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走出去”:中国学术国际对话的桥梁

2014-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姜红

  【核心提示】对中国学术出版物而言,或许最重要的是强调学术作品的原创性,同时设法使不懂汉语的读者也可读到这些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翻译为英语等学界广泛采用的语言,借助互联网这一出版平台,使远隔万里的读者也可轻松获取。中国学者也可以多阅读国际学术期刊及书籍,熟识各领域学术术语、研究方法、论证形式以及学术前沿话题。

  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长期担任生态批评国际权威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SLE)主编并参与多种国际期刊的编辑工作,有着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近日,本报记者就中国学术如何走向世界采访了斯洛维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语言是否是障碍?

  斯洛维克:我认为中国学术若要走向世界,将其翻译成英语以及其他语言至关重要。除东亚研究尤其是汉学领域之外,国外绝大部分学者并不熟悉汉语,因而无法阅读以汉语出版的学术著作。目前,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学术著作,若不以国际通用语言出版,恐怕也难以为世界学界所知。在多个学科中,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一些个别学科中,法语、德语以及西班牙语也较为重要,另外,翻译成日语和阿拉伯语也有助于增加读者群,但是在几乎所有领域,英语都是唯一的最为重要的语言。

  《中国社会科学报》:若想享有国际声望,学术刊物是否必须包括在SCI、SSCI或A&HCI等学术期刊索引中?

  斯洛维克:美国学界大部分人并不在意学术期刊是否被包含在上述学术期刊索引中,尽管有一些国家非常重视此事。如我主编的《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并没有被列入所有重要的学术期刊索引中,但有人称其为世界知名刊物。在我看来,是否被囊括在上述索引中并不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学术期刊是否必须要由国际知名出版商出版?由本土出版商出版是否同样可以走向世界?

  斯洛维克:我认为,与世界知名出版商合作很有裨益。以《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为例,在1993年创办之初,它没有依托任何学术组织,也没有出版商; 1995年,它开始依托新成立的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并与一家出版商合作。2008年,我们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将我们的期刊以纸质和电子形式一起出版,与其他数百种学术期刊在全球范围内营销,提高了杂志的国际声望。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可以帮助中国学术期刊以国际版发行,这对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很有帮助。不过,也有一些学术期刊一直保持独立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更倾向于以什么方式读到中国学术期刊呢?

  斯洛维克:我认为学术出版采取纸质和电子版结合的方式很有益处。目前我参与的一些学术出版物均是两种方式并用。《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本来只以纸质出版,自2008年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以来,也开始两种方式并用。国际订阅者往往倾向于订阅电子版,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作品发布英文电子版,会在走向世界方面取得很大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中国学术期刊提高国际知名度还有什么建议?

  斯洛维克:对中国学术出版物而言,或许最重要的是强调学术作品的原创性,同时设法使不懂汉语的读者也可读到这些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翻译为英语等学界广泛采用的语言,借助互联网这一出版平台,使远隔万里的读者也可轻松获取。中国学者也可以多阅读国际学术期刊及书籍,熟识各领域学术术语、研究方法、论证形式以及学术前沿话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