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时政新闻,如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历年来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人冲锋陷阵的“主战场”。《南湖晚报》通过融合创新,强化深度、拓宽广度、增强温度、提升广度、加快速度,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推出了10多个个性化的“自选动作”栏目,创新出彩,烹制出全面、立体、多样,更具时效性、贴近性与生动性的新闻大餐。
聚焦民生引导热点话题
治水、垃圾分类、医疗支付、治堵……这些都是当前嘉兴城市发展和百姓民生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反映民意,同时又彰显权威声音,在引导热点中有所作为?《南湖晚报》找准地方特色,以百姓关注的社会民生领域为切入点开展深度报道。在前期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来两会品牌栏目——《提问两会》,反复设置议题,丰富报道内容。
想有接地气的报道,就必须深化“走转改”,让新闻记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说实话,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来。参与《提问两会》的多名骨干记者,均围绕议题,分别随一名市人大代表和一名市政协委员深入现场,了解实情,倾听百姓呼声,让新闻报道多了一些“泥土”味道。
《提问两会》的报道在选题策划中,体现精准性、整体性、周密性,每篇按照现场、把脉、热议、回应4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推出,彰显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回应了社会的热点问题,给更多市民吃了“定心丸”。
紧盯热点传播地方好声音
在当前新媒体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的主流媒体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必须要创新文本,讲好“有温度”的故事,唱响主旋律,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掌握两会报道的主动权、主导权。
《南湖晚报》结合当前新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和嘉兴实际,紧盯热点,将目光聚焦在创新改革试验区、“互联网+”、接轨上海等,重磅推出了《两会朋友圈》栏目,每个话题均以整版篇幅重点推出。
围绕所选主题,南湖晚报社派出精兵强将,精心挑选采访对象。既有知名企业老总、创二代,也有部门负责人、知名人士、学者、科研工作者等,具有极强的广泛性、代表性、针对性。在写作中,挖掘代表、委员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在读懂个人故事的同时,感受嘉兴前行的力量,传播嘉兴好声音。
围绕主题,结合新媒体转发与互动的特点,在采访报道中,让更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关注并集体把脉,通过正向引领、正面发声,浓墨重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两会朋友圈》推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不少代表、委员特意收集、珍藏。
突出特色彰显亲和力
每年地方两会讨论现场无疑是地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富矿”。地方两会期间,除了做好“规定动作”外,还需要推出一大批个性栏目,突出都市类主流媒体特色,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
结合自身特长、特点,《南湖晚报》推出了《两会嘉观察》,派出优秀记者“潜入”各个会场,捕捉精彩发言,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以“走笔”的形式推出了《从这里,看向未来》《“两会时间”开启,恰是人间四月天》《“二孩”宝宝给委员“出难题”》《共享单车,是“礼物”还是“麻烦”?》等多篇报道,不虚夸,不回避,不自矜,凝聚人心,形成了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报道既接地气,又是社会热点,记者在写作时,又富有观察和思考,突出了报道策划的初衷,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今年是嘉兴换届的两会,《南湖晚报》有记者恰好又当选市政协委员,《南湖晚报》便量身定做,推出了《晚报记者当委员》栏目,通过记者的双重身份关注、聚焦今年的两会,先后推出多篇报道,引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市领导也纷纷“点赞”。
创新形式丰富报道内涵
嘉兴市两会期间,《南湖晚报》力促具有新媒体、新文风气质的作品“倒灌”报纸版面,让两会报道阅读更轻松。
除推出《两会画题》等特色栏目外,还特意结合当前传播新特点,精心推出了《两会建言》,派出记者聆听、捕捉、记录代表、委员最真实的声音,多角度、立体式反映代表、委员履职情况,满足用户和受众多元需求。所采话题涉及经济发展和各个民生领域,对民生问题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全覆盖。
相比前几年,今年《南湖晚报》还大胆创新,除了现场采访代表委员外,还特意设计和制作了版纸,让每个代表委员在上面亲笔写上一个最想突出的字,就这个字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这个字,如同“定海神针”,将整个主题内容进行了提炼、浓缩,使得版面简洁明快、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让受众一目了然,两会报道由此变得更好看、更有趣、更易懂。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