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片面与西方接轨没有出路

2014-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云华
  我国对外开放30多年了。一个人口占世界1/4的大国打开国门,开始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蓦然发现,西方已发展了数百年的资本文明,似乎处处透着鲜活,充满无穷的诱惑。于是,“与西方接轨”就成为国人借鉴西方经验的一种概括性表达。首先要肯定,这种表达,折射的是一种积极的强国心态。古代取石攻玉的典故,正是取长补短的寓意。
 
  但凡事要有度,学术期刊与西方接轨不能片面。这在历史上已有前车之鉴,“西化”问题适可比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风靡一时,各种报刊争相载文传播,学界为之鼎沸,可否不一,但最终声息渐歇,可见“全盘西化”论并没有太大的市场,起不到云集景从的作用。70年代末敞开国门后,“西化”思潮再次泛起,学术界广泛吸收西方优秀学术成果,但有时不辨良莠,置国情于不顾,片面地套用西方价值观念进行学术研究,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是学界片面与西方接轨的结果。事实上,一味强调与西方接轨,容易陷入“西化”的泥潭。对此,学术期刊界应该引为鉴戒。
 
  学术期刊是传播理性的文化平台,担负着引领学术风尚的重任,在建设民族新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文化之生成,根源在本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与西方接轨。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有其共性,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文化传统就是这个差异的分水岭,这是常识,无需置辩。文化传统的选择是本民族自身历史客观发展的结果,符合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学术期刊应该既刊发那些吸收西方学术营养的佳作,又摈弃那些夹杂西方意识形态的劣文,唯此,在建设民族新文化中才能增加助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近些年,“国际化”、“与世界接轨”等提法不时出现,这是好事,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无异于坐井之蛙,是没有希望的,历史已为我们留下惨痛的教训,需要牢记。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不是片面“西化”,“与世界接轨”也不是与西方全面接轨,要做到有取有舍有度。取的是其精华,即有利于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部分;弃的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那些东西。须知,融入国际社会,绝不是片面与西方接轨所能实现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底蕴,拥有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些足够融合而成令世界瞩目的民族新文化。学术期刊界应把建设民族新文化作为引导的路标,指向民族文化振兴的坦途。片面追求与西方接轨,没有出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