和,在推动以“热媒介”为依托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重视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本学科纵向学缘知识的养成。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校园实践中不仅要大量做新媒体作业,而且要亲自动手办纸质小报和期刊。毕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的历史和血脉相连,不能造成学生无知和缺能。

  专业知识窄化与应用领域宽广是另一个要处理好的矛盾。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合了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若不能建立融合性应用教学体系,则无法培育出与时俱进的行业人才。目前各高校的媒介教学体系仍未找到共识性的新知识体系,因此,当下应该鼓励各新闻院校根据各自的定位探索,不要一刀切地搞“高大上”的知识灌输。目前,全国有800多个新闻院系,在校生20多万人,“双一流”高校与其他院校担负的任务不同。因此,在一些院校提出“面向高端,培养高手”的目标时,有的学院则把“面向社会,培养能手”作为办学理念。这样做属于务实之举,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与时间条件下,让学生获得相对丰富和实用的知识,解决好能力“宽”与“窄”的矛盾。

  作为改进教学的平台性手段,高等媒介教育可以项目牵引为导向,以生产有温度的媒介产品为载体,把知识与技能教育融合到学生全域教育时空中。

  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前提下,选择多种项目为平台,通过项目牵引转变师生教学关系,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思考。抛弃纸上谈兵,把课程作业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实践不再是应付差事,而是学生自己对实际操作的体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讲授《媒介伦理》课时,学生就分组参与两个平台的搭建,一个是纸质内刊《媒介伦理研究》,另一个是网络版的《媒介伦理案例库》。项目使学生摆脱缺乏创新的抄转,体验传媒业务的“温度”,加深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和体悟。这一类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与思考力、创意力和沟通协调力,建立起生产具有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媒介产品意识,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培养媒介人才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在人才培养上要与社会脉动相连。目前,高校的媒介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现象明显,而传媒业的负责人也苦恼于对毕业生参与工作后的再教育。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媒介师资能力的与时俱进,对应职业需求,积极与传媒单位对接,并加大对业界精英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要给教师走进媒体,及时了解行业变化的机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有辨别地引进理论、有原则性地引导、有活力地组织教学。

  教师的本职工作不止于教书,更要育人,在赋予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和人格教育。做到以心换心,用爱心和耐心育人,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职业道德修养,赋予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职业理想的熏陶下,做一名有责任感的传媒人,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打好应对将来媒介环境无论怎样冷热变化的品质基础。

  (江作苏,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妮,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