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全国出版印刷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2017-06-1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6月15日下午,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之际,全国出版印刷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指导,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这一盛会,联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印刷企业,致力于推动整个出版印刷产业链的融合创新发展。辨析趋势,交流思想,他们在高峰论坛上一起谋划出版印刷融合创新的未来。
 

  以融合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 刘晓凯


  在发展制约因素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驱动下,我们从供给侧致力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资本结构和企业制度创新,主动向综合服务深度转型。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开始,产业发展慢慢呈现出存量调整、增量崛起、质量提升的较好态势,发展增速连续3年触底,目前已现“U型”抬升轨迹。
 

  印刷业整体保持低缓增长。根据总局2017年印刷企业年度核验统计,2016年我国共有印刷企业10.1万家,印刷业总产值1.15多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资产总额1.29多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4%,数字印刷产值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与全球其他经济体印刷业相比,与国内其他加工制造业相比,我国印刷业继续保持了低缓增长。
 

  提质增效有成绩有特色有亮点。一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2016年10家在内地主板上市的印企营业收入298亿元,较上年增长10.7%,带动作用、示范效果增强。二是优质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绿色图书、少儿出版物、个性包装、智能标签等领域产值增速超10%,成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后起之秀”。三是新兴运营模式创意汹涌、应接不暇。目前全国已有印包业电商平台近400家,“互联网+印刷”走出创意阶段真实地服务于全行业。四是梯度转移增添活力。中西部地区印企利用后发优势“弯道超车”,加快承接转移;京津冀一体化格局的奠定和雄安新区的巨大感召力,使印刷服务当地市场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引擎作用开始凸显。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与印刷业正在发生着深度的、难以想象的融合。这些技术既是可直接投入的生产资源要素,参与加工运营,能够创造价值;又是对其他生产资源要素进行优化的助力器和放大剂,重构原有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改造着企业的原有人力结构、融资来源与行业宏观运行制度,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几何倍数的快速增长。
 

  共同推动出版印刷业深度融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国仓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代赋予了新闻出版广电人新的任务、新的职责。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也是新闻出版广电各领域之间的融合。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直属单位,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新闻出版传媒行业权威、专业、优秀的第三方综合平台及传媒文化行业的资源整合与战略投资者。在延续报纸权威性、时效性、可读性、服务性的基础上,我们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订阅号为渠道核心,延展印业独家、好书品读等分板块订阅号,形成微信矩阵群,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全媒体聚合平台,塑造一支“融媒体”采编团队,推动渠道平台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为总局的报纸,是全国唯一一家宣传印刷行业的报纸,也是我们行业自己的报纸。印刷板块一直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性强、覆盖面广。
 

  当前,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出版广电全行业都在尝试融合路径。我们这次论坛的举办,是出版与印刷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为且行且探索中的融合提供了范本。我们希望通过对印刷业趋势的权威解读,对前沿理念和重点问题的深入探讨,打造一个出版、印刷产业链战略研讨、经验交流的崭新平台,实现思想的交融、资源的整合、价值的共享,共同推动出版印刷业的深度融合。
 

  凝聚上海共识与经验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远涛


  论坛的主题是“出版印刷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发展”,巧合的是,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今年年初正式划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当时我们将划入仪式的主题定为“回家”,寓意印刷回归出版。目前,作为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和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上级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深入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出版印刷深化改革的决策精神,着手理顺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关系,推动出版印刷业务资源的深度整合重组工作,为出版印刷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完善产业布局,推进编、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对我们所开展的这些出版印刷企业股权资产、业务资源、服务流程等方面的重组整合工作的深度理解,就出版印刷的融合发展而言,就是要实现“1+1≤2”的资产数字的理化叠加效果;就出版印刷的创新发展而言,起码要实现“1+1>2”的资源渗透的化学质变效应。
 

  我们期待各位出版印刷专家学者在中国现代出版印刷发源的地方学术与实践碰撞、创新与经验对决、传承与传播融贯,凝聚形成出版印刷融合创新发展的上海共识和经验,切实带动出版印刷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军


  当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补效应增强,动态聚合特征明显,竞合共生关系凸显,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对于出版印刷行业来说,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不断推动着效率提升和格局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快推进出版印刷业融合创新发展进程,需要夯实基础,也需要新理念的指引和鲜活的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在技术、内容、组织、业态、渠道拓展、盈利模式等各环节进行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根本性转变。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此外,出版印刷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一些出版印刷企业正在数字驱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各个层面施展所长。如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和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都以实际行动自主自发地推进创新,要么加大数字化改造的攻关力度,要么整合资源提升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创新的受益者。未来,希望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促跨界融合

  

□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孙宝林


  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一部印刷史就是一部创造创新史,更是一部科技文化史。中国是出版印刷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在3000年的出版史和1300多年的印刷史中,中国出版从甲骨文、青铜铸字发端,历经简策缣帛、蔡侯造纸、雕版活字、铅字激光、汉字录入以及数字化处理等诸多技术千年变革,创造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创新基因天然禀赋。
 

  结合、融合是出版印刷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业内同仁各自领会、细心揣摩、不断探索;而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和合文化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背景和格局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下,进一步谋划产业前景,不断开辟产业发展的新境界,担负起出版印刷业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
 

  努力打造上海印刷升级版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会长 李新立


  上海是中国近代印刷的发源地之一。1843年,英国人麦都思把基督教设在南洋巴达维的印刷所迁到上海,建立了近代上海第一个出版物印刷机构——墨海出版。当时仅有3台印刷机,使用中英文活字,机械印刷。1897年2月11日,作为中国民族出版印刷业领先者的商务印书馆,承载“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正式开业。
 

  从那时到现在,跨越3个世纪,历经170多年,上海印刷产业有了巨大发展。从最新的2016年上海印刷产业发展数据来看,通过年度核验的3463家印刷企业,总资产为1143.81亿元,比2015年的1124.43亿元增加19.38亿元,增长1.72%;年销售收入858.84亿元,比2015年的810.95亿元增加47.89亿元,增长5.91%;利润总额50.49亿元,比2015年的49.02亿元增加1.47亿元,增长2.99%;对外加工贸易额87.65亿元,比2015年的95.96亿元减少8.31亿元,下降8.67%。
 

  目前上海印刷新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向,一是逐步走上“零排放”发展之路;二是传统印刷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开拓新市场;三是开拓创意设计与印刷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四是从人工到智能引领行业步入新时代。
 

  上下游 产学研 深融合擎画印业未来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军(左一)

  嘉宾: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许文才(左二)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常务副校长滕跃民(右二)

  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圣遂(右一)


  主流媒体、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印刷企业如何在产学研用这项系统大工程中紧密结合?在以“融合”为主题词的高端对话上半场,4位嘉宾侃侃而谈,阐述了对产业深度融合的见解。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冯军:产学研用的融合是一种合作系统工程,其中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是题中应有之义。从你们的角度和实践经验,如何理解出版印刷业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许文才:产学研用是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的协同合作与协同发展。与产学研相比较,产学研用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和实际应用。因此,要推动产学研用,必须在观念转变、机制保障、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
 

  滕跃民:近几年我们学校开展骨干校建设,经过3年多时间,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的等级。为什么要讲骨干校建设?它有一个前提是要设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通过骨干校建设,我们与360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学校老师的科研工作、企业见习,学生的实习、就业,都在这些企业进行。
 

  贺圣遂:出版活动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只有重视它的历史,充分理解,掌握各个环节,才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我所理解的产学研用。事实上无论是出版印刷文明的研究者、出版单位,还是完成制作工艺的印刷单位,都应该有更多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浅融合向深融合推进
 

  冯军:对学校来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学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始终能把握主流方向,在产业链前端的位置上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对出版单位来说,如何理解上下游的融合发展?
 

  许文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和产业服务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产业技术发展主流方向,把握人才培养先机。校企科研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基地,以技术交流和课题合作为纽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滕跃民:原来学校主要侧重于教学,现在我们在教学的基础上向科研方面深入。在校企合作中,老师要有意识地走出去。学校政策也往这方面倾斜,鼓励老师搞科研。一方面将科研纳入老师职称评定,一方面对各个系的考核加大科研方面的权重。这两个指挥棒效果明显,学校科研产值量每年都以20%比例递增。产学研用,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产业、学校、研究所三方深度结合在一起。
 

  贺圣遂:在中国出版大发展时,我们经常说到出版技术的发展,我觉得过多强调了虚拟技术的强大。今天出版业的发展,虽然得益于出版技术发展,但更多的是印刷工艺、印刷技术的发展,它给中国出版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所以我经常反对我们的学生过多关注数字出版,而不注重传统出版印刷。传统出版印刷为中国出版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一个出版界人士,我非常感谢印刷工艺技术的从业者。
 

  数字化 多元化 勇创新共谋实业发展

  

主持: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晓东(左一)

  嘉宾: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剑毅(左二)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健(右二)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春琳(右一)


  数字驱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创新逐渐成为企业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在数字化发展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创新课题上,印刷企业该如何发展?且听4位嘉宾的深度见解。
 

  深耕创新收获累累硕果
 

  潘晓东:3家企业都在出版印刷领域相当有造诣,在创新方面也作出不少成绩。一段时间以来,在出版印刷创新上做了哪些探索?
 

  沈剑毅:上海印刷集团通过印刷技术与文化结合在文创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上海印刷集团成立的上海映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取得了很大成果。通过与上海美术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华艺术宫的合作,生产的一大批文化产品逐渐成为这些博物馆对外销售的营销手段,并与高校合作使文创产品进入高校。上海印刷集团逐渐从印刷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文化传播者和再创者。
 

  张在健: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紧紧抓住数字化全媒体阅读和需求订单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做了五大工程。一是数字印前,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在线编校和全球协同出版。二是建立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计算中心,建立出版与印刷的数字化管理。三是建成亚洲第一条按需印刷流水线。四是建成中国云出版云印刷CCPP平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五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非洲建立了实体公司。
 

  贾春琳: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在商业包装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布局,如药品包装生产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几年,盛通一边开荒,一边“种庄稼”,建立了新的供应链管理,包括运营、转账和贸易的运转。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对外投资和对外预购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少儿教育类项目的投资,涉及少儿编程类、少儿园艺类企业以及少儿数学和围棋类的公司,同时并购了全国最大机器人教育培训公司乐博乐博。
 

  多元布局孕育发展新机
 

  潘晓东:3家企业在创新之路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如何取得更大成就,怎样与时代并行,3家企业都进行了哪些创新发展的布局?
 

  沈剑毅:上海印刷集团未来将首先满足出版的需求,逐渐推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内部管理升级。同时坚定服务文化。上海印刷集团下一步将建立创意设计与资产管理中心,把拥有的资源进行数字化、碎片化再创造和再设计,使企业逐渐从原有的被动加工型企业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创造型企业从而服务文化。
 

  张在健:凤凰新华印务未来将紧抓科技机遇,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服务出版。二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重新改变出版工作流程以及建立相应的模式,协助甚至倒逼出版上游进行转型,与上游出版甚至发行共同建立一个新的生态圈。三是利用资本优势和平台优势逐渐从一个加工服务商变成一个产品提供商。
 

  贾春琳:发展是盛通文化基因之所在,盛通希望扎根于印刷行业以及出版的相关领域。其实英文printing(印刷)和press(出版)含义一样,盛通在与国外的出版单位合作以后,很多情况下分不清它是印刷厂还是出版社,因为都叫press。我们接下来想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出版和印刷领域,向商务印书馆学习,不断深入推进出版与印刷的融合。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王勤、祝小霖,见习记者樊凡整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