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建立严格的学术期刊淘汰机制

201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胡解旺

  多年来,在各种各样的职称评审中,论文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件,从而导致各级各类学术期刊热得发烫、供不应求。因此,期刊主办者的日子都过得异常“滋润”,丝毫不用担心“无米下锅”。这或许是当下中国稳赚不赔的“金字行当”之一。

  长期供不应求导致乱象丛生

  高级别期刊供不应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刊和CSSCI期刊三大类。当然,它们之间许多是相互重叠的。各个学科最优秀的学术期刊均入“彀中”,概无例外。一般而言,名校和高层次科研院所的各类职称晋升,都需要在三大类名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以此佐证晋升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般高校和较低级别的科研院所人员在晋升正高职称时,同样需要在三大类名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另外,对此急需的还有数量庞大的在读博士生群体。许多高校都有明确规定:必须在本学科相关重要核心期刊发表两篇或三篇论文方有资格进行答辩。所以,一些博士生尽管完成了博士论文,但由于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答辩条件,被迫延期毕业。

  中低级别(普通核心、省级)期刊需求旺盛。一般高校和较低级别的科研院所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时,论文层次要求稍低,需要在这两类期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另外,中小学教师晋升正高或高级职称也需要在这两类期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对此需求量巨大的还有数十万在读的硕士研究生队伍。尤其是一些名校,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普通核心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1—2篇论文,作为毕业答辩的硬性条件。

  至于少量内部期刊,同样不遑多让。它的需求来源以晋升中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为主。

  在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下,一些假冒伪劣期刊纷纷粉墨登场、屡禁不绝;各种论文枪手、掮客也异常活跃,赚得盆满钵满。表面上看似热闹非凡的学术圈,其实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真正具有创新性、影响力的论文却并不多见。大量的论文是通过 “复制”+“粘贴”拼凑而成,是不折不扣的文字堆砌、学术垃圾。

  以升降制度和淘汰机制严把质量关

  笔者以为,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科研院所等,除了改变日常考核和职称晋升的方式、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外,还需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市区的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联合期刊评审机构,按学术期刊的类别,组成若干个评审专家组,定期对所有学术期刊进行评审,逐步形成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升降制度和淘汰机制,严把学术期刊质量关,绝不能让垃圾论文流入各级各类学术期刊。

  其一,从严评审高级别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刊和CSSCI期刊这三大顶级学术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中部分期刊的目标是走向世界、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接轨。因此,定期评审并实行升降制度和淘汰机制是大势所趋。

  从现有情况看,CSSCI期刊是根据一些重要学术指标,以两年为周期,实行遴选和进退机制。一些办刊质量高的期刊得以长期入选,而少数入选期刊则因为质量下降而被淘汰出局。笔者建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期刊也要采用定期淘汰制度。对于办刊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期刊应果断淘汰,对于符合条件的期刊应当及时增补。当然,少数高级别学术期刊也需要改变 “店大欺客”的倨傲姿态,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

  在此基础上,需要遴选若干种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加以培育,即在原先资助的基础上,从资金、人员、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若干年后打造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话语权的世界名刊。

  其二,坚决淘汰一批垃圾期刊。当下的学术期刊中,存在不少完全靠收费发表论文的刊物。这些期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周期短。许多期刊是旬刊或半月刊。由于周转快,因而赢利速度惊人。二是有厚度。这些期刊很像一部有“分量”的专著,动辄数百页,而且使用小五号或六号字体,尽可能刊载更多论文。三是审稿神速。正常的期刊一般的审稿周期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极为严肃。这类期刊的审稿周期则以小时计算,有的不超过12小时,有的则不超过24小时。而且,稿件通常“百发百中”、无一“落榜”。四是包罗万象。只要算得上“论文”、没有明显的政治错误和常识问题,不论是哪方面内容,只要投稿者愿意支付版面费,就不愁发表。某一期内,同一作者发表两篇或更多文章已是见怪不怪。发表多者,还可享受打折等优惠待遇。五是广泛约稿。为了获得更多的稿源,第一步是全面撒网,撞到一个是一个。第二步是“重点捕鱼”,对有意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 “专项服务”。同时,还与一些高级别期刊的编辑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他们获得作者信息。第三步是巧用“传销”方式。给已经发表过论文的作者许诺免费发表论文,游说更多的人投稿,以确保充足的稿源。

  这类期刊已经并正在严重地损害中国学术的声誉,源源不断制造学术垃圾,应予以重视并及时清理。特别是对于表面上有一定声望、却隐匿着比较严重问题的刊物进行大力整顿,设定黄牌和红牌,其中重点是地方院校的学报。有些学报非但缺乏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反而成了学术交易的重要平台。如果仅靠自律而缺乏上级部门和第三方审查的他律机制,要想改变某些学报的低水平办刊现状,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关键的举措是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规约,即规定学报必须实行双向匿名甚至全向匿名制度,且校外审稿者不低于1/2,外稿不低于1/2。同时规定学报编辑人员恪守保密制度,一经发现违规行为,将严厉处罚。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孵化器,没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何所依归?因此,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办好学术期刊是前提和基础,而宁缺勿滥则是确保质量的永恒通则。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