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闻出版工作要做到“七个坚持”

2017-09-13 来源:未知

 

  □ 张良成


  新闻出版是宣传思想文化的阵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把握导向、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当前,湖北省新闻出版行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要做到“七个坚持”。
 

  坚持把树牢“四个意识”作为根本要求

  新闻出版部门、新闻出版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要求,必须时刻烙印在心灵中、融化在血液里、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
 

  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作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全省新闻出版部门、新闻出版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原则立场问题上做到决不含糊、决不妥协、决不退缩,旗帜鲜明、笃定坚持,确保新闻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正确导向作为首要责任

  正确导向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把好正确导向关,必须毫不动摇,一刻也不能放松。
 

  近年来,湖北省局及各出版单位切实履行导向管理责任,定期召开出版工作管理例会,取得了良好的管理实效。湖北省局制定的《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进一步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实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出版导向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如有的单位对政治类、敏感性选题把关还不够严,不时出现问题图书;有的编校和印装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新华字典》质量问题在社会上负面影响不小,近期又有几本图书因质量问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有的出版物简单拼凑、抄袭模仿、跟风炒作、粗制滥造;有的热衷于大量引进外版图书;有的单位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落实;有的没有把导向管理要求落实到出版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出现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追责问责不到位;有的三审三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出版导向管理万万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的管理。
 

  要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打击非法出版物和侵权盗版行为。要严格落实党委和主管主办部门对出版工作的领导责任,坚持政治家办出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细化责任清单,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要进一步落实出版管理例会制度,及时通报舆情,部署安排工作,统一出版口径,提出工作要求;要加强选题和书号管理,从出版物源头入手,加强审核管理,强化政治方向、出版导向把关;要加强审读审看工作,加强省市州和各出版单位审读审看队伍和制度机制建设,建设“全省出版物内容审读系统”,不断提高审读审看能力和水平。
 

  坚持把内容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内容为王”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打造内容精品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局组织省内各出版单位突出抓好选题策划,每年在北京举办选题策划会,实施“8·20”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主题出版物和精品出版物。
 

  主题出版方面,《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22种重点选题”之一。2016年、2017年,湖北省分别有3种、7种选题入选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精品创作方面,78种选题作为省级重点进行培育扶持。多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或入选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名单。启动《荆楚文库》编纂工程,首批图书正式出版。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湖北省出版业“三大三少”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图书出版量逐年增大,但缺少原创,精品力作数量相对较少,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新书出版量较大,但重印再版量和单位品种发行量较低,无效库存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供给结构还不优;三是行业经济总量日益扩大,但出版主业营收占比相对较小,构建科学的发展模式任务还很艰巨。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和出版市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出版产品。
 

  一是抓好主题出版。全省出版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五个湖北”等重大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继续办好每年在北京举行的出版选题策划会;扎实推进全省新闻出版广电“九个一”献礼工程建设,抓好《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7种入选国家主题出版选题的出版工作。重点推出一批主题出版物,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二是抓好精品创作。继续实施全省新闻出版广电“8·20”精品工程,建立完善培育、扶持、跟踪、考评,优胜劣汰、激励原创的动态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原创出版,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着力发现和培育创作新人,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原创作品倾斜。建立完善“三审三校”制度,严格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出版物质量。不断优化供给侧结构,调控新书品种,提高再版重印率。继续抓好《荆楚文库》编纂工作,启动《荆楚文库》数字化出版工作。
 

  三是抓好扶持引导。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先后设立每年300万元的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及每年2000万元的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设立扶持资金以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助《中国教育改革大系》等出版项目500多个。要继续发挥好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及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作用。抓好扶持项目绩效考核,确保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湖北出版政府奖评选表彰办法,建立健全评先奖优机制。推动一批反映思想理论研究新成果的社科图书、一批记录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问世。
 

  四是抓好推介发行。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全媒体优势,开办鄂版图书荐书专版、专栏、专题、专刊,建立双效统一的鄂版图书月度、季度和年度榜单。组织文艺评论家、读者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评论活动。开展鄂版图书阅读主题活动,着力提高鄂版图书影响力和美誉度。支持新华书店和实体书店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发行网点建设。
 

  坚持把“两效统一”作为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湖北省出版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但也应正视,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随着各出版单位逐步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一些负面现象随之出现:有的主业经营和多元经营偏向,唯经济效益,不谋出版谋挣钱,不强主业强副业。
 

  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出版事业姓党,始终强化国有出版企业主阵地、主渠道的地位。一是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建立完善体现文化特点、符合湖北省实际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内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精神,出版集团、出版社必须设置总编辑。二是要推动出版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业。要实现主业优先,强化主业,将优质资源向主业倾斜。要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培育几家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合理配置出版资源,解决好国有出版企业资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使用不活等问题。要强化内部经营管理,改变粗放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挖掘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三是要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试点办法》,制定实施湖北省出版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评价;科学合理设置经济考核指标,坚决反对唯发行量。不断优化出版供给侧结构,建立健全突出出版主业的发展模式。稳妥有序推进网络出版领域特殊管理股试点,开展国有控股上市出版传媒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办好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华中图书交易会和第13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主宾省活动。
 

  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发展方向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省系统不断强化一体意识,“七个一”建设成效显著,即一个中心〔筹建知识资源服务中心(武汉)数据中心〕、一个基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一个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一批支柱型数字出版企业、一批重大出版融合项目、一批优秀出版融合内容产品、一批优秀融媒人才。
 

  2016年,经湖北省政府同意,湖北省财政厅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印发了《湖北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政府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数字出版专项扶持资金,几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拨付数字出版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扶持了92个重点数字出版项目,撬动数字出版项目投资达34亿元。2016年,全省新闻出版营收690.4亿元,其中,移动出版等新业态增幅始终位居前列。但同时,出版业融合发展在平台短板、技术短板、人才短板、资金短板、机制短板等方面的不足始终明显,需要我们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一是强化一体思维。加快新闻出版单位的流程再造、平台再造、体制机制再造,打通制作生产、传播分发、内部管理各个节点。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新闻出版与广播电影电视在内容、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合。二是培育数字出版企业。用好湖北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等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持。以“双百工程”为抓手,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建设大数据内容创优平台,形成几家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强势数字出版企业。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依托湖北省科教优势,开展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鼓励、扶持数字出版“双创”活动。抓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知识资源服务中心(武汉)数据中心、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园区建设。四是积极开拓和占领网上发行阵地,推动新华书店等国有发行企业加快建设网上发行主渠道,构建起网上、网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主体发行格局。
 

  坚持把走出去 作为重大战略

  弘扬荆楚文化,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必须把走出去作为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走出去号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从出国学习到海外设站,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促进了湖北与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合作。
 

  湖北省连续两年举办“俄罗斯·湖北传媒周”“马来西亚·湖北传媒周”,组织出版单位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书展等活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非洲建立出版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埃及设立“中埃文化编辑部”,湖北省新华书店在马来西亚开办九丘书馆。国内首套原创儿童哲学童话丛书“影响孩子一生的哲学阅读”输出马来西亚。2016年,全省对外输出图书版权116种,引进211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出版走出去走得还不够远、还不够深、还不够好:我们生产的高质量图书仍然较少,反映当代中国和今日湖北的内容缺乏;翻译人才匮乏,翻译质量不高,出版物进入国外主流渠道还不通畅,数量还不多;版权引进和输出逆差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对走出去的规律认识把握不够、动力不足,被动走出去,影响了走出去的效果;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走出去还有待破题。
 

  出版业肩负着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我们要充分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湖北省出版业走出去步伐。一是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力争在大众图书、专业图书、教育图书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品牌。抓好《荆楚文萃》双语版编纂出版。二是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利用国外主流发行渠道、海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和国际新型传播渠道,不断扩大走出去覆盖面。继续办好海外湖北传媒周。扶持骨干出版企业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鼓励和支持体制内外新闻出版企业以多种方式兼并、收购境外新闻出版企业。抓好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非洲出版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埃及编辑部建设。办好马来西亚九丘书馆。三是出台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建设好华中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加强国际版权合作交易,推动文学类、科技类等出版物版权国际贸易,逐步实现版权贸易顺差。
 

  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长远之计

  做好出版工作,关键靠班子、靠队伍、靠人才。加强班子建设,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忠诚、干净、担当。
 

  要强化学习教育培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版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要加强新知识、新业务在职教育培训。出版从业人员要按要求完成每年72学时(其中24小时为面授)的学习培训任务。要抓好“两个一百”人才工程,完善相关配套扶持和激励政策,造就名家大家;深化职业资格管理,强化从业人员“进口”管理,严格实行全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未取得职业资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及相关工作。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身份界限,对体制外从业人员一视同仁,优秀人员大胆提拔使用,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激励约束、考核评价、薪酬分配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事业心和忠诚度。

  (作者系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